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丝路朗读”的文学光芒

来源:文艺报 | 董恒波  2018年04月18日07:46

由西安广播电视台联合多家城市电视台共同打造的大型文化类节目《丝路朗读》已经在北京录制了9期。从播出的几期收视效果反映,这档文化类节目很受观众的欢迎,而这个节目中闪烁着的文学光芒,更是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

力求准确的文学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催生了西安“丝路朗读”这档节目。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纵观两千多年的丝路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从这个节目策划开始,就立足于“文化品位”、“国家水平”,要做一个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质量均为上乘的节目。从节目的构架上,每期70分钟,第一季的策划为12期,每期篇目的名称如《初心》《传承》《味道》《年华》《乡情》《选择》等等,都经过反复研究,尽可能用最短的文字承载更浓郁的文学底蕴。因系列节目的任务量和工作量很大,为此,将节目制作的大本营设在北京,旨在充分利用央视所属团队的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和利用首都雄厚的人力和创作资源。在朗读作品的选择上,借肋首都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作家队伍的优势,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广泛筛选,严格把关,将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朗读传递给观众。这准确的文学定位,是保证节目成功的重要元素。

绽放绚丽的文学之花

丝路朗读,朗读什么?当然,文学陕军的作品是首选。陕西作家为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贡献了极其丰富的优秀作品,从早年柳青的《创业史》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及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等等,创作了大量极富陕西特色的佳作,他们的作品入选,占有相当的篇幅。丝路连天下,美文共赏之。海内外的优秀作品,只要符合节目访谈人的身份和故事的,我们都做了积极的筛选和推荐。外国文学作品中,我们选了莎士比亚、马克思、海明威、裴多芬等人的作品,在节目录制期间,听到台湾诗人余光中和英国科学家霍金去世的消息,我们也选了他们的《乡愁》和《时间简史》以及余秋雨的《仰望长安》、古文中的经典《春江花月夜》等,都一并纳入荐读篇目。重名家,也不薄新人,每期的朗读节目里,都有12篇来自无名的作者或摘自网络。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达到一定的文学品位,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小说,甚至优秀的具有文学内涵的政论文章,都收入了我们创作团队的视野。在制作《西商》篇时,我们请一位土耳其小伙子作为参演嘉宾,用中土两种语言朗读一首中国的古诗,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呈现独特的文学魅力

作家写的书往往都是只靠眼睛就能读,而电视节目则是一个综合性的视听盛宴。《丝路朗读》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个优秀文学作品的登陆,是要有仪式感的。音乐、灯光、服饰、道具及背景屏幕的烘托,都精心安排和设计。而在这一切设计当中,文学才是灵魂,是统领一切的根本。比如,为了一个文学作品的朗读,对伴奏音乐的选择十分挑剔。有些作品需要用交响乐,有些则配上民乐更显得和谐。决定这一切的,是文学作品的内容风格。有的作品气势磅礴,如惊涛裂岸;有的作品小桥流水,似春燕呢喃。不能以伴奏只要好听、服饰只要好看为标准,一定要考虑作品的内容来配乐。电视节目的朗读,又有别于读者习惯了的对纸媒的阅读。当然,由谁来朗读也至关重要。在《丝路朗读》的舞台上,一大批具有国家水平的艺术家们,如虹云、殷之光、赵忠祥、鲍国安、张嘉译等人,朗读着优秀作品,和观众分享着文学给我们带来的思索与愉悦。那些优秀的文学佳作,从一个个沉寂的方块字,通过演员们声情并茂的表演,突然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他们通过电视荧屏,推开了千家万户的房门,像春风一样,吹进了人们的心灵。在新时代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中,“丝路朗读”的这一束文学光芒,可以说,凝结了众多作家和艺术家的智慧、汗水和奋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