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他襟怀之大,令许多年轻作家受益 作家学者追忆缅怀沈善增对上海文坛的贡献

来源:文汇报 | 许旸  2018年03月30日08:36

上海作家沈善增的告别仪式明天将在龙华殡仪馆举行。3月27日沈善增病逝后,文学圈一片悼念缅怀,许多作家、评论家追忆“沈教头”对上海文坛所作的贡献,尤其是他在文学创作、提携新人等方面的建树。

沈善增著有长篇小说 《正常人》、长篇纪实文学 《我的气功纪实》、文艺性论著 《上海人》、学术专著 《还吾庄子》 《还吾老子》 等。“沈善增本可以做一名很不错的小说家。他在福州路石库门弄堂里长大,懂得那么多上海市井故事。一篇 《黄皮果》 在实验小说蜂起的1980年代中期问世,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但他真正的扛鼎之作,是长篇小说 《正常人》。”复旦大学教授、评论家陈思和说,他曾“十分看好沈善增的创作,甚至觉得他会是上海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在作家孙甘露心目中,“沈老师良善、耿直,对上海人、上海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对年轻作家、对朋友充满热情。能在年轻时遇到他以及上海作协那些同样良善、耿直的前辈,是异常幸运的”。陈思和说,“沈善增具有典型上海男人的乐天、聪敏、善解人意等优点,还有出自本能的高远襟怀”,正因襟怀之大,令许多上海年轻作家受益良多。上世纪80年代,沈善增担任上海作协青创会小说创作学习班的带课老师,被朋友后辈尊称为“沈教头”,这两期学习班在业内有“一期”“二期”之称,孙甘露、金宇澄、殷慧芬、阮海彪、程小莹、张旻、朱耀华、徐策、陆棣等佼佼者脱颖而出,几乎每个学员都交出了好作品。

沈善增当时提出的写作口号是:“找感觉、要真诚、反奶油。”作家沈嘉禄说,这直白而中肯的九个字,很接地气,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下使众多文学爱好者避免了走弯路,放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