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当我们谈论民乐发展史时,我们思考的是传统文化的未来 “2018思南赏艺会”首场活动在沪举行

来源:文汇报 | 姜方  2018年04月25日08:36

《海上生民乐》演出照。(上海民族乐团供图)

从西楚霸王垓下闻“楚歌”,到刘琨夜吹胡笳击退五万匈奴军队,中华历史曾留下不少音乐轶事。在人头攒动的思南公馆中,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于日前开讲“民乐与历史人文地理”。中华传统民乐是在人口的迁徙流动,以及多元文化的不断融合、发展与创新中,向全世界发出了金石之声。葛剑雄说,这也给今天我们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启示———既保留和尊重已有传统,又不忘吸收多元文化的精髓,同时让年轻一代能够接受,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越是没有文字、生活相对简单的民族群体,越具有比较高的音乐、舞蹈水平。论起歌舞的表现力,汉族可能会排在中国56个民族中比较靠后的位置。”葛剑雄说,人类总要宣泄自己真挚的感情,汉族祖先在很久以前就发明了颇为复杂的文字,所以能以文字抒情。倘若一个群体没有文字,或者文字很简单,他们会通过声音和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时间长了,其音乐、舞蹈、乐器就越来越有感染力,也更易传播。“中原地区的音乐起初较为单一,比如青铜铸就的编钟会在某些仪式性的场所演奏音乐,从钟鸣鼎食这个成语中也可见一斑。但随着与少数民族不断接触,其音乐、舞蹈、乐器渐渐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葛剑雄举例,早期中原传统舞蹈服饰往往是宽袍大袖,而胡人在舞蹈时穿着紧身服装,能够尽显人的肢体之美。

同样,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至中原地区的还有多种乐器。二胡、琵琶不是中国本土产生的。所谓二胡就是胡琴,顾名思义为胡人拉的琴;尽管琵琶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但今天的琵琶其实是从中亚一带传来的中西合璧的产物。然而,经过长期流传与发展,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并深受人们喜爱。

从民乐发展史中我们能窥得,文化的弘扬不能死守传统,还需吸收外来精华,并且面向未来。葛剑雄认为,“传”和“承”其实要分开思考。从“传”的角度看,首先是要将音乐遗产作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尽力保存下来。而对“承”来说,则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思考如何使它在今天和未来发挥积极作用。继承传统文化要考虑怎样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变成年轻人所能接受的呈现方式。“好比全本昆剧《牡丹亭》不删减地演下来得要三天三夜,而青春版、精华版《牡丹亭》的出现,则对昆曲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原版也应该被悉心守护。”

作为“2018思南赏艺会”的首场活动,在讲座结束后,来自上海民族乐团的琵琶演奏家周韬,二胡演奏家陈艳、卢璐,青年扬琴演奏家曹蕴带来《二泉映月》《听松》《葡萄熟了》《赛马》《汉宫秋月》《新翻羽调绿腰》《江河水》《十面埋伏》等民乐名曲,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2018思南赏艺会”将持续举办八周,于每周日下午两点在思南公馆举行。每期活动将邀请文艺名家与观众面对面交流,通过演出、体验、导赏三个环节,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感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