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儿童阅读深耕者孙慧阳:把阅读带进课堂

来源:中国文化报 | 胡克非  2018年02月01日16:38

孙慧阳有很多头衔,金牌阅读推广人、童书翻译者、“社区绘本馆”项目专家等,但她认为最适合自己的是“儿童阅读深耕者”。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父母在关注孩子身体成长的同时,更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在家庭中,亲子阅读成为和谐亲子关系、启迪儿童心智的良方。在校园中,孙慧阳发现,集体阅读可以改善孩子们的交往和精神面貌,这也是儿童发现自己、倾听伙伴、融入集体、面向未来的重要途径。因此,孙慧阳开启了一次次探寻集体阅读路径与方法的尝试。

很多成年人常把孩子出生作为放弃理想的理由,而孙慧阳则相反,儿子的出生恰恰促成了她理想的实现。自幼喜爱孩子的孙慧阳理想职业是做一名幼儿教师,但她阴差阳错地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机会,最终成为企业管理人员。直到2005年她的儿子出生,孙慧阳不得不放慢自己的节奏,在初为人母的学习和思考中想起了自己童年的梦想。

经过慎重考虑,孙慧阳放弃了曾经打拼过的行业,进入一家出版社的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要做学前教学研究、教材开发等工作,也正因为如此,她推开了一扇闪闪发光、满是童心的大门。随着对儿童阅读了解的加深、儿童书籍阅读量的增大,孙慧阳深感所谓的教育隐藏在书籍背后,这表明阅读的意义远比看书本身要丰富得多。儿子进入幼儿园又给了她一次接近梦想的机会,她离开出版社,成为一名独立阅读推广人。

孙慧阳认为,阅读推广中不可缺少的是共读的过程,想要知道阅读带给孩子的直观变化、探寻阅读与孩子之间潜移默化的联系,只有走进孩子中间。就这样,她积极参加各种出版机构、图书馆主办的儿童故事会活动,通过不断合作锻炼控场能力、对故事的驾驭能力、发掘儿童阅读兴趣点等能力,也由此开启了她的阅读推广和实践之路,而路的起点就是儿子幼儿园的班级。

“孩子的感知能力非常强,能快速区分你的友善是做做样子还是真心诚恳,只有用真诚去感受、了解孩子,一起去体验去经历,才能做到与孩子有温度的有效沟通,否则,难以获取孩子的信任,推广就是空谈。”孙慧阳说。在幼儿园固定开设公益阅读课两年以后,孙慧阳随着孩子们一起升入小学,以期通过公益阅读课更好地寻找集体阅读的方法和意义。

6岁到12岁孩子的阅读常常会面临两大问题。第一个是来自于家长的误区,有家长认为,孩子有了升学压力后,阅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看闲书”就成为累赘;另一个则是学校深知阅读重要性,但其实面临如何开展相关课程、利用时间和人力资源的问题。因此,阅读进课堂一直流于大家的口中。

孙慧阳认为,阅读进课堂不必去“革”语文教师的“命”,教学的事情由教师科学地把握、系统地操作。识字、书写、解析等具有工具性的技能与技巧对于未来的自主阅读、写作及沟通产生的意义是不容否认的,但这还不够。“阅读进课堂”与语文教学本身不矛盾、不存在彼此替代的关系,而是通过辅助和补充,与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语文课本结合,以丰富阅读活动、培养阅读习惯,从而使孩子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孙慧阳的理念得到了校方的支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孙慧阳同步选择类型、内涵相匹配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课,包括自然、科学、传统文化、亲情等各类书籍。这样一来,阅读课不再与语文课割裂,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与视角、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

即便如此,阅读课仍然遇到了一些问题,在阅读进课堂的过程中,虽然校方给予很大支持,但是家庭的配合度并不高。再者,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难度的提高,学生很难通过学校图书馆等提供的课外阅读资源满足学习需求。因此,孙慧阳在班级中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通过借阅满足学生需求,同时锻炼他们的管理、协调、沟通等能力。

一个孩子曾在下课后悄悄告诉孙慧阳他很难过,因为父母不让他在家看课外书,所以不能再参加“图书漂流”活动。为此,开家长会时,孙慧阳特意给家长们讲述了阅读带给孩子的变化,详细深入阐释阅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打消了一些家长的顾虑。

在学校开展公益阅读课的实践中,孙慧阳还有意识地开设一些“另类”课程去唤醒孩子的某些意识,通过对图书内容的挖掘培养孩子分享、思考的能力,如在教室中种花种菜、培土浇水,配合故事绘本,引出自然环境的话题,孩子们争先恐后提问并表达对土地的感受。这一幕幕让孙慧阳很欣慰,也决心将公益阅读课一直做下去。除了孩子们的喜爱,她的阅读课与付出也获得校方、家长的认可与赞赏。

“有时反馈并不直接来自于图书和阅读,而是来自于孩子内心,我们阅读推广人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唤起孩子本来具备的能力。在我眼中,每个孩子都如一颗珠宝,每个人心中都埋藏着闪亮的内容,阅读作为一根线,把孩子心中的美好和未来穿了起来。”孙慧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