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伟力长篇小说《新开流人家》:书写北方历史 弘扬民族精神

来源:中国文化报 | 滕宗仁  2018年03月14日13:44

滕宗仁

《新开流人家》是作家王伟力继猎人三部曲(《最后一个老猎人》《女猎手》《兄弟猎手》)以及《黑水清梦》之后,出版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新开流人家》以黑龙江密山大小兴凯湖之间湖岗上一个叫新开流村的几代英雄的故事,讴歌英雄,讴歌人民,书写中国北方的悠久历史、风土人情和灿烂文化,弘扬中华民族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精神。这部小说气势恢宏,文化深邃,传奇色彩浓郁,尤其创作方法上有三大新突破。

一是文史转换的大通感。

作者通过文史的相互转换,在写史上求真,追求价值的永恒;在结构故事和人物形象塑造上求美,表达思想情怀,追求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小说中关先生因偶然失足跌入深坑,而意外发现挹娄古城遗址,第二年,又专门下去考察遗址,表现出一个学者对学术的痴迷和对文化的坚守。武氏三兄弟于1910年在打鱼中失踪,8年后又回到新开流村,他们在欧洲战场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老二武福祥被德国狙击手狙杀,他们在欧洲战争中历险。秦先初、秦后初兄弟是第二次闯关东时来到新开流的,凶恶的大黑熊祸害了他们的父母,哥儿俩离开了新开流这个伤心地,到哈尔滨谋生。哈尔滨正在大规模兴建中东跌路,他们在哈尔滨参与了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大楼的建设。“秦家兄弟离开哈尔滨前,特意去了一趟火车站看火车。蒸汽机头那么重那么大的铁家伙,竟然在两条钢轨上奔跑如飞,神了,再看火车头,他们兄弟深深感到人的创造力的伟大,更神了!”这是新开流人第一次走出家门看到的景象。史料的索引,都有故事做出佐证。

二是民俗故事的大穿插。

人们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是人民心上的花朵,珍贵的精神财富,都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辈辈延传的智慧结晶。作者娴熟地使用民俗故事穿插在篇章结构中,不仅增加了作品的传奇色彩,也提升了小说的审美情趣。“兴凯湖的传说”和“女娲补天”的故事联结在一起,说明肃慎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冬捕”表现出肃慎人的渔猎文明,主题升华到祈福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大小兴凯湖形成的神话传说,表现出先民的独创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海东青”的传闻更能体现出肃慎人的精神,它是万鹰之神,代表着勇敢、坚韧、正直、强大、开拓、进取、永远向上、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奶奶的故事中,王天鹰学到了好多知识和经验,这也间接铸造了他英勇、强悍和无畏的性格”。同时关先生治学严谨的理性思维,使他对“神鹰海东青”能够做出科学的解读:“也许后人将‘海东青’这个名字理解错了,根本就没有一个鹰的种类叫‘海东青’,其实就是苍鹰或其他鹰隼被驯化成英勇强悍的猎鹰时,它才被冠以‘海东青’之名。”

三是民俗语言的大提炼。

作者在通篇的语言使用上是通俗易懂、平实朴素的,但在一些叙事节点上又提炼出一些类似谚语式的语言,不但增强了感染力,也颇具文采。猎人总结出来的口头禅“群猪赛家猪,孤猪如猛虎”,让他们心中有戒;“铜头铁骨豆腐腰”这是对打野狼的经验概括。东北民间有一则关于靰鞡的谜语概括得很生动:“有大有小,猎人之宝,脸多皱纹,耳朵不少。放下不动,穿上就跑。”这里说的“皱纹”就是靰鞡鞋头的“包子褶”,“耳朵”就是穿带的皮环。

《新开流人家》为我们再现了300多年的家族史。以如此宏大的篇幅来描绘黑土地这片热土,以如此凝重的笔墨来述说新开流人在江东六十四屯事件、“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日本731细菌部队罪行、黑龙江剿匪斗争、抗美援朝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面前,“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三代闯关东的先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这在黑土地文学创作上还是第一次。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黑龙江社会的变迁,使读者对久远的肃慎先民和近代百年的沧桑巨变得到一种新的认识和体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