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 东:军事现实是创作的生命源泉

来源:人民日报 | 张 东  2017年08月03日09:09

继承传统,走向未来,需要我们电影工作者踏踏实实做好当下的电影创作。

当下的中国正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军事变革。从战略思想、军队构架,到编制建制,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格局。种种新的作战理念、作战模式为军队开启跨越式发展的模式。维和、撤侨、护航等新任务,彰显着大国责任、大国担当。当代军人热血沸腾,充满为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如此火热的军营、生动的当下,正是军事电影需要关注的,也是军事电影创作的生命源泉。

科技的发展进步,加快了部队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新式武器、新型装备列装,给军事电影的创作带来强大助推力。以往很难表现的一些战争场面,借助科技的力量,不仅得以呈现,而且演变成了战场奇观。电脑特效、音乐,让军事电影的视听感觉得到极大的满足。正在热映的《战狼Ⅱ》仅在片中出现的各种枪支就有十多个种类,参与拍摄的现役坦克有32辆。其中坦克漂移、坦克侧翻等高难度动作,也让观众大饱眼福。

军事电影发展到今天,观众需求已经有了细分。最铁杆的粉丝是数量日益壮大的军迷群。这是一个近年来迅速崛起的观影群体。他们对军事电影要求苛刻,历史要有依据,武器装备要符合生活真实。所以当“歼十战机”“武直十直升机”“96A主战坦克”等新武器亮相时,常常会引起这部分观众的共鸣。

另一方面,我们对武器装备现代化要有正确认识。我们不唯武器论,也不忽视武器的重要性。新型武器装备营造出战场奇观、炫目的大场面是值得肯定的,但有的军事电影过分注重场面的炫酷、打斗的精彩,而忽略或者说多少弱化了军事电影的人文内涵,缺少一些细腻的情感展现。应该说,军事电影不仅要有炫目的场面,更要有军人情怀,有对军人命运的关注,有对军人责任、军人使命的探讨。

最核心的是对人的观照。新一代军人形象的塑造,是当代军事电影的难题之一。没有战争,没有生死考验,军人的分量便有些轻。鸡毛蒜皮的现象,小里小气的矛盾,放到军事电影中总是不匹配。而司空见惯的演习又难以磨去“假”的痕迹。当代军人该怎样体现自身的价值,塑造不变的军魂?这需要对军人生活的深入体验和深入军营的陶冶。我以为,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是责任、使命,是对职业的忠诚。

今年开始,2000年及以后出生的一代人即将进入军营,他们不仅是看着美国大片长大的,还是抱着iPad、 手机长大的。他们当兵入伍的目的,超越了父辈找出路、跳龙门的模式,更多是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为尽使命和责任,为圆英雄梦。这是我们电影人需要关注到的变化。

英雄是军事电影永恒的主题,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的军事电影都要塑造英雄,表现听党指挥、作风优良、能打胜仗的军队。对军队来说,没有和平时期,只有战争时期,和战争准备时期。这些都是军事电影要遵循的创作宗旨。

当下,我们的银幕有了特种兵,有了特战部队,有了精英;还应该有普通士兵的身影,许许多多在平凡岗位上工作的军人的身影。

我们有了一线作战部队、指挥作战的高层军官,有了正面战场的战士形象,还应该有多种岗位、多项任务、多种侧面军人形象的展示。

我们有宏大叙事,有家国情怀的展示,也该有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小情趣、小故事的表现。

我们有勇敢刚毅、横刀立马的战神、勇士,还应有运筹帷幄、智慧去敌的谋略精英。

刚刚结束的朱日和军演,令国人扬眉吐气,也给军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古代素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军事斗争的理想境界。而只有练到最强,才能有“不战”而呵护和平的资格和手段。当下的军事现实,推动当代军事电影不断奋进前行。

(作者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