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南海故事需要新的文学想象——中国作家“文学三沙行”活动举行

来源:文艺报 | 李晓晨  2016年07月13日17:08

南海素被称为中国渔民的“祖宗海”,先民们由此出海、捕鱼、经商,使得“海上丝绸之路”日渐通畅,他们付出血汗甚至性命,确证了自古以来我国对南海相关岛礁和海域的主权所有。千百年后,我们在南海开辟了新的天地,2012年,海南省三沙市正式设立,成为中国位置最南的地级市,仅仅4年过去,“主权三沙、幸福三沙、美丽三沙”已见雏形,三沙精神成为每个到访者的重要收获。

7月2日至7日,由中国作协、中国出版集团主办的中国作家“文学三沙行”活动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樊希安任采访团团长。由17位作家评论家组成的采访团走进西沙诸岛,开展文学公益大讲堂、图书捐赠、种植作家林、交流座谈等活动。这是三沙设市以来开展的首次大规模文学活动,也是中国作家首次以集体采访的形式踏上中国领土最南端。

“这里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

7月2日,采访团一行抵达文昌清澜港,在“三沙一号”前举行启动仪式。李敬泽、樊希安,以及中共三沙市委常委、副市长冯文海出席仪式并致辞。仪式由中共三沙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黄晓华主持。

李敬泽谈到,南海是中国渔民的祖宗海,这里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当我们面向这片海洋的时候,总会想起那些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付出巨大代价、战斗在一线的人们,他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值得纪念。三沙既是主权三沙、幸福三沙、美丽三沙,同时也应该是文化三沙,我们的民族之根深植于此,中华文化也要在这里扎根。这是一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行程,所有作家都愿意为三沙的文化建设尽微薄之力,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作家用他们的笔去书写三沙,表现三沙人的生活和奋斗,传递他们的精气神。他说,这是一个真诚的约定,是作家、文学与三沙的郑重约定。

汽笛鸣响,“三沙一号”向海洋深处驶去,此后5天,作家们冒着热带海洋性气候的高温、高湿,换乘三沙综合执法船、冲锋舟、渔船等,在永兴岛、鸭公岛、甘泉岛、晋卿岛、赵述岛之间穿行,看五星红旗在南海升起,祭拜革命烈士,见证移山填海的气壮山河,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樊希安说,凡优秀作家都有家国情怀,三沙是南海的明珠,南海是中国的南海,这次我们来到三沙,就是希望借助文学,借助我们的眼、我们的笔,赞美她,歌颂她,保卫她。

“作家的天赋是有限的,责任是无限的。”刘醒龙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神圣的,踏上三沙便是如此。主权问题不容商榷。他写下诗作《南中国海》:“长城长到天姿几?永暑永兴永乐知。我有三沙四千里,不负汉唐南海旗!”

吴玄说,三沙之行让“国家”、“主权”这些概念在他心中扎根更深,家国情怀更加饱满,一个新城市正在南海的小岛上形成,大家有幸看到了它形成、发展的过程。

“借用一句话说,这里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徐则臣讲起少年时代的边疆梦、海洋梦和英雄梦,三沙行让这三个梦变得真实可感。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他对人与自然、世界、他人的关系有了新的认知。他觉得,这些将与三沙人的故事一起出现在他日后的作品之中。

在南海播下文学的种子

文学应该惠及基层,影响更多普通人。在永兴岛,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第三讲在“哨兵大学堂”开讲。作家们还向当地图书馆捐赠了图书。

全民公益大讲堂伊始,李敬泽介绍了相关情况。他说,中国作家采访团登上永兴岛,拜会守岛官兵,对大家而言,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今年为深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把文学带到基层最广大的群众之中,中国作协启动“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第三讲在祖国海疆西沙举行特别有意义。阅读改变生活,启迪人心,希望能把文学的种子播撒下去。

王树增以“长征精神”为题为驻岛部队官兵上了生动一课,他用一个个故事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他说,边防军人的存在和界碑的意义是一样的,长征精神的根本意义在于它是一种信仰,正是在信仰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才能走过艰难漫长的路途取得最后的胜利。今天的年轻战士甘愿在海疆吃苦,奉献最宝贵的青春,是年轻人的楷模。

文学无处不在,7月3日,曹文轩前往永兴学校和孩子们交流。这所学校现有27名学生,基本都是部队官兵、驻岛干部和渔民们的孩子。曹文轩从自己的作品《菊花娃娃》讲起,谈及读书的快乐和意义。他觉得,岛上的孩子们像这里的大海一样可爱,三沙以前是个抽象的符号,通过这次采访,原先的抽象已经转变成清晰的具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沙的海阔天空、海岛渔民的独特文化都会潜移默化地对自己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走向海洋,中国需要新的文学想象

走向海洋,是当今我们国家和民族正在实施的战略蓝图,这也为文学提供了新的可能。在7月6日举行的交流座谈会上,作家们表达了这一观点。

李敬泽认为,走向海洋的过程中国需要新的文学想象。千百年来,先民们前赴后继征服南海的历史缺少文学的鲜活表达,今天中国正以举国之力走向海洋,这是一个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战略选择和转折,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意志的新的方向。“中国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怎样想象中国,这个自我想象也正经历着具有深远影响的转折,面对这个大时代,作家有责任记录和书写这一切。

从新疆来的作家刘亮程对三沙之行感慨良多。在新疆,他曾沿着长长的边界漫步,那时觉得中国很小,小得近在眼前。如今来到南海,却深刻感受到向南还有远方。现在作家虽不能投笔从戎,但也应挑起责任,以文学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从云南来的范稳表示,从高原到大海,反差和冲击力巨大。作家有责任发现这片土地的美和其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写作者需要这样的机会开拓视野、开阔心胸和思路。石一枫认为,文学应当跟随时代而变化,如今南海是国际关注的焦点,它能为文学提供大意象、大情怀和大题材。张定浩觉得,三沙带给他许多前所未有的体悟,这里的美好、孤独、宁静、安详对人有新的启迪,会激发出不同的写作灵感。

董宏君表示,来到三沙,人的情怀和情感无法不浩瀚、博大,这种浩瀚让人忘记时间,忍不住回想历史,同时也勾连起未来。应红说,在中国的最南边,那些守岛官兵、渔民们坚韧不拔,乐观坚强,朴实热情,他们凝聚起了三沙精神,值得文学去书写表现。《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的词作者苏圻雄为三沙的精气神所感怀。他说,如果没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沙不会有那么大的变化,只要我的心还在跳动,就会坚持书写主权三沙、美丽三沙、幸福三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