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条柿子沟

来源:人民日报 | 周华诚  2018年04月30日06:13

三月下旬的一天,阳光暖和,小伙子李硕走进屋子后面的柿林里。春天还没有来,柿树还沉寂着,枝干光溜溜的。柿园里的杂草有一些已经冒出了绿叶,用不了多久,这片土地会显得生机勃勃。

李硕来到柿子沟还不满一年,他已经喜欢上这里。小山村的夜晚非常安静,天空可以望见星星。这是一条以出产柿子著称的山谷。山路曲折,进谷如世外桃源,四面有山,山中依稀有人家。

现在李硕在柿子沟里的民宿工作,主要是接待来自四方的朋友。民宿的名字叫“借山而居”,意思非常贴切。这里成片的柿子林跟民宿一起,处于巍巍太行山的怀抱之中。

路景涛初到柿子沟,是为了去看一个醋厂。有人告诉他柿子沟有五六千亩柿子林,出产的柿子又大又红,还有一个柿子醋厂——路景涛就找个时间去看看。

柿子沟的柿子他早听说了,声名在外,算是十里八乡顶好的柿子。路景涛并不是来买柿子的,但是真到柿子沟一看,漫山遍野的柿子林还是把他震撼了。他到村里去转了一圈,给村民递烟,坐下喝茶聊天,聊的也都是柿子的事。这个在保定做生意的路老板,那时候并不知道自己会在这穷乡僻壤里花钱,但是后来跟村民聊着聊着,他的内心好像有什么被击中了。

柿子沟在山谷里,沿着太行山脉曲曲折折十几公里长,沟里有不少村庄。这条沟所在的镇叫神星镇,沟里最大的特产就是磨盘柿,十六万株柿树,年产柿子一点五万吨,是整个满城区的磨盘柿的主产区。这里的磨盘柿,个大,汁浓,味美,说名不虚传也不为过。

满山满谷的磨盘柿,照理说应该早让村民们过上舒坦日子。可奇怪的是,收成好了价格贱,价格高了收成往往不好。前年柿子每斤三毛钱都卖不出去,一户村民家里堆了三四万斤,头发都愁白了,可惜没有销售门路又能怎么办?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路景涛开始琢磨,能不能给柿子沟干点实事?他到柿林里走过,发现百年柿树占了一大半。那些老柿树长得又高又大,也算是村里的宝贵财富。只是年轻人都离开村庄进城去打工,留在村里的人年纪大了,再不能爬树,也不能剪枝了。他看到一个场景,老头儿上树剪枝,老伴儿放心不下就在地里守着他,一个在树上费力修剪,一个坐在地角石头上仰望。这一幕不由让他想起自己家里的老父母,年纪大了,谁不愿自己的身边儿女绕膝呀。

路景涛是真想为村里办点事儿,准备实实在在把这个村庄变个样,建一个以柿子为主题的特色小镇。他与村支书李贵臣一聊,双方一拍即合。路景涛把这事当作一件大事来干,请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教授,到柿子沟实地考察,多方论证,要把柿子沟建成一个让人惊喜的地方。

他干事的效率很高——到2017年11月,一座三层楼的公益乡村民艺图书馆就在柿子沟的西峪村开始试运行,一下吸引不少人。老八仙桌、老条凳、老织布机旁边,是高高的书架和一万多册各种各样的书刊。民艺图书馆的旁边就是“借山而居”高端民宿。

起先村民站在门口打量,这么漂亮的地方都不敢走进来,生怕脚底的泥把屋子弄脏。后来知道,这些都是免费向村民开放参观的,这才高高兴兴地走进来,一边看,一边赞叹不已。

全中国名叫“高兴”的人有很多,而这一位高兴最近挺高兴。

高兴坐在柿子沟的“借山而居”民宿里,一些孩子们来到这里读书。周末,孩子们没事会来图书馆里坐坐。图书馆的登记簿上留下了很多孩子的名字。高兴现在是这间民宿和图书馆的大管家。在此之前他在别的地方也经营过民宿。他爱好收藏,在他城市的家中,收藏了几百个石权——那是古老的石质衡器,有着沉甸甸的重量,原本就为称重而生。那些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雕刻精美的石权,使他沉迷其中。

现在高兴把他小部分的收藏品摆在了“借山而居”民宿的大堂里。这座高大朴素的土红色建筑共有三层,既是民宿的接待处,也是乡村民艺图书馆,它成为西峪村的一道风景。

高兴有时组织朋友们聚会,聊的内容多是“乡村振兴”的话题。到场的有在柿子沟长大的姑娘小伙儿,有远道而来的设计师“大咖”,也有一些书画家、企业家。许多人并不相识,但彼此一见面就惺惺相惜。他们在一起喝茶、聊天,讨论柿子产业如何做大,柿子文化怎么开发,柿子可否做成文创产品,能否设计一场南瓜大赛……话题有意思,大家也“脑洞大开”,创意就在畅聊中被相互激发出来。

三月梨花开,高兴收到一件东西,西峪村的村民宋大全送来一台缝纫机,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使用的蜜蜂牌缝纫机。柿子沟里,公益性的太行民艺博物馆已开始筹备,正在面向社会征集农耕等方面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几天时间,村民们就送来百余件老物件,高兴就更高兴了。

柿子沟里有个“柿子妞”,柿子沟是她的老家,那个叫寺角村的地方是她从小长大的地方,她如今在区广播电视台工作。

多年的媒体人职业训练,让她保持着对新闻的敏感。当路景涛他们在柿子沟动工建设民宿,她就一直关注进展。眼见得漂亮的建筑建起来,外面的年轻人来到村里,各个环节运转起来,她内心乐开了花。

她现在做了一个公众号“满城柿子妞”,推送关于柿子沟的新闻,也写些家乡的文章推送。柿子沟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柿子沟的四时风光,一草一木,一瓜一果,都如此亲切熟悉,她愿意把家乡的美好让更多人知道。回到老家,她会在柿子林里走一走,感受一下春天的风吹拂在脸上的感觉。

“我想有一天,我也会回到柿子沟来居住!”生活就像一个轮回,有一天,她也会重新在柿子沟寻找到安定下来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