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好诗歌(2018年2月)

来源:诗刊社微信公众号 |   2018年03月01日08:35

秘密武器

梁平

记得住门牌,

一直记不住密码锁的密码,

手指在触屏上机械性滑动,门开了。

我对自己的手指近乎崇拜,

即使喝得烂醉,也没有一次闪失。

我怀疑我手指藏有天大的秘密,

可以克敌制胜,化险为夷,

可以上天入地,行云流水,

所以,绝不轻易出手。

臧棣:现代诗的书写中,心象如何入诗?基本上处于雾里看花的状态。写内心的气象,并将它呈现为一种境界,按西方诗歌的标准,这是玩虚的。当然,在诗歌类型学的意义上,它也可以暧昧地归入东方神秘主义。但对汉诗的写作而言,探索来探索去,写出心象,展现境界,这恐怕是一脉绕不过去的基准线。曾几何时,“诗言志”在新诗的实践中,已走入死胡同。但好在诗歌的书写,作为一种人文表达,关键时刻,还是要看碰没碰对人。诗是天才的事业。古今中外概莫如此。《秘密武器》已日常经验为感觉的触须,从醉酒归家和触屏开门这类生活经历入手,省去多余的情景细节,语速飞快,语感高亢,将内心的清醒和世俗的混沌的对立重现在当代的诗心之中。虽然套用了不少成语,但从总体上说,诗人的表达是有效的:既巧妙,又得体,把汉语心智中的“引而不发”的精神气象做了一次新的交代。

 

坐在佛罗伦萨老桥上听街头音乐家弹唱

雪女

傍晚,在佛罗伦萨的老桥上,

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组合在演唱。

黑人弹着电子琴,白人弹着吉他。

他们的肤色不再作为种族对比,

而是形成两股相生的力量,刮起抒情的旋风。

我为他们的抒情停下脚步,更多人

为他们的抒情喝彩,吹哨,鼓掌。黄昏的光线

把他们映衬得梦幻迷离。而他们

在唱着列侬的《想象》,沉醉于更多想象。

桥下哗哗流淌的阿尔诺河,以清亮音色

加入了亢奋的伴奏。

 

他们的身旁,竖立着切利尼雕像。

他是这个城市的雕塑家、音乐家、诗人和金匠。

整个晚上,他一个人保持着众多身份的整体沉默。

我们这些喧嚣的人——

过桥的行者、摇晃的弹唱者、坐下来的倾听者,

悉数成为他整体中不断分化的个体和群体。

陈先发:说实话,阐释令人厌倦。为读到的好诗一辩?其实是为潜行于阅读之中的那个“我”一辩——而这个“我”,是多么微妙又游移不定,阅读的神秘愉悦时而来自阅读者自身也难以觉察之处,所以对阐释的畏惧多少源于我们对自身的不能把握——但好在,即便我们有时甚至说不清自己喜欢什么,对抵抗什么却有着更迅疾的反应:有的诗很短,但读了一两句,便本能地退却了。不好的食品一口餍足,而好的食物靠下一口的饥饿感在推动我们。正如这一刻读雪女这首,虽然未必有多么强烈的阅读饥饿,但至少我觉得轻松、无碍,诗内多彩而混响的现场让人愉快。

 

穿过高速公路的蝴蝶

刘泽球

跨过破产的机修厂,钻出铁刺网的蝴蝶

在泥地里收割后的坚硬麦梗上空,在城外

高速公路经过的地方,它要穿过汽车与汽车之间

短于一秒的缝隙,仿佛进入梦境堆砌起来的

另一座城市。而这座城市,有着一副

湿雾洗过般的脸,灰白、模糊,表面不均匀的斑点

它或许闯入一个错误的时间,甚至地点

那里回响着已经消逝的声音,比羽毛更轻

但那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沉寂,就像蝴蝶

将倒退着回到茧壳,幼虫的童年

我曾经目睹过,它们大片地飞过空旷的田野

在公路上,把世界最单薄的美变成粉碎的翷片

满地都是,仿佛落叶的铺满,或者将公路裂开

它们会以抹布扫过一样的方式

重新消逝在黑暗里,就像谎言变成现实

但它们依然顽固地,在那条看不见的航线上

撞向飞驰的玻璃、车门、把柄,其中的部分

会在一模一样的另一边的世界,继续飞舞

大地的沉寂也在那里,就像疼痛,没有鲜血

我们也曾这样盲目地,卸下身体里的蝴蝶

雷平阳:专注于物又灵魂出窍,在精神实景之上,保持及物、还原与蹈空的写作韧劲和耐心,让诗歌获得空与实、落地与飞升共存的美学效果,刘泽球的《穿过高速公路的蝴蝶》呈现出了令人佩服的控制能力。

 

潭柘寺的钟声

陈巨飞

我以飞旋的秋意,化为银杏叶和北方响晴的蓝天

多么丰盈:精神上有一座祈福的碉堡,肉体上

有人间的烟火和露水

然而这钟声,它隐隐而来,不似惊雷扑入怀中

而似狮子吼、似面壁者的墙壁,似空谷里

一片柘树叶子落在历史的针脚里——

我看见天子狩猎的马蹄越来越远了

枯草上住着热爱生活的人,需要钟声

我是浑浊的,需要沐浴;需要把语言的沙子

换成击钟者的头颅

需要在钟声里种一棵菩提树,光秃秃的

发不出枝叶,长不出果实

当它击中我,我只能化为一缕回声……

杨庆祥:陈巨飞《潭柘寺的钟声》书写的是一种内面的风景,潭柘寺作为起兴的方式承担的仅仅是语法学的功能。最重要的是“钟声”,这“钟声”既来自历史的深处,却又回响在现实的空间。时空的错置重新安放了一种秩序,在此,内在性被洞开,精神的风景和人的自我冥思合为一体,新风景诞生了。

 

凝神

余笑忠

这一刻我想起我的母亲,我想起年轻的她

把我放进摇篮里

 

那是劳作的间隙

她轻轻摇晃我,她一遍遍哼着我的奶名

 

我看到

我的母亲对着那些兴冲冲喊她出去的人

又是摇头、又是摆手

西娃:在汉语诗歌里,母爱题材已经快被写尽了。就这个题材,要写出新意,要写出彩,十分不易。余笑忠以《凝神》为题,写出了“凝神”的一瞬对母亲美好而深刻的记忆。按逻辑,人在摇篮时代很难有记忆,而那虚构的部分将“摇篮”提升到了象征的高度。第二段,写出了我们熟悉的中国母亲的形象,也写出了这片土地上日常的景象。令人惊艳的是最后一段:形象,生动,具有画面感。以含蓄而敞开的结局,道出了包孕在母爱主题下的无限事。余笑忠对诗歌节奏的控制,语言的老辣,三言两语写活一个母亲的功力,在这首诗里从容而优裕地展现出来。

擦皮鞋的人

赵俊

在京城,有很多穿着皮鞋的人

在地下室用鞋油,擦亮

一天的行程。被反射的街道

有哈哈镜般的奇妙。他们通往

 

一个人蜿蜒的未来。在那里折射出

成功的泡沫。洗涤着辛劳的日子

他孩童般地观赏着假象的发生

梦想的糖果盒,像布宜诺斯艾利斯的

 

被赋予魔力的球场一般,发出海啸般的

呼声。淹没他走路的样子,当他的脚步

在地面上摩挲出,平整的样子

路旁的秋虫作为旁边者停止了歌颂

 

他们曾一起在这个城市匍匐,它知道

终有一天,他会向爬行这个动作告别

不是登上云霄般的城市居所,就是背起

行囊,远离这座在进化中爬行的城市

潘维:赵俊的这首《擦皮鞋的人》,初看题目,以为写的是某种底层职业,但实际上他写的却是“飘”的那个阶层:处于奋斗起始状态的白领。这首诗的奇妙在于他把注视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皮鞋这个位置,但意识的效果显现却是人和城市的关系。赵俊作为年青的80后诗人,在处理语言和现实世界的交汇、融合的过程中,体现了令人惊叹的成熟。并且,最后的姿态是非常健康的,不选择绝对,而是接受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