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历史使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程丹阳  2017年11月13日15:38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作品不是神秘灵感的产物,它的艺术性、思想性、价值取向总是通过文学家、艺术家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来体现。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这些重要论述,既是对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内在机理的深入剖析,也是对现实主义美学意义的时代性阐释;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呼应了时代对当下文艺创作实践的要求,对文学实践的发展与文艺理论的建设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文论原则

现实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文论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有关“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文艺倾向的探讨中就已明确倡导现实主义文艺创作;恩格斯之“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更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方法的重要论断,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论有关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经典界定;马克思、恩格斯针对具体的文艺批评实践还创发和构建出“真实论”、“典型化”、“倾向性”等系统性、体系化的现实主义文艺原则。应当说,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对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范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精神,从杜甫到鲁迅,从《诗经》到《儒林外史》,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到“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现实主义文艺精神一直存在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种积极介入和干预现实的问题意识与担当精神,从根本上造就了中国文学的勃勃生机与磊磊风骨。纵观中国文学一脉的生发端委,我们便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学的生成演进充溢着丰沛厚重的社会情怀,这种切近人生的文学品格内化为中国人的审美传统与审美习惯。作为一种文学传统,现实主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蕴含着独特的艺术精神与文学创作经验,是当下文艺实践发展的宝贵资源。

面对动态的社会生活和文学实践,现实主义并不只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纯学理性概念,它更是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学话语。作为一门入世的学问,现实主义不仅是文学的,也是文化的;不仅是美学的,也是生活的。当下我们对现实主义的呼唤与坚守从根本上说是感于时代之召唤,发于文学发展之需要。

以现实主义精神纠偏虚假文学臆想

目前,以回避生活、悬浮现实为特点、卖点的穿越文学、玄幻文学频频出现,且“高烧不退”。这些文学以虚假编造的文学臆想来取代真切的生活体验,以虚无主义的价值观念去对抗现实主义人文精神。这类文学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失去文学本应有的地气、底气与生气,与最具能指性的社会生活现场相疏离,也与现实主义精神相脱节。还有不少作品打着“反映现实”的旗号,为一时境域所囿,毫无取舍地放大描写丑恶现象,忽略真善美,关注假恶丑,甚至不惜扭曲现实来宣扬消极思想,这种文学自然也与现实主义相悖。

针对目前文学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症候,我们应当以现实主义精神予以干预纠偏,提升创作者的思想境界,矫正作家的审美取向。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伟大社会实践,是当今文学艺术创作前所未有的文学矿藏,我们的创作者应当将目光与笔触投诸现实生活,真实记录同时代人民的生活经验与社会运行轨迹,用冷眼热肠去描写困难、超越苦难,不亢世亦不阿世,在社会变迁的大时代抚慰激励每一个读者,锻造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高峰”作品。从实践效用来看,现实主义不仅是滋养文艺之树枝繁叶茂的精神养料,也是涤荡现实丑恶现象的净化器,亦是联结社会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共振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现实主义这一文学范畴亦是如此,面向不断变更的文学实践,现实主义不仅历久弥新,而且与时俱进、常用常新。究其根本,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偏狭固化的真理程式,而显现为活态的建构过程,具有广阔的文化意义容纳空间。我们不应拿既有的认知判断为标尺,去衡量裁定现实主义的尺度范围,如此只会导致现实主义文论与动态的文学实践之间的分崩脱节,容易在凝固的延续性理论体制中边缘化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话语本身也会面临“失语”的危境。

事实上,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互动对话中,现实主义的内涵边界与创作形式都已发生情境性位移。总体来看,现实主义呈现出兼收并蓄、开放会通的发展态势。在坚守人文精神的同时,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念愈加多元兼容,技巧手法更显创新多样,文论建构更为驳杂繁细。在当今时代语境下,结构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后现代现实主义等诸多分支流派纷纷涌现。现实主义冲破了以一元的审美范式为圭臬的传统诗学观念限制,与各种不同的观念方法对话会通,试图对“想象”与“现实”这组美学对立项进行融通与超越,生成新的内容质料和审美样态,丰富现实主义诗学的内涵义项与美学意蕴,焕发出现实主义的时代性光辉。

当然,现实主义的这种活态发展又是一种“不变之变”,变的是显性的创作形式和方法观念,不变的则是本体性的担当精神和使命意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史并不是单向度的文学“进化史”,方法观念的变更是现实主义这一本体精神在不同时代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只要现实主义精神不变,只要文学始终面向现实、面向生活,现实主义就不会枯竭,现实主义文学就一直在前行中。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作为一脉文学思想传统、一种文艺实践方式、一类活态文学观念,现实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价值意义。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响应时代召唤,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火热社会实践中,这也是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最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