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再见,牛魔王》:对中国“新农村”的回顾与书写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7年12月08日21:55

2017年12月3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举行《再见,牛魔王》研讨会

12月3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李云雷和《再见,牛魔王》: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及批评讨论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苏仲乐,文学院教授袁盛勇、赵文、霍炬、杨国庆、张自春,陕西师大文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马聪敏以及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青年学者就这部新作,从不同角度讨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实践与批评。讨论会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裴亚莉主持。

《再见,牛魔王》是李云雷近期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17篇作品,是对自身乡村经验与记忆的书写,整体风格朴实真诚,与读者产生巨大共鸣。

裴亚莉将“70后”的乡村记忆写作与其他年代的作家进行比较,70后写作者所经历的乡村文化变化是更加剧烈甚至毁灭式的,在这一背景下讨论乡村的未来以及乡村文学批评具有深远意义。

与会专家发言

马聪敏重点关注了小说体现的叙事者个体生命经验及其望向过去的姿态。他谈到,从这部作品集中可以看到四种看待世界的眼光:哈雷彗星的视点、树杈上的视点、隔窗向外看的视点以及事物的微妙延展所呈现的潜意识。拥有多元化的视角对于作家创作而言非常重要。

赵文从作者的创作经历出发,认为《再见,牛魔王》这篇小说中三头牛以复调的形式进行了叠加,具有寓言性质。小牛作为一种劳动工具承载着新时期之前乡村的集体劳动生活经验,那头公牛则暗示着进城打工的底层青年工人的遭遇,牛魔王最后借青年公牛的身体来进行革命,这种解放的可能性和潜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重现。

与会专家发言

杨国庆对小说集的结构进行了把握,认为《再见,牛魔王》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深层次规划,在小说集中具有独特地位;同时强调了小说中超越城乡区别的生命体验,在处理革命主题时倾向性较弱,更侧重于单纯的呈现,以小见大。张自春关注小说第一人称的写作,认为这样写作更加真切自然打动人心,关照和指涉当下的农村问题同时又点到为止,含蓄隽永。裴亚莉对人称问题进行了补充,认为第一人称写作并不妨碍表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国乡土写作者在复原乡村记忆之外应当为沉默的大多数去发言。

与会专家发言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苏仲乐认为对田园牧歌式乡村的怀恋恰恰显示出对于对现在农村状况的担忧和对城市生活的批判、拒绝,作品在这一层面显示出强烈的现实性,作者从这样的叙事传达出了迷茫和惆怅的无力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袁胜勇教授对作品进行了肯定,对作品的基调和体现出的作者的沉思进行了揭示,同时也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小说缺乏鲁迅作品的超越性情怀和思想的历练,文学创作中关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乃至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应该更加注重文学性,而非对理念的直接理性表述。

李云雷在介绍小说情况时讲到,当代文学较少对90年代之后中国农村的经验进行必要的书写,其中的土地流转以及城镇化问题等都是当前农村的突出问题,城镇化带来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人和土地关系的变化,因此如何在新时代理解这一问题,如何看待土地所承载的传统文明就是非常重要的。关于霍炬引出的关于创作和实践的关系,他认为将革命观念和现实、真实性和倾向性相结合是革命文学中比较棘手的问题,自己在创作中更多是从侧面对革命进行肯定,同时试图提供一种超越革命和反革命的视点,将以往的经验抽象出来与当下问题进行结合。针对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国欣提出的底层文学问题,李云雷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取内外两个视角,感情也会更加的复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