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经典,呼唤更多年轻人 《寻找·蒋月泉》评弹专场火爆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来源:新闻晨报 | 邱俪华  2017年11月17日09:45

《寻找·蒋月泉》评弹专场现场

陈希安携弟子高博文演出剧照

2017年是评弹一代宗师蒋月泉先生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位艺术大师,《寻找·蒋月泉》评弹专场演出日前在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上演,通过演绎蒋月泉先生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寻找”蒋派艺术乃至评弹艺术在上海100年来的探索、辉煌、传承和发展。

相声和评弹是南北曲艺代表性的曲种,今年恰逢两位艺术大家——北方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南方的评弹大师蒋月泉先生诞辰100周年,为此,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为两位艺术家举办纪念活动,《寻找·蒋月泉》 评弹专场演出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举办并参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据悉,演出现场空前火爆,早在节目单最后确定前门票就全部售罄,不少评弹“铁粉”特地从江苏、浙江等地赶来重温一代宗师蒋月泉的魅力。

寻找——蒋派艺术的发展历程

蒋月泉是弹词流派“蒋调”的创始人,他17岁学艺,先后拜师张云亭、周玉泉,并在周玉泉“周调”的基础上自创了寓铿锵于委婉且韵味醇厚的“蒋调”,成为评弹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流派唱腔。

随着时代变迁,蒋月泉的艺术生涯经历过多次重要转折,也相应诞生了许多标志性的作品。

无论是被认为蒋调诞生之作的《离恨天》,还是经典开篇《战长沙》《莺莺操琴》,或是凝聚了毕生精力的长篇弹词《玉蜻蜓》《白蛇》,以及响应时代号召而成的中篇弹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每一个时期的作品,都反映了蒋月泉先生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而这次艺术节的演出,就分为数个篇章,由曾经与蒋月泉同台演出的老艺术家和活跃在今日舞台上的评弹名家演绎,全面展示蒋派艺术在各个时期的风貌。

探寻——都市评弹的探索创新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蒋派艺术吸收了不同种类的艺术养分,在书场遍地、评弹艺人集聚的竞争环境中成就了自身。当时,在蒋月泉先生和一大批评弹艺人的引领下,大量流派涌现,佳作频出,使评弹逐渐成为最受上海市民喜爱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

深受其影响,上海评弹团建团66年以来,也一直在海派文化的滋养下,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于都市观众的评弹表演。

今年参演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寻找·蒋月泉》正是延续了这种探索的态度,采用更符合现代都市审美的舞台表现和表演,为观众奉上一场不同以往的演出,致敬老一辈艺术家对城市文化的贡献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现场——吸引年轻观众重在传播

演出汇集了老中青三代演员,最年长的陈希安90岁高龄。当年与蒋月泉等一起创建上海评弹团的他,当晚携弟子高博文上场,在回忆往事的同时,还演唱了一段《王孝和·党的叮咛》。

作为演出的主力,蒋月泉的关门弟子秦建国,演出当天发高烧,他是拔掉吊针直奔剧场的。

演出当晚不仅蒋门弟子都到了,评弹界的老中青也汇聚一堂,连已经离开评弹界的倪迎春也回来了,还有沪剧名角孙徐春、京剧名旦史依弘等也都加盟演出。倪迎春“重操旧业”演唱了一段《海上英雄》选段,孙徐春和史依弘则分别学唱了《宝玉夜探》和《林冲·长亭》。

整台演出汇集了24个节目,数量之多令现场观众惊喜和惊叹。最后,全体演员在蒋调代表作《梅竹》声中手持红烛出场,收获观众的热烈掌声。

散场后,有观众提出了经典艺术传播的重要性:“国粹其实有强大的魅力,表演者自弹自唱,就靠三弦,或者加上琵琶,在东艺歌剧厅,音色依旧漂亮、婉转、饱满!年轻人只是没有被吸引进剧场,所以传播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