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雪域高原的年轻创业者

来源:文学报 | 陈亚军  2017年10月19日16:35

大城市似乎正是创业者们的理想之地,因为大城市机会多,东城跌倒,也许西城就可以东山再起,这正是它的魅力。那么,在西藏,自然生态、创业条件等客观因素有差异的情况下,那里的年轻人是怎样创业的呢?

我要写的人,都只有二三十岁,但他们有胆魄、有担当、肯做事……在他们天性爽气的激情中含着一种老练持重。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按照传统的规定性,或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中不少人有着在体制内工作的短暂经历,然后毅然辞职,只身创业,其艰难可想而知。但是,他们身后有帮衬和扶持,在他们前行的路上,特别是每每遇到困难或关键的时刻,总是闪现着家人和政府的身影。

小康巴汉子的云平台

昌都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由于居住地域和社会交往的因素,自古以来,昌都康巴人经常接触青海、甘肃等地的黄河文化;再远一点,则受到巴蜀文化、长江文化的熏染;也领略了云南白族、彝族等多民族文化。就是说,康巴人受了多种文化的交织影响,他们又善于汲取多种文化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的文化更具综合性,包容性强,也更适合多种环境下的生存。

珠扎是西藏昌都人,后举家搬到灵芝波密县。

珠扎的父亲是经营汽车的商人。从小珠扎就在商业环境中摸爬滚打。十多岁时,他就跟父亲开车跑长途,最远的从昌都开到拉萨,再大些,因父亲不懂汉语,他就和哥哥当翻译,正经参与家里的生意了。

珠扎从小成绩优秀,但父亲并不支持他去内地的藏族学校上学,也许是他表现出来的经商才华,父亲很想早早让他接手家里的生意。母亲却不同意,她更愿意让儿子通过读书获得稳定的生活,她认为做生意过生活不稳妥。初中三年,珠扎年年考第一,后考进西南民族大学读书,学习藏汉双语行政管理专业,同时辅修法学专业。

2013年,正是互联网创业兴起时,爱折腾的珠扎坐不住了,自己的家乡缺少科技创新,如果能研发出相关的软件,可做的事情太多了,关键是能改变藏区人的生活啊。

当时,国产手机没有自带藏文输入功能。那段时间,他为此事辗转反侧,所有要想用藏文交流的人,国产手机无法用,很多藏族同胞不得不购买昂贵的苹果手机。这个时代,甚至可以说,一部手机走天下,是最重要的家当。珠扎想,这太影响家乡人的交流了。同时,那是多大一个市场啊。想到最后,珠扎决定研发这个软件,他要当“创客”。

当时他两手空空,想法,是他唯一的成本。

他要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减少本民族内部之间和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字沟通障碍。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这款藏文输入软件产品的:网上容易下载、便于安装,词库覆盖面大,还可以绑定登录账号的跨平台手机,重要的是通过语言交互技术,完成从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再到智能翻译的转变。

想法是大胆的,但搞研发,自然得有相关团队,为解决研发技术人才缺乏的难题,珠扎开始招聘招募团队,注册了“四川云使绿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10月,在西南民大校团委等部门的帮助下,珠扎组建了一支由他本人和另3名研究生,4名少数民族学生组成的云使少数民族数字应用创新团队。经过一年的努力,珠扎他们成功研制出云使智能藏文输入法1.0版本。

这是团队的核心技术,但对整个藏文输入法研发项目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珠扎他们希望通过语言交互技术,完成从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再到智能翻译的转变。

大学3年,创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做简单的餐饮服务,到高端文化的输出,再到“互联网+医疗”“科技+文化”的发展模式,珠扎带领的少数民族科技创新团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他的创业团队成员多是西南民族大学毕业或者在读藏族大学生,平均年龄不到30岁,初战告捷,让他们意气勃发。输入法研制成功后,团队下一步往哪走呢?

母亲的故去,坚定了珠扎筹谋了很久的一个软件研制的决心:开发“藏医好大夫”。那可以帮助更多人解除疾患。

寻医问药,求个靠谱,这是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的实际问题。藏药也是如此。有着敏锐商业头脑的珠扎,当即将目光转向互联网。决定开发一款藏医藏药的app。这是市场的一个痛点,整合藏医资源。建立靠谱的藏药平台,解决寻找藏医药无门路的难题。

有了之前制作输入法的经验,“藏医好大夫”的软件研发就显得驾轻就熟。大概半年的时间,整个app的框架就研发完成,为适应老、中、青等不同群体的需求,app设计风格以简约实用为主。

软件与医疗办公系统契合,客户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挂号、预约等服务,还可以通过定位查询自己周边的医院和诊所,方便就医。

人们去医院看病,一般是由医生开具纸质的药方,再交给药房人员录入电脑,藏医院也多是同样的流程。不同的是一些藏医不懂汉语,他们开具的药方要经专人翻译后才能录入电脑,如果药品翻译不准确,就可能给病人带来无法报销医保费用等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藏医好大夫”app专门开发了藏语版本。藏医通过手机操作,就可以将药方直接录入到药房的电脑。之后珠扎他们又与医疗部门的数据进行对接,将所有医保范围内的藏药录入后台数据库。

app软件,首先要整合出该行业的大数据,确准实用数据,这背后是巨大而庞杂的工作。为了提高“藏医好大夫”的时效性和知名度,珠扎与西藏一家公益机构在西藏和四川、青海、云南等地开展了“寻找藏医好大夫”的公益活动。深入藏族聚居区,寻找真正的藏医好大夫,通过好的藏医深入认识藏药,实打实地实现app提供的六大功能。

2016 年,珠扎的藏汉语言全息交互服务综合平台——云使指南参加西藏首届青年农牧民创新创业大赛,受到高度关注,获得二等奖。

除了个人的创业梦想,珠扎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让自己做大做强的事业能帮助更多的藏族同胞挣到钱,过上更好的生活。

愿像雪山一样发光

2008年,嘎玛尊追桑布考入西北民族大学学习藏文专业。学校有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43个民族的学生,每个同学既是个体,也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他们都带着各自的文化交汇在这里。在嘎玛尊追桑布看来,母校思想开放度非常好,各个民族的同学都被包容在大学的氛围中,得到最好的成长。在这里,他不但学到专业知识,还在各种讲座和课外活动中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

大学4年,嘎玛尊追桑布与来自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的少数民族同学有着充分的交流,尤其是不同地区藏文化的交汇融合极大丰富了他的思想。各地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都有自身的特色,那是薪火绵延相传的文化积淀,让他看到了藏文化的无穷魅力和光辉。他暗暗萌发了传播这种文化的想法:毕业后他要创业,本民族的土特产甚至生活方式都是特色产品,不可替代的标签,这里含着极大的商机。关键是,他要用自己的观念带领父老乡亲走向更好的生活。

想法需有条件助推才能变成现实,嘎玛尊追桑布知道按部就班才是扎实做事的根本。

其实,在上大学期间,他就经常和几名同学从拉萨购进藏族特色的装饰物件,拿到兰州摆地摊,一方面为挣到生活费,另一方面,就想把家乡的手工制品带到外面的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家乡,了解他们的藏族文化。

他的家乡经济以牧业为主,家家都能生产酸奶、奶渣、奶饼等奶制品,羊绒、羊皮、羊毛等传统手工制品也是当地世代传承的特色产品。还有高原特产虫草、贝母都是独一无二的好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很少走出家乡,更何谈带来效益,改善生活现状。

2012年底,嘎玛尊追桑布开始着手创办当雄县羊八井畜产品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他拿出自己积攒的5万元钱,先起步。

2015年,在拉萨市首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上,帅气阳光的嘎玛尊追桑布唱着《劳动歌》,背着草篓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他以一种文艺的方式演绎着他的创业梦想,生动的解读和完整的创业构想征服了评委,荣获冠军,获得15万元的奖金。

比赛让嘎玛尊追桑布一夜间成了颇有名气的创业人物。他自己也深受鼓舞,这何止是解决资金的燃眉之急,免费的广告带着他和他的村庄展开了翅膀。

嘎玛尊追桑布马上把这笔钱投入到合作社的扩建上……今天的合作社,已是规模初具,可以分门别类加工生产制作。

门面房的展示台上,特色商品依序摆放:奶渣、奶饼、奶酪;氆氇、唐卡、藏袍。厂房内,一楼,有的女工用木制织机织着藏布,还有的在用传统纺织机编织藏族特色毛毯。在二楼,手工艺人正在羊皮藏袍上绣着图案。四周墙上,悬挂着各种色彩和图案的藏毯成品和工艺品。在这些特色产品中,一件用羊皮制作的大袍十分醒目,引人注目。这件宽大的袍子是传统的羊皮藏袍,由里外两层羊皮制成,边上绣着编织美丽图案的丝绸。这件手工制作的藏袍是合作社的明星产品,普通一件价格过万元,品质更精致的能卖到13000元。

这是村民白玛的作品。她从小就从长辈那里学得了加工羊皮藏袍的祖传手艺。姑娘大了十八变,这手艺也跟着她成长,越来越精致了,十里八村都小有名气。但之前,她只是在家里做,或是受牧民邀请上门去做,一天下来仅有20元的手工费。她今年42岁了,织了小半辈子的藏袍,每天针线不离手,却没挣到钱。加入合作社后,白玛也是每天干活儿,半个月便能做出一件藏袍。现在每年的收入达4万多元。

合作社里,琳琅满目地摆满了商品。村民们看着就有抑制不住的开心,也骄傲。过去这些都是自家的小玩意,被嘎玛尊追桑布组织整合后,神奇般地竟有这等气象,今天它们不姓张也不姓李,它们叫商品。嘎玛尊追桑布那翻手为云,覆手得雨的本事可不能小觑。

有这样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不能简单地肯定和否定一个事情,而是将其与可以替代的事物相比,它所显现的差异就是其存在的意义升起的地方。用哲学的话来说,即“一件事物的意义,是由其他事物衬托而出的”。

嘎玛尊追桑布有这个思维,寻找不同,就是造就意义。

卖得最火的要数合作社经营的酸奶了,羊八井乡因温泉而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旺季的时候,合作社每天能卖出十余箱。除了将特色的畜牧产品卖给游客,嘎玛尊追桑布还在淘宝上开设了网店,将这些产品卖到了全国。

对于未来的发展,他打算与社员们一起把合作社建成集特色商品、游牧文化、民俗歌舞相结合的羊八井藏族文化生活体验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族文化,让更多的人购买家乡的产品,让更多的乡亲早点富裕起来。

(节选自《中国作家·纪实》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