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精神食粮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张国欣 肖静芳  2018年03月19日08:29

《音画玉树》中展示青稞打撵片段。资料图片

舞蹈诗《永远的麦西来甫》。资料图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化将为亿万中华儿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当前,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品位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文化人”肩负着“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精神食粮”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研读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欧阳黔森在涉及文化的论述下都划上了醒目的标记。

“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守护住文化传统,就是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既要有敬畏之心,也要学会与时俱进,对其实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欧阳黔森说。

肩负“文化人”的使命,欧阳黔森一直为贵州文化鼓与呼。“贵州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这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当下视觉创造和传播方式的丰富,对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在继承的同时更好地创新,通过跨媒体、新媒体的艺术创造,借助新兴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培育出更新、更丰富的文化形态,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欧阳黔森说。

“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发生很多动人的故事。作为文艺工作者,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呈现、见证、书写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要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以优秀的作品来鼓舞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说。

吉狄马加是一位诗人,从他的诗作中不难看出,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和彝族史诗传统,滋养了他的诗歌创作。他曾多次强调,中国传统诗歌艺术是自己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吉狄马加深有感触地说:“中华民族文明史是我们一笔很厚重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很好地去传承。”

“玉树是我的根,民族文化是我们的魂,艺术创作不能脱离根和魂。”在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团长扎西多杰眼中,各族语言、文字、服饰、饮食习惯、风俗礼节虽各有不同,但都值得挖掘保护。

“举个例子来说,藏族歌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但很多都在民间流传,倘若这个传承人离世,这段歌舞也就从此离开了我们。如果我们把这些保护、传承下来,不仅有助于守住我们的根和魂,而且能为文化的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2016年,大型非遗民俗音乐剧《音画玉树》首次跟观众见面。这部以反映康巴地区民族风俗等传统文化为主的作品,从萌生念头到成功搬上舞台,扎西多杰和他的团队用了近10年之久。创作中,扎西多杰邀请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指导演员学习,曲风融合了现代音乐与藏族传统民歌的特色,在舞台上还原了当地的民俗,演出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让艺术根植生活并回馈生活

“我觉得文化艺术者需要植根生活,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全国人大代表彭祁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精神食粮”感触很深。

彭祁来自湖南娄底市艺术馆,在公共文化馆免费开放政策实施后,她开办了合唱、少儿歌曲、戏曲植根生活、古典声韵等培训班,还积极参与戏曲进校园、戏曲广播体操推广、辅导民间花鼓戏社团等活动。她说,现在很多乡镇都已经建起基层文化站,可是“硬件”到位了,“软件”却比较缺乏,导致基层文化站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文艺工作者应转变思路、深入基层,充分发挥基层工作站的作用,让更多人能享受到文化大餐、精神食粮。

当下,全国上下都在献计精准脱贫。在“精准脱贫”方面,文艺工作者可以有什么作为呢?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认为,为贫困落后地区提供精神食粮,补齐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短板,文艺创作是大有可为的。“人有了精神,才能发愤图强,勇于改变现状。所以,主流媒体应多生产正能量产品,为时代高歌。”曹可凡说。

在东方卫视担任主持人的曹可凡举例说,东方卫视最近推出的精准扶贫真人秀《我们在行动》,由主持人带着明星、企业家,深入到贫穷地区帮村民研发、策划、包装农产品,并通过网络销售。在最近一期节目里,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一千多份产品就被销售一空,并被陆续预定。制作节目只是扶贫的开端,后续项目还会完善产业链。可预见的是,这个农产品将改变整个地区的生存状态。这就是电视媒体服务性的生动体现,也是文艺回馈生活的生动例证。

文艺植根生活并回馈生活,这一点,全国政协委员、维吾尔族舞蹈家迪丽娜尔·阿布拉感受很深。这几年,她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基层去演出。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6年9月,随中国文联下基层到帕米尔高原,到祖国最西端的红其拉甫口岸演出。那里海拔很高,很多演员都出现了高原反应,领导担心演员的安全,就决定舞蹈演员暂停演出。“在条件那么艰苦的地方,边防战士经年累月地为祖国守护边防,保卫着人民,比起他们的辛苦付出,我们身体上的一点不适又算什么呢?”迪丽娜尔说。于是,她忍着高原反应带来的痛苦,为边防战士表演了独舞《想念》,能以这样的方式回馈生活,回馈观众,她很欣慰。

好作品必须深入基层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要创作出好作品必须深入基层。全国政协委员、满族作家赵玫说,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这些年,中国作协不断组织作家深入基层体验生活。2017年,赵玫到云南腾冲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新农村建设采风,这对她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而难忘的经历。住在老百姓家里,她感受到当地的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的活力。他们传承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如藤编、土陶、腾宣、油纸伞制作等,又发展着旅游业,这样的生活方式既传统又现代。赵玫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那种美好的氛围中,觉得每天都很快乐。

采风回来后,赵玫就着手用纪实和散文创作相结合的笔法,来表现腾冲新农村的变化和那里人们的精神风貌。她感慨地说:“生活,总是会源源不断地为艺术创作提供灵感。”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这封回信给予乌兰牧骑队员巨大的鼓舞,激发他们进一步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现在,交通条件改善,乌兰牧骑下乡更方便了,不再像过去那样,在老百姓家里一住就是十天半月,但露天演出仍然是常态。”全国政协委员、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哈斯塔娜说,进入新时代后,老百姓对文化的需求更高了。他们除了欣赏传统节目,也喜欢看贴近他们时代和生活的作品,比如语言类的小品、小戏等,这就要求乌兰牧骑不断创作出新的喜闻乐见的作品。

2017年底,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编创了歌舞剧《朱日和情》,表现“军民一家亲”的主题,哈斯塔娜是这个节目的编导。节目演出后很受群众欢迎。他们还新创作了现实题材节目《喜鹊为什么喳喳叫》,批评扶贫过程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农牧民群众知道这种懒汉思想要不得。

哈斯塔娜说,接下来,他们要把新时代党的方针、政策融入新编节目之中。正如蒙古族好来宝《勉励》所唱:“乌兰牧骑是我一生所爱,主席的回信使我无比荣耀,每字每句都温暖着我的心,此时此刻我的琴声更悠扬……”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乌兰牧骑将努力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