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周大新:用爱照亮天黑之前的风景

来源:大河报 | 张丛博  2018年03月22日06:24

《天黑得很慢》插图

全国老龄办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60岁以上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7.3%,去年新增60岁以上的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老龄化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界前所未有。当“老”不单纯是生理现象,而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时,文坛实力派作家周大新对此做出了敏锐的反映。

文学是感性的,当身为老人的作家来写老年题材的长篇小说,下笔会更为真切,也最接近当下老人们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周大新以“写自己”的坦诚书写《天黑得很慢》,小说从故事和人物入手,文字方有温度、有血肉、有灵魂,逐渐获得了哲学的高度和深度。

每一个生命自从诞生,就在慢慢靠近衰老和死亡。在这个过程中,人所有的活动和情感,人所保存的所有的文明与记忆,都在与之对抗。我们都终将老去,当朝气蓬勃的少年向前奔跑时总是将目光朝向远方,但当步履不再矫健,哪怕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情,那被时光拖慢的双脚,不得不让人们去思考天黑之前的这段最后的旅程该如何好好走。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变老”过程中的种种波折,总有那么一些措手不及,但其实天黑得很慢,我们不管是老人还是儿女都可以提前调整好心态。正如收获了无数好评的电影《寻梦环游记》中说的:“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只要有人记得,只要有爱,只要有生命走过的印痕,活着就一直有价值,有意义,变老就不可怕,死亡也不那么悲凉。

我们生生不息,因为爱温柔有力。

周大新:只要把人物放到家乡,心里就踏实

《天黑得很慢》 作者:周大新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变老并不是悲惨的事,就像是夏季天黑得很慢。全书20万字,共分七章。主要部分是陪护员用亲身经历讲述陪护老人的故事,既写出了人到老年之后身体逐渐衰老,慢慢接近死亡的过程,也写了老年人精神上刻骨的孤独,同时,更写出了人间自有真情在。

莫言曾说,周大新是一位严肃又诚实的作家,他靠一砖一石的辛勤劳动最终建成了他自己的宫殿。的确,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从不回避时代命题,继《曲终人在》聚焦了反腐话题之后,新作《天黑得很慢》倾心于老龄难题,通过善良朴素又新鲜奇特的样式,让读者从中体会人生终点前的种种情状。3月13日,大河报记者专访了回到河南的周大新,他平易亲切,聊起天来就像拉家常,尽显真诚感性。

◆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

《天黑得很慢》是中国首部全面关注“变老”话题的长篇小说。将此作为新长篇的主题,周大新坦言来自于自己的切身感受。近年来生理上的变化让他开始意识到在慢慢变老,空巢老人孤独离世的消息也时常传入耳朵,尤其是母亲90岁时因脑萎缩卧床,甚至连自己也认不出来,这给了他很大刺激。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更是让周大新坚定地认为作家不应该缺位,如今他能脱口而出与各种老年群体相关的数字,比如最新统计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有2.4亿。

周大新想起了米兰·昆德拉说的那句话: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对于人生旅途最后这段旅程上的风景,他总结为“两少两多”:陪伴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家庭里儿女到节假日才去探望;关注老人举动的人日渐减少,社会进步更喜欢去关注新人,孤独是在这段路上必须品尝的苦酒。与此同时,这段路上的险情太多,常会疾病缠身,而判断力下降,受骗机会多。

“从牙齿脱落、听力和运动能力衰退再到失去脑力,进入老年生理的变化谁都逃脱不了,最终结果是丧失运动能力回到床上,回到生命的原点,和刚生下的婴儿差不了太多,生命走了一圈回到原点。”周大新说,最后这段风景需要来自亲人和社会的关爱,爱之光才能照亮老人逐渐变暗的人生旅程。他希望,读这本书对即将变老的人是一个预警,可以提前做思想准备;对终将变老的年轻人,提醒他们多理解和关心家里老人;对于正在老去的人来说,天很快就黑掉了,提醒他们趁天黑之前就做好准备。

◆我们身处一个崇尚青春的社会

小说用“拟纪实”的方式,用“万寿公园黄昏纳凉一周的活动安排”结构全书。前四章分别为陪护机器人推介会、长寿丸发售、返老还青虚拟体验、人类未来的寿限讲座,之后的“陪护老人经验谈”才是正题,反映了养老、就医、黄昏恋、儿女等问题。“前边相当于唱戏开场前的敲锣鼓主要是热场,增强了戏剧张力。”形式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周大新在北京住所附近的玲珑公园,他经常去那里散步,“夏天的黄昏很漫长,如同老人逐渐老去”,公园里既有载歌载舞的老人,也有许多人推销保健品、旅游产品。

更让读者感到好奇的是,书中跟随页码“返老还童”的插图,前边坐着轮椅的老人到最后是一位少年,这个人物形象是插画师根据周大新的形象绘制的。周大新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年轻读者,现在年老的人倒回去几十年都是青春正好的人。“我们身处于一个崇尚青春的社会。在很多关于老的词汇上并不友善,比如老东西、老不正经等,过去我一听这个人五十多岁会觉得不行了,当我到这个年龄时觉得这种想法很不应该。”

周大新解释说,书名“天黑得很慢”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表达老年人有很多痛苦在等着你,生理上的苦难接踵而至;另一层是想说天黑得很慢,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心安理得地正确面对这个变化,调整心态,让天黑晚一些”。

近来,网上有“80后油腻,90后佛系”的声音,年轻人早早感叹老去,开始无欲无求,与世无争。周大新对这个现象有一番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可能与当前社会变动太激烈有关,科技发展给人带来心理上的错觉,恨不得在20多岁就把所有才华挤压出来,比如计算机设计领域认为35岁老了,难免让年轻人产生紧张感,其实这并不正常,需要得以修正。他想对年轻人说的是:“80后、90后正是蓬勃的年华,要享受青年时光的美好,竞争才能刺激把才华发挥出来,人老自然可以心境平静,不要过早退出竞争环境,因为很多才能是在刺激的环境里爆发的,不过一定要保持一定度,不让身体受损,才能持久。”

◆这可能是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在京的豫籍作家的作品多有浓重的故乡情结,比如延津之于刘震云。这部小说中,周大新笔下的陪护员来自他的家乡南阳。“故乡记忆是我写作很重要的资源,故乡的人和事情已经刻在脑子里了,文化已经融入到血液里,影响我看事物的方法,对我非常重要。”周大新说,只要把人物放到家乡心里就踏实,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对人物内心所思所想会很有把握。

家乡甚至成为周大新每一部作品创作的由头,外地生活与老家生活之间的反差,常常带给他以新鲜感,激发出很多灵感。改编成电影、豫剧的《香魂女》,写作灵感是在老家一位开小磨香油作坊的嫂嫂,他少年时和小伙伴们经常端着饭碗到她家里打听八方的新鲜事,这位嫂嫂常会给孩子们碗里滴上一筷子香油。这个美好的记忆推动周大新以香油作坊为背景虚构了一个故事。周大新说:“让我感受强烈的事情会成为我的写作对象,包括这部小说也是体验到情况。我的写作归根到底是写我自己的。”

新书中讲述了一位法官退休后想写300万字的著作,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被问到今后还会不会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时,周大新坦言:“新作品还没想好,这可能是我最后一部长篇,以后会多写一些散文,短一些耗费体力少一些,将很多感悟写出来,和年轻朋友分享。”

周大新从不发朋友圈,他喜欢潜水看朋友们的文章,“我写作时精力充沛,但写作结束之后会很累,恨不得离开家,不愿再去组织文字”。谈到读书,除了文学类,周大新喜欢读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科普类书籍,而这些和写作又有着很多关联。他说,史学的纵深感让作品有厚度,有哲学造诣才能写出深刻的有精神启发的作品,心理学有助于更好地写人物内心世界,读社会学是因为作家避不开要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科普书籍则弥补了他当年读军队院校的知识不足。

您怕老吗?“怕!”今年66岁的周大新并不回避,他在家里装好了投影仪,准备等以后很老很老的时候就在家坐着,每天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