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杨碧薇:我感到一片海正向我涌来

来源:北京青年报 | 杨碧薇  2017年12月28日09:01

对没有见过海的中国古人来说,海就是彼岸,是有别于悲欢人间的完美世界。《诗经·小雅·沔水》中对海的描述是“沔彼流水,朝宗于海”,其中既包含对百川归海的认识,又包含忧乱思宗的情怀;《楚辞》里提到了海神,“令海若舞冯夷”“历祝融于朱冥”,行文瑰丽,不乏奇幻;《山海经》中更是记载了大量的海外风土人情,奇异的想象与强烈的志怪趣味合而为一。

现代文明“命令”国人重新认识海洋。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满是对强国与振兴的盼望。“吾闻海国民族思想高尚以活泼,吾欲我同胞兮御风以翔。/吾欲我同胞兮破浪以飏。”在梁公看来,域外海国是先进文明的代表,是值得中国学习效仿的对象。

新诗更是将海洋看成是现代性的一个象征。和新诗之“新”一样,海,首先带给诗人们新鲜的活力。郭沫若在《浴海》中写道:“无限的太平洋鼓奏着男性的音调。”这种澎湃的状态正是新诗诞生之初的生动写照。在郭沫若笔下,自我命运、社会命运与海洋拴在一起:“我的血和海浪同潮。”充满新鲜劲头的诗句,并不介意掩饰自身的简单与粗糙,它们只想迫切地表达新一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海洋,就这样带着现代中国的诏谕,参与到汉语新诗的建构中。

初生的新诗带着蓬勃的热情书写海洋,然而,跑着跑着,这种书写速度却慢了下来。甚至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耕文明(及其背后的政治/社会/历史/人文意识)在用强大的力量迫使汉语新诗回头看;特殊时期的汉语新诗歧路彷徨,它面临的是传统力量与现代力量的相互搏杀与争夺。

在中国新文学里,新诗一直是先锋、探索、创新的代名词,而它对海洋的忽视,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纵观百年来新诗中海洋书写的成果,实在是非常有限,虽也出现过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多多《看海》、韩东《你见过大海》、王家新《潮汐》、于坚《只有大海苍茫如幕》等优秀的诗篇,但这些篇章就像一颗一颗孤独的星星,未能聚在一起发出更大的光芒。

所以,读到李少君的诗时,我感到一片海正向我涌来。1987年,20岁的李少君初次来到海南,“一眼就喜欢上了这片土地……我感到这里到处流淌着诗意,是我心中的美域,一个现代美学的圣地”。在李少君新出版的诗集《我是有背景的人》里,呈现了一片诗歌里的海。我注意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虽然身为闯海人,但李少君并没有在诗歌里突出一种后天性的海洋经验,他放弃了闯海人的外视角,也即放弃了将海洋进行陌生化处理的捷径。似乎未曾经过多余的冲击,他对海洋的体验一下子就从陌生化过渡到了日常化,其力度之轻巧,动作之迅捷,轻盈得让人抓不到痕迹。因此,在海洋书写上,他与海南本土诗人站在同一边,把海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不似《山海经》中的海,满是奇幻和怪异,也不似《荷马史诗》里的海,充满善变与危险,李少君笔下的海就是日常性的,像一位每天都能在楼道里碰面的老邻居,又像卧室里推窗即见的风景。海洋的这种日常性,首先体现在对风景的书写上。“远处一起浮动闪烁的/还有海浪,波光粼粼/吞吐着的潮汐一阵一阵地席卷过来”(《少年时》)、“岛上渔民的渔船,出海很早/他们划向的方向/就是晨曦射过来的方向”(《我的永兴岛》)、“仿佛置于大海之中天地之间的一架钢琴/清风海浪每天都弹奏你”(《鼓浪屿的琴声》)……他用散文的笔法描写海洋生活,将内心的诗意寄托在整体的意境中。也就是说,他诗歌里的诗意的产生,是依靠于对意境的整体把握,而不是依靠语言本身去获取。这种诗意的发生方式,其实是借鉴自古典汉诗的,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古典式的诗意发生,从本源上说,具有现代意义的自然观,才为它的发生提供了必然契机。

难得的是,李少君并不担心真实的日常性会削弱诗意,他不对大海进行虚假的美化,而是如实地写出其日常性的另一面:“并不是所有的海/都像想象的那么美丽/我见过的大部分的海/都只有浑浊的海水、污秽的烂泥/一两艘破旧的小船、废弃的渔网/垃圾、避孕套、黑塑料袋遍地皆是/和我们司空见惯的尘世毫无区别/和陆地上大部分的地方没有什么两样”(《并不是所有的海》)。从这首诗更可以看出,在李少君笔下,诗意的发生方式挣脱了古典汉诗的影响,它立足于眼前、当下,它属于我们所生活的现代性。

与风景同步的,是沿海一带特有的日常生活。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台风天,“铁路公路轮船飞机都停了/海南岛成了一座孤岛”,而台风也不过是海边人生活的日常,所以“我在暴风雨中酣睡/一副彻底沉入另一个世界的表情”(《台风天》)。而海滨城市的朋友聚会,最典型的空间是骑楼茶餐厅:“我随刚结识的当地朋友去一个茶餐厅”(《海口老街》)。海洋的日常性,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渗入了李少君的诗歌,不着一丝晕染、镶嵌痕迹。诗与诗人的生活重新统一起来。“海更像邻居,每天打过招呼后/我才低下头,读书,做家务,处理公事”(《邻海》),它已成为李少君日常生活甚至自我影像的一部分:“海上啊,到处是我的身影和形象。”在不知不觉间,海已融入诗人的生活结构、诗歌结构里,将此岸与彼岸紧紧扣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