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让文化遗产代代传承

来源:中国文化报 | 李佳霖  2018年04月18日08:14

淄博市文物局、周村区文物局举办的“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参观体验活动现场。

4月18日为“国际古迹遗址日”。201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将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确定为“遗产事业 继往开来”(Heritage for Generations)。围绕这一主题,全国各地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期推动遗产保护的代际传承,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遗产保护事业中,实现保护理念、经验等的代际共享。

分享理念,交流经验

4月15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在北京共同主办了“2018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遗产故事会”,邀请了来自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的青年遗产工作者,分享工作中的故事和经历。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也联合举办了以“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青年学者沙龙,组织学者交流文化遗产传承的保护理念与实践经验。

南粤古驿道是以广东广州为中心,向东、西、南、北4个方向延伸形成的6条古驿道线路网络,包含了14条主线、56条支线,串联了广东省21个地级市103个区县的1200个人文及自然发展节点,包括202处古驿道及相关遗存、388处历史文化城镇村等。4月14日起,广东省结合近几年开展的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举办了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利用研讨会等近10项国际古迹遗址日活动。“多年的修复利用,让古驿道‘留下来’并且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是有形的物的传承。同时,社会各界在通过多种方式保护古驿道的过程中,认识到古老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了解传统营造工艺以及古人的智慧,这是无形的知识的传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表示。

走近遗产,亲身体验

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自2016年发掘以来,备受公众关注。2018年国际古迹遗址日,这项荣获“2017年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遗址向公众开放,观众可以参观水下考古工地,和遗址承载的那段神秘历史零距离接触,还可以参观遗址出水文物,聆听考古工作人员的现场讲解。“考古遗址有义务向公众开放,这是考古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走进考古工地,了解考古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以及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再传递给同龄人,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志岩说。

山东省淄博市文物局联合周村区文物局共同举办了“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参观体验活动。主办方面向社会招募了近百名文物爱好者,带领他们参观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乡村记忆”博物馆、李家疃王氏大院、蒲松龄书馆等,让公众更直观接触到身边的古迹遗址,了解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好理解文物保护理念,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中。

“亲身去行走,亲眼去观察,亲手去触摸”,这是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为推动遗产保护的代际传承推出的“北京城市历史文化景观行走”活动的口号。活动选取了景山公园、颐和园、圆明园等近30处遗址、建筑和博物馆,要求参加人员在两周内选取8处“打卡”,定格喜欢的镜头,并将行走感悟分享给身边人。

遗产传承要从青少年抓起

4月1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国际古迹遗址日活动在陕西西安举办。这场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组织策划的“遗产事业 继往开来”辩论大赛,以辩论的形式,扩大文化遗产事业在学生中的影响。小学、初中的小辩手们以“有朋自远方来——如果有小伙伴从外地来找你玩儿,你会优先为他介绍西安的传统民俗文化小吃,还是钟鼓楼等历史古迹?”“价位还是品质——你会购买怎样的文创产品?”为辩题,在激烈的观点交锋中,深刻理解了文化遗产的内涵,提高了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一个个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辩题,也引发他们从自身生活层面去思考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在广东省国际古迹遗址日系列活动期间,由广东省文化厅等单位主办的“艺道游学·中国南粤古驿道第二届少儿绘画大赛”启动。大赛以游学的形式,将艺术、文化、教育、旅游相结合,让孩子们通过探索,亲身体验古驿道文化,在激发其创作灵感的同时,提升少年儿童对南粤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