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翎:“童年和故乡是我创作的基础” 华人女作家张翎与暨大师生分享新作《劳燕》

来源:南方日报 | 陶明霞  2018年04月11日09:00

近日,电影《唐山大地震》原著作者、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女作家张翎带着最新力作《劳燕》来到暨南大学,与师生们一起分享“从史料到小说”的创作故事,讲述抗战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本次活动由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以及暨南卓越智库主办。

致敬顽强生命力

《劳燕》是张翎首部战争题材的作品,小说以抗战时期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个名叫阿燕的女子的传奇故事。在创作这部小说时,阿燕的经历也让张翎感受到,“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她对人类顽强的生命力怀有深深敬意。

这样的创作主题,也与张翎的人生经历有关,张翎在北美做过17年的听力康复师。她在年轻时,见过经历了一战的老兵;后来,来诊所治疗的退伍兵年纪愈来愈小,参加过二战、越战,上过阿富汗战场、中东战场。“这群人的经历,是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永远无法理解的。他们给我打开了一扇巨大的窗,让我对疼痛、创伤、救赎、治愈这些话题有了全新的思考。”张翎表示,从《余震》到《金山》,从《阵痛》到《劳燕》,题材不同,但从疼痛与治愈、创伤与救赎的角度来讲,都是相通的,当灾难把人逼到墙角时,人会表现出非同寻常的状态,人性的光辉和弱点都会一览无遗,值得挖掘和书写。

为了创作《劳燕》,张翎在美国查阅大量史料,这样才有了小说中凿实的细节呈现。在她看来,史料考据与想象力,是创作小说必不可少的两个基础,两者同样重要,“史料是小说的龙骨,是让我站在地上脚踏实地的东西。抓住时代洪流中的几个碎片演绎成小说,不一定能折射全局。但这几个碎片必须是真实的,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契合,这样我的作品才会有生存的根基。”

以旁观视角创作中国故事

张翎与严歌苓、虹影一起被誉为引领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三驾马车”。而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作家队伍不断壮大。此前,花城出版社推出的“七色光”海外华文散文丛书,汇集了陈河、朵拉、曾晓文、老木、谢凌洁等8位海外华文作家作品。“海外华文作家移居海外已有百年历史,他们有着不同于中国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世界现实的复杂多变经过作家心灵之光的过滤与映射,呈现出斑驳陆离的光彩。”丛书主编、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说。

张翎也表示,“海外华文作家是庞大的汉语文学版图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人口流动越来越普遍,海外华文写作也会成为一种持久而繁荣的文化现象。”出生于浙江温州的张翎移居北美已经很多年,“相对于本土作家而言,我已经不像他们那样具有强悍的文化之根了。”张翎感慨道,根植于故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一口深井,可以源源不断地从里边汲取创作营养。于她而言,童年和故乡也是她所有灵感和文学修养的基础,与中国相关的人和事始终会是她的写作中心,“有时距离会产生一个理性的审美空间,和一个旁观的视角,那我就尽可能地利用不同的视角,写出一些角度不同的作品,努力发出自己个性化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