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电影如何跨入新时代 ——“走进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北京论坛综述

来源:中国文化报 | 罗群  2018年04月26日08:11

在中国电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如何持续地产出高品质的、具有中国气象的电影作品?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未来该走向何方?

4月21日,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首都影视发展智库、清华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共同主办的“走进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北京论坛”在北京清华大学举办。从业者与专家围绕上述命题积极建言,碰撞智慧的火花。

    优势之下,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欣欣向荣。据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研究总结,中国已经具备了全球“坐二望一”的电影票房规模和全球最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同时,也拥有着独具特色的电影需求和极富创新活力的电影产业。

然而在优势背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优质作品数量不足,电影人才供不应求,虽然总体态势很好,但具体作品、项目的运作存在诸多甚至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急功近利之心太盛而行业规范不够完善,难以形成稳定的电影工业体系和流程,是目前中国电影面临的问题。”尹鸿说。

事物的发展总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尹鸿认为,推动资源整合,形成从创作、生产到宣发、播映、版权、教育培训、投融资产业链完善的领导型企业,对于解决中国电影产业的问题来说至关重要。领导型企业的积累性、规划性增强,有利于形成电影创作的体系与流程,推动业界就“什么是好电影”进一步形成共识,避免盲目跟风创作、抢夺流量明星等追求短期效应的问题出现。同时,完善相关法律,从法律层面禁止不当竞争和市场垄断,给创作者一个公平有序的环境,也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和佳作的出现。

    艺术之外,技术积累必不可少

观众能因一部电影而欢欣鼓舞或潸然泪下,源于电影的艺术魅力。而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认为,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展现和电影行业的发展来说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常常被投资者、评论者所忽略。

没有放映技术,一部电影就不可能被观众看到。喇培康介绍,传统电影放映用的是氙灯投射,氙灯价格很贵但寿命只有约4个月,有时候观众觉得大银幕上的画面不清晰,并非电影质量的问题,而是氙灯快坏了,亮度衰减。甚至不乏院线为了节约成本,故意限制氙灯的亮度,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体验。而这一问题就可以通过技术的发展进步予以解决。“激光放映技术不仅可以解决亮度衰减问题,还拥有更好的色彩表现,且寿命极长,能够保证观众获得更好的视觉享受。这项技术在中国已经渐渐普及。”喇培康说。

据介绍,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是从中央电视台按照电视标准拍摄的6集系列电视纪录片中剪出来的,从电视荧屏到电影银幕,会存在画面不清晰甚至个别镜头出现马赛克的情况。若以传统数字修复技术对片子进行修复,大约需要100人的团队工作近3年才能完成。“中影股份与高校合作,运用了人工智能头像修复增强技术,仅用了4个月就把不清晰的画面做了高清化处理,使得这部佳作得以早日与观众见面。”喇培康说。

    走向未来,抓住年轻人是关键

无论体系、流程的建设还是技术的积累,目的都是发展中国电影,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俞剑红指出,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经典作品方面,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具有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审美、中国情怀、中国力量的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中国电影才真正强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崔保国对此十分认同。“当掌握了技术和能力之后,用电影的方法表达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中国电影才是真正爆发。”崔保国说。

表达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要从具体、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细节入手,作品才能吸引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制片人雷建军称,《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作品之所以受到观众喜爱,正是因为它讲述的是普通中国人的故事,真实可感,以小见大。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强调,中国电影进一步发展,必须抓住年轻人。“把年轻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抓住并表达出来,中国电影就会拥有自己的未来。”胡智锋说。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则着重对艺术电影的未来表示期待,在她看来,艺术电影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引领性,受到许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喜爱,重视艺术电影对于整个中国电影创作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