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带一路”与文艺创作

来源:人民政协报 | 仲呈祥  2017年07月24日09:07

从创作思维层面上,“一带一路”引领作家、艺术家进一步站在全人类视角和时代的制高点上,以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全面辩证的和谐哲学精神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学精神读好生活与社会这部大书。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倡议。4年来,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的重要决议也纳入了“一带一路”的建设内容。“一带一路”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从理念化为行动,从愿景变为现实,总体框架顺利搭建,规划布局初步完成,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成果斐然。而今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又使这一攸关人类命运共同体和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的倡议向着落地生根、精耕细作、持续发展的方向行稳致远,迈向美好的未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只要彻底,就一定能征服群众,而真理一旦为人们掌握,必将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把握和平发展的大主题,针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这些摆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万邦和谐”理念和开放包容的时代新理念,给古代丝绸之路赋予了全新的当代内涵,汇聚各国力量,开辟增长新动力,探索发展新路径,追求文化交流互鉴、经济合作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这确是一项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得到了世界正义人们的响应。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其著作《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历史》中说:“丝绸之路曾经塑造了过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当今的世界,也将塑造未来的世界。”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称“一带一路”“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桥梁和纽带,让人民跨越国界更好交流”。老挝一首新流行的歌曲《一带一路》更唱道:“一带一路,有你有我,大小问题,一起面对。”“丝绸之路,你我肩并肩,携手创辉煌。”

鲁迅先生曾关注并论述过“政治先行,文艺后变”的社会课题,如今“一带一路”蕴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诸因素在内,当然会影响并促成文艺的创作和发展走势。且看不久前闭幕的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就架起了一座贯通“一带一路”的文化桥梁,主动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主题活动,成为电影节的最大亮点。电影节邀请罗马尼亚、匈牙利、希腊、以色列等15个国家的电影节派出代表,共同签订“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备忘录,以增进电影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电影节还邀请“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电影节和电影机构的负责人,其中包括伊朗、埃及、阿联酋等国家电影节的主席,共同举办“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交流各国电影发展经验,共商人才培养和观众培养大计,谋划“一带一路”电影创作蓝图。据统计,电影节共收到来自106个国家的2528部参节影片,其中就有“一带一路”沿线47个国家的电影人和电影机构申报的1016部影片。而“一带一路”主题的20多部优秀影片,以独特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和文化意蕴,赢得广大观众好评。电影如是,其他文艺门类也是如此。譬如中央歌剧舞剧院的《昭君出塞》,中国东方演出集团有限公司的《丝路霓裳》,中国交响乐团的《长安门》,中央芭蕾舞团的《敦煌》,中央民族乐团的《丝绸之路》、《玄奘西行》、《伊犁之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西游记》,及至南通话剧团的《张骞》……都合奏出以“一带一路”为题旨的文艺主旋律。文化部还专门出台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全面规划了在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拉脱维亚、土库曼斯坦、以色列等国家设立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艺术节、博览会、交易会、论坛,繁荣“一带一路”主题文艺创作等事宜。

“一带一路”给文艺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首先,从创作思维层面上,“一带一路”引领作家、艺术家进一步站在全人类视角和时代的制高点上,以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全面辩证的和谐哲学精神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学精神读好生活与社会这部大书。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而创作思维层面的开拓和创新,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变革,因为创作“离不开哲学精神的指引”。其次,在题材选择上,“一带一路”引领作家、艺术家拓宽视野,从国内到国际,从历史到现实,纵横捭阖,自由驰骋,从被太史公司马迁誉为“凿空之旅”的张骞出使西域,开中国与西方及中亚、南亚交流之先河,到郑和下西洋,再到如今奋战在“一带一路”上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都可以尽收眼底,烂熟于心。读懂历史,读懂现实,精心构思,写好英雄,塑造典型,进行审美创造。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咐:文艺作品不是神秘灵感的产物,它的艺术性、思想性、价值取向总是通过文学家、艺术家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来体现。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我相信,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不仅有这样的雄心,而且有这样的能力,一定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

(作者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