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沉心静气 厚积薄发 ——初读雷友德散文集《品读黄梅》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聂援朝  2018年02月07日13:47

在拿到雷有德君的《品读黄梅》一书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匆匆浏览了一遍,掩卷沉思,我更多地是想起了三十多年前初识有德君时的情景。那时的他,文弱书生的模样,斯斯文文的,沉默的时候多,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的。那是他是单位里新调来的领导,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层干部。但是,不知是不是因为都爱好写作的缘故,我们在一起并不拘泥,相反在一起的时候谈论的话题很多很热烈。他说曾经有意想去从事电影剧本的创作,并且为此做过一些尝试……,他说也曾写过一些诗歌散文,投向各家报刊媒体,也有发表的,大多数都沉寂下来了。我有时候感到诧异,为什么平时缄默少语的人谈起文学写作来就这样滔滔不绝?

时间不长,因为工作关系,我们又分开了。再次相逢是在前几年,在县里诗词学会举办“古典诗词讲座”上。我看他在认认真真地做笔记,工工整整地写诗词,而且还有不少佳作登载在诗词学会的期刊上。我想,现在能够静下心来认真钻研古诗词的人,还真的不多。这也许就是年少时期的文学梦一直在他的心头燃烧。这是一种不竭的动力,这是一腔不息的激情。当我拿到手里的这本《品读黄梅》后,这本由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共分“鄂东黄梅”、“风景名胜”、“古迹寻踪”、“黄梅名人”、“禅宗道馆”、“乡土风俗”六个章节,约81篇文章共有25多万字的《品读黄梅》。我粗读了书中的部分文章,首先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作者是真正地沉下心来了,真正地在文学创作的路上艰难跋涉了。因为像在文章《黄梅初读》里,“褶皱大地”一直追溯到了一亿九千万年前的印支造山运动,是说黄梅的地理构造吗?“如果将大别山比作一架青藤的话,黄梅就是这架青藤上的一个葫芦”。用很生动,很形象的文学语言描绘出了黄梅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而“九祖十三仙”说的是黄梅这片宝地上从古至今的精神皈依的走向;及至“神奇宝葫芦”和“钟灵毓秀”,说到了黄梅的农耕文明和经济发展以及历史上的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

一直以来,“写什么”和“怎么写”始终是困扰我们“作家”的难题。像有德君这样,就写我们脚下的这一片热土,还有这片热土上千百年来流传的精彩故事。说起家乡从盘古开天地到如今,有多少故事在流传啊!且慢,还有一个资料积累和知识积累的过程呢。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和艰苦的,还需处处留心、事事留意。就像有德君这本《品读黄梅》一样,这81篇文章里作者究竟积累了多少资料,恐怕也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了。比如在《鄂东山寨》一文中这样写道:“春秋战国,楚西巴人多次暴动,楚国对巴人迁徙流放。置西阳郡,领当今蕲春、黄梅、武穴、浠水、罗田等地……”在写这一篇文章的时候,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由五水蛮而谈及鄂东四十八寨,再及黄梅的红花寨,这样的文章脉络设计是不是读来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呢?当然,这对于作者来说这是需要付出很多心血的,为了这样一篇短文,而查阅大量的资料,认真考证,足见作者真的是沉下心来了。

光有历史资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细细打磨,精雕细琢。这个不仅仅是需要精力,还要有功力和定力。如果我们仅仅是将历史掌故和典籍简单地叙述一遍,然后再起一个“打眼”的标题,发出几声不着四六的感慨。那样出来的文章是平庸的多,精致的少。在《一山神话舒城寨》一文中,他这样写道:“湖边湿漉漉的气息弥漫林间,像仙女蒙上了一层面纱,圣洁而神秘。在北山头上,我们拨开草丛,发现了石头遗迹,形状如灯架。……入夜,也许是灯照山影,遥看航灯下,总有一位美女在梳妆,像是在等待。”一个形如灯架的石头,引出了一个美好的仙女传说故事,当然如果我们平铺直述地讲这个故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那样讲来就没有这段文字来的精彩了。散文的表述和我们讲故事以及聊天时的语言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从这些细小的语句编织的精挑细选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真的沉下心来了。

有了充足的资料和行云流水的生花妙笔,还需要勤于思考,能够有所创新,写出深意,写出新意。作者在《不废禅名万古流》中有这样一段话:“读先生的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争斗,也没有悬念迭起的情节,都是以心平气和的超然观察者,把过滤了的喜怒哀乐轻轻融入在人文景物和人物命运之中。人物有不满和怨恨是淡淡的,爱憎和忧虑平静地展示在一组组生活画面里,一个个人物命运中,含蓄而不直露。一切与自然和谐,非常宁静。淡化故事情节,却淡而有味,人物在苦难逆境中平静向善……这就是禅味。”废名先生的小说,一向以晦涩难懂而著称。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读了很多废名先生的作品以及有关评论的。废名先生是我们黄梅走出去的文学大家,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的。用禅的意蕴来创作文学作品,认真想想,就是这么一个事。平静、平和、平稳,不事张扬,但是每时每刻都没有停止大脑的思考,没有停止过用文学形式来创新表达。“禅”是古印度梵语禅那的音译,本来就是“静思、静虑”的意思。从作者对废名先生文学作品“禅意”的理解和认识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真正地沉下心来了。

同样是文学爱好者,我和有德君有许多的共同语言。从他在文学路上一路走来,我看到了文学写作从来就没有一马平川,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沉心静气,厚积薄发,这是每一个成功作家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