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最深刻的一文不名者》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8年02月24日09:15

《最深刻的一文不名者》

作者:赵荔红 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定价:35.00元

作者简介

赵荔红,现居上海。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分别获法学学士、文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作品发表于《十月》、《花城》、《世界文学》、《天涯》、《散文》等刊物、收入多种选本。已出版有《意思》、《回声与倒影》、《最深刻的一文不名者》、《幻声空色:赵荔红电影札记》、《世界心灵》、《情未央》等多部散文随笔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副编审。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散文家赵荔红的第6部散文随笔集,是她2014年至2017年的散文精选集。她以诗性、优美、深情的笔触,将阅读、行走及对世界万象的体悟,融合在一起。她读书,为了抒写内心;她行走,是游吟诗人。她的爱与悲悯,体现在对万事万物的敏感细腻表达上,文字间光影闪烁,修辞泛着青瓷光泽;同时,她的博学多识与深刻思辨,与她的诗性感性不相抵牾。在当代散文写作群中,赵荔红的文字,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丰富蕴涵。

点评

荔红穿行于时间之幽暗的书籍和风景,抽取与自己气质吻合的部分,在打开书本和开启行程的时候,她也就获取了弥足珍贵的自由。

——王寅

荔红的散文创作,将开阔的文学视野与女性的细腻温婉融为一体,日渐显现“综合写作”的势能和格局,既有对“世界无限多”的探究,又有“遇故知”般的亲和力,同时不失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沈苇

荔红的散文有其轻灵柔美的质地;诗性、沉思,书卷气的书写,糅合了诸多元素。正如上海在中国内陆和海岸线所处的特殊位置,荔红的文字,有一种现代艺术怀旧的包容性。她是从张爱玲、苏青生活过的街区向我们走来的。

——庞培

这是一部“内心之书”。荔红在对大师名作的阅读中融汇个人经验,在对周遭风物人事的微妙叙述中臻于广大,密枝繁花一般的文字下,是夏日山岩一般嶙峋而灼热的心。因为爱,这世界的残缺、生命中的痛,在她眼中都是美的、可珍惜的了。

——汗漫

我和荔红早在她的永远洋溢着南方植物园的生机和蓬勃的文字中相遇——她的彗心如栖在草丛中的解佩兰。那些拂过她生命的细节,在她的文字中,总是先微光,后微风,再是微波,接着是停不下来的荡漾——这就是好文字的魅力,真正的好文字,都是萧红的笑容,而含泪的笑,永远是隐忍的。

荔红的语词,被认为“闪烁着瓷器般的光泽”,就是泥胎上了一层铀后经过窑火炼造而成的那种光泽;她在行文之间,也乐于呈现印象画派般的丰富色彩与光影,读之产生梦幻、恍惚、迷离的效果。

——庞余亮

目录

穿行于时间幽暗的书籍…001

是圣灵,是撒旦…017

艾米莉的迷狂世界…029

恶也是善的梦想…040

七根手指的夏加尔…057

阿伯拉尔与爱洛伊丝…080

最深刻的一文不名者…094

挺住就是一切…108

三个莺莺…117

金钏儿之死…138

寻访沈从文…151

苏东坡:从阳羡到儋耳…162

拣尽寒枝不肯栖…186

去往圣人墓的小桥…202

旧书店·台湾…216

书痴的日常生活…248

后记

后  记

去年夏天,我们在布拉格小住。房子在伏尔塔瓦河西岸。登上山顶公园,顺台阶下到河畔,河水湍湍地流淌,站在桥上远望,城堡耸立在灰白层云之下,一朵一朵的云从天空浮到桥上,浮过去,掉落到桥下,化作了浮沫,随水流逝……我们向老城广场走去,阳光开始无遮挡地铺洒下来,泰恩教堂黑尖顶的沉默、披檐阴影的青幽、栏杆窗台的明丽,全都坠落在亮白广场上。就在这个广场,扬·胡斯,被当作异端烧死,五百年前的火熊熊燃烧,而今他的塑像披着大麾、耸着肩,顶天立地,一大片黑色鸽影快速掠过,如风扬起灰烬,万国的人影都在他身边簌簌移动,聚合,散开,如星辰或流沙……环绕这个广场的,有卡夫卡的几处故居,他诞生的“塔楼”,写下《饥饿艺术家》的房子……

沿河畔行,一直走到查理大桥。逆光中,桥两边的黑色圣徒雕像,肃穆、高大,令人生畏。据说,圣约翰·内波穆克主教就在这座桥上被国王扔下河去,扔下的瞬间,洪水汹涌而至,冲毁了大桥,天空却现出五颗星星……他的雕塑就立在被扔下去的那个位置,鲜艳的游人在他面前穿梭往来,雕像的一角已被摸得溜光铮亮。唉,无论怎样惊心动魄的事件,也如河水,一去不复返了……早起天空还厚积着铅灰云层,午后天蓝云白,阳光新鲜地沐浴着一切,一小队白天鹅,凌波踏浪,滑行,突然振翅,飞越大桥,从我们头顶掠过,划出一道优美弧线,在很远的河面缓缓降落下来……但天空说变就变,乌云低低压下来,眼看着要下雨了,我们依桥栏远望,一种沉郁、忧愁的烟灰色从河面弥漫到我们的眼睛……

豆大雨点砸下来,人流密集的查理大桥上,瞬间空无一人。我们躲在桥洞,等待雨停。桥对面山腰上,矗立着古城堡,从布拉格任何地方,都能望见城堡巍峨沉默的身影。卡夫卡《城堡》写的是现代利维坦,触发点应是这日日所见、随处所见的城堡,一生一世,他都在城堡影子下生活。城堡内有条黄金小巷,有排矮矮小屋,16世纪是炼金术士居住的,卡夫卡租了22号一间,大约有半年时间,中午和晚上他都会在此写作,短篇小说集《乡村医生》的大部分即完成于这间有蓝门的矮屋内。

卡夫卡博物馆,也在城堡山脚下,从查理大桥步行几分钟就到。雨过云收,天空大地尤其洁净,阳光像新鲜的草莓,踩着湿漉漉闪闪发亮的石子小路,顺伏尔塔瓦河畔走,就能看见那幢砖红小楼。我们第一次到,博物馆已关门,门前竖立两个巨大的K字雕塑,红色屋顶在傍晚金红光线下显得尤其明亮、温暖。坐在博物馆前的咖啡馆,看一个小喷泉内,两个铁塑机械人,相对着撒尿(喷泉),滑稽的模样很让人想起《城堡》中那两个一模一样的“助手”。

有些天,我们一大早就登上山顶公园,那里有个露天餐厅,挑个可俯望伏尔塔瓦河的位置坐下,重读《城堡》和《美国》。上午的河是湖蓝,中午转成明绿,成片起伏的红色屋瓦中,不时冒出教堂的乌黑顶子、碧绿顶子,阳光满溢,云影转移,面光的河水好似跳跃着无数银鱼。不知何故,即使是大晴天,这个城市也似乎笼罩着一层喑哑雾霭,一层诗性、忧郁的烟蓝。午后,半城年轻人都聚集在山顶公园餐厅,陌生语言在周围嗡嗡作响。我们就起身,穿过草地和树林,顺公园小路,可以一直走到城堡去,走到城堡附近的霍特克维花园,那是卡夫卡经常散步的地方,他常带一本书,坐在树下读。

有一天从城堡转回来,天已暗下来,河面黑蓝,只剩薄薄一抹夕光染出山下屋瓦的红,路灯也亮了,草地绵延着融进暗黑树林,归林的鸟啾啾叫个不停。我们坐在一棵花树下,紫红花瓣不时落下来,身上椅子到处都是。远处,那个露天餐厅灯火辉煌、人影绰绰……突然,一声低哑的二胡曲调哽咽而出,穿破晚幕,缠绵悱恻,绵绵而至。正是《江河水》!!在异国他乡,听见这支二胡曲,泪水瞬间涌出……斯美塔那结束流亡后,回到故土,磨难、病痛、孤独,没有减少他的爱与激情,他写下《伏尔塔瓦河》,这首深挚、宽广、诗性,沉郁而壮阔的交响诗,是献给二战后他那苦难深重的祖国。在这布拉格晚暮中,伏尔塔瓦河在脚下湍湍地流着,缠绵哽咽的二胡曲,令我泪水盈眶,——我,始终只是一个过客,一个漂泊者,一个异乡人。卡夫卡《城堡》第一段这样写:

K到村子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村子深深地陷在雪地里。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冈笼罩在雾霭和夜色里看不见了,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亮光也看不见。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凝视了好一会儿。

站在桥上,远望着城堡,即使在鲜亮的白日,也犹如雪夜掉落在那里,我听不见河水湍湍地流,只是凝视着远方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

三年来,我们走过多少城市与乡村啊!穿行于凹凸不平或平滑如纸的街巷,辨识各种文字的门牌号码,打开多少陌生门扉,睡过多少陌生床铺,盖上各种颜色的被子,与各样肤色的人擦肩而过……一次次返回,又一次次出行。仅仅为了寻找一张安眠的床,一张平静的书桌。即便是在这个呆了三十年的城市,我们也不过是漂泊者。正如写下这些文字的四月,坐在音乐厅前,草坪那边几株樱花正开得繁盛,樱云上染有的一层忧郁藕色,令我不禁泫然而泣。那些人在树下拍来拍去,人与车从樱花树边无声地滑行而过,影像一般。正如在布拉格广场,一到正点,教堂钟声当当地响着,回荡着,人们聚在自鸣钟下,看那十二个圣像木偶,依次晃着脑袋,升起来,降下去,末了一声鸡鸣,一切复归静止。

在这样的漂泊中,阅读与写作,犹如最后一根稻草,我紧紧抓住,不至于坠落到痛苦的渊薮?站在这块小小磐石上,不至于被泪水之河、时间之河冲走。痛苦令我看见樱花灿烂而泫然流涕,也让我读懂了颠倒迷乱的深刻敏锐、木讷静寂的莫大伤悲、急促惶惑的剧烈激情、憔悴不安的华美笑嫣、毛糙肌理下的柔软光泽,同时也让我能在一大堆漂亮光鲜说辞中,分辨出乏味空洞的虚饰心肠。

在阅读与写作中,身在异乡也如遇见故知。穿越时空,我的心得以贴近那些敏感生动的心灵;那些神偶尔派来的使者,他们的熠熠华光照耀着我,给我力量,于是我记住了卡夫卡说的:

不要失望,甚至对你并不感到失望这一点也不要失望。恰恰在似乎一切都完了的时候,新的力量来临,给你以支助,而这正表明你是活着的。

一场倾盆大雨。站立着面对这场大雨吧,让它的钢铁光芒刺穿你,你在那想把你冲走的雨水中漂浮,但你还是要坚持,昂首屹立,等待那即将来临的无穷无尽的阳光的照耀。

这本散文集的整理,缘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社长姚雪雪的邀约,编辑郝玮刚具体而微的工作,使这本小书的出版成为可能。特致谢意。

那些给我帮助的朋友,即便是几句温暖的话,我皆感铭于心。至于世态人情,我也有所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反问自己:在最低处,在幽暗的山谷,能否开出美丽的花?当一无所有、一无所是时,是否还相信爱与美的哲学?当亲友、邻人、陌生人需要时,是否伸出援助的手?所行的,是否一如嘴上所说的?写下的,是否恰当而诚实地表达了内心?

我的先生洪涛,感谢他的勇气、坚强与努力,感谢他与我一起度过的每一段面面相觑的时光。

最后,仅以此书,作为母亲七十大寿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