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曹禺说不尽,永泽戏剧人 ——记曹禺戏剧文化主题论坛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刘 淼  2018年02月13日08:3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为今后的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如何发扬前辈艺术家的光荣传统,提升我们的戏剧原创力,是我们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日前,在剧作家曹禺的家乡湖北潜江举办的曹禺戏剧文化主题论坛上,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理事长李东才如是说。

此次论坛由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和湖北省潜江市文联主办,30余位戏剧界专家共同追忆曹禺戏剧创作的历程,为当下的戏剧创作建言献策。

在曹禺生前与他有过多次接触的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顾问颜振奋看来,曹禺之所以能够写出多部传世名作,源于他知识储备丰富、基本功扎实。“曹禺幼时继母带他看了大量文明戏,在中学时就开始在剧团演戏、导戏;他在清华大学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创作《雷雨》之前,读过的名著就有几百本。”颜振奋回忆,1982年,曹禺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剧作家读书班上为30余名剧作家讲述读书心得、开列书单。“他翻译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介绍易卜生、莫里哀的作品,分析奥尼尔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作,对中国传统名著更是熟悉。当时,我根据课堂录音,整理了一篇文章,在《剧本》月刊上发表。当时听课的剧作者都非常钦佩曹禺的刻苦和超凡的记忆力。”

除了博览群书,曹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也让颜振奋印象深刻。“他从同学、嫂子的遭遇和经历中孕育出了蘩漪的形象,周朴园这个人物有他父亲的影子,仇虎的形象则源于他在火车上碰到长辛店工厂的工人和在一个煤铺看到的背煤工人……曹禺剧作中的人物都有着生活的痕迹。”颜振奋说。

“从曹禺的戏剧作品里,以及为数不多的点滴交往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触及到了他灵魂的温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明厚至今仍记得,在1994年秋天一个晴朗的周日发生的故事。

那天,上海戏剧学院领导派刘明厚到北京某医院看望曹禺,并汇报上海莎士比亚戏剧节的情况。在刘明厚的印象里,曹禺平易近人,他们的交流轻松愉快。突然,他们的谈话被护士的敲门声打断,护士进来说,有一个女孩在楼下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就想见曹禺一面。曹禺马上说让她上来,还跟刘明厚歉意地打了招呼。

“一会儿,病房门口站着一位满脸羞涩的小女孩,瘦弱的身子斜挎着一个旧书包,看起来是一位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曹禺站起身亲切地招呼女孩进来,聊了几句家常,在女孩终于放松下来后,他才问她有什么事情。女孩轻轻地说,想请他签个字。‘好呀,签在哪里呢?’曹禺笑眯眯地问她。女孩把书包翻了个遍,也找不到一本合适的签字本,急得满脸通红。最后,女孩掏出一张有点皱巴巴的纸,递给先生。我们都抿嘴笑了。曹禺也笑了,笑得特别灿烂,安慰她说没有关系。然后他接过那张纸,很认真地在上面写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几个字,并签上了他的大名。小女孩接过那张纸,感动得差点哭了。后来,小姑娘要走了,曹禺起身送她,直到看着她进了电梯才转身回到病房。”刘明厚说,如今,他已经不记得那女孩的名字,但是,那天的感人场面一直记在他心里。

“曹禺在继承话剧前辈的民主思想、民族精神和战斗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欧洲近代戏剧的艺术内核,汲取了中国戏曲等民间艺术的丰富营养,天才地将中国话剧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我们来谈曹禺、纪念曹禺,并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而纪念,而是为了话剧艺术的未来。”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杜家福说。

在著名导演査明哲看来,现代的成功作品中,有追求的戏剧人的身上,都有着曹禺的因子,都受过曹禺剧作的熏陶和滋养。“他是我们的土壤,我相信他会不断地滋养、培育和引导我们。”査明哲认为,曹禺作品中的人文关怀需要当下戏剧人认真学习,“这种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类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缺陷的深深忧虑和对人类出路的苦苦探索。”

李东才也意识到,他在创作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曹禺。“当年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时,最爱不释手的书就是《曹禺剧作选》。毕业以后做的第一个戏——《火热的心》,曹禺先生不仅亲自来看,还特意写了剧评。在之后的创作中,似乎每一部戏都有大师的影响。《曲韵钟鼓楼》的封闭式结构、《铸钟记》中历史人物与现实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从大师那里学来的。”李东才回忆道。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羊驰认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离不开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但如何充满自信地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戏剧创作者,要学习曹禺练好讲中国故事的硬功夫。“在历史风云下、在时代大潮中涌现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需要抒写。但因为创作上的误读,就会束缚了创作的自由,容易走入误区,所以我们一定强调要学会写人,走进现实生活,去真正体验人的生活,才能写出人的情怀,才能准确地表达真善美,真实地讴歌中国精神。一旦脱离生活,与人民有了距离,即使你才高八斗、笔走龙蛇,也不会写出让观众喜欢的作品。”羊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