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电视剧《白鹿原》播出后热度不及口碑:经典文学如何改编成年轻人的 “菜”

来源:大众日报 | 陈巨慧 崔文琪  2017年05月27日08:49

经历停播风波的电视剧《白鹿原》,于5月11日在江苏、安徽卫视播出。可令人意外的是,停播风波带来的高话题关注度以及该剧豆瓣评分9.0的高口碑,好像并没有转化为以年轻观众为主的现实的收视率。

《白鹿原》在两个卫视的收视率一直在0.6%上下浮动,比不上口碑低于自己的《欢乐颂2》《择天记》等网络IP剧。联想起前段时间播出的同样是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红高粱》等收视率情况,让人不禁深思:经典文学改编电视剧,如何能吸引主流观众——年轻群体?

昔日辉煌已散?

经典文学的电视剧改编在上个世纪后20年掀起一股热潮,最为突出的是将四大名著改编成电视剧——1986版《西游记》、1987版《红楼梦》、1984版《三国演义》以及1998版《水浒传》。除此之外,1990年根据钱钟书长篇小说《围城》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被公认为改编忠实原著的典范;琼瑶热的升温、“海岩现象”的出现等,都彰显了此阶段经典文学作品的电视剧改编的生机勃勃。

然而自从进入21世纪,虽然由经典作品改编成电视剧数量不少,但形成万人空巷的观看场面的却少。在前10年,犹有2001年的《康熙王朝》、2003年的《金粉世家》以及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2003版《天龙八部》、2003版《倚天屠龙记》等有较高的收视率和影响力。而自从进入2010年,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仿佛进入了沉寂期,影响力较高的仅有2014年播出的《红高粱》和2015年播出的《平凡的世界》,但从收视率和影响力上来看,均比不上之前的经典之作;且跟同时期的热门电视剧对比,这两部剧也只能算收视一般。

网络IP剧势头有没有“虚高”成分?

“影视改编已不需要纯文学作家,网络足以提供足够的题材”,在今年举办的一些影视业研讨会上,有互联网影视公司代表作出如此判断。对此,著名编剧汪海林表示,IP剧制作扬言不要专业编剧,蔑视影视剧的专业性。长此以往,电视剧就进入了低俗的、低级的叙事,而且一低再低,彻底远离了那些经典叙事。

IP,是互联网企业炮制出的一个概念,网络小说、神话传说、网游,甚至一个“网红”、一句话,只要有一定的粉丝群、可开发潜力巨大,都可成为影视剧IP。所谓“IP”必须是热门,有炒作空间。自从2011年起,随着《甄嬛传》等网络小说改编成的电视作品走热,网络IP剧的热度一直不减,诞生了《花千骨》《琅琊榜》《欢乐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一批收视率和话题热度双高的剧作。虽然有以《琅琊榜》为代表的收视率和口碑都不错的优秀网络IP剧,但更多的网络IP剧却是市场份额大、话题热度高而口碑扑街,存在着诸如粗制滥造、演员演技拙劣、剧情狗血、价值观不正等种种缺陷。

正如评论家李建强所说:“网络IP的兴起绝不意味着影视创作从此便要拜倒在它的石榴裙下,只有‘华山一条路’可走。”

观众年轻化问题不容忽视

在网络IP剧的“挤压”下,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似乎大势已去。究其原因,业界分析主要是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与日益年轻化的观众群体爱好的不匹配。

由经典文学改编成的电视剧,大多有强烈的年代感。这种年代色彩放在文学作品中,会引发人无尽的想象,而为作品添彩,但放在荧屏上,却“因为年代、服化道成色、剧中人的生活起居等,与现在观众生活相去甚远,不那么容易引发话题。”

一位业内人士曾直言不讳:“年代戏和古装戏还不一样,可能观众会觉得土吧。”这份“土气”是经典文学作品引人入胜的重要特色,但却成了很多优秀剧作的“折戟处”,因为日益年轻化的观众群体没有接触过那个年代的事物,他们并不理解和不认同这份“土气”,从年轻观众对《白鹿原》“没意思”“画面土土的,压根不知道在演什么”的评论中,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大多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的电视剧皆为实力派演员阵容,缺少“流量鲜肉”加持,让不少年轻观众失去收看的兴趣。影视评论达人斯库里,对《白鹿原》进行了如此评价:“拿电视剧的剧情和原著去比对,就会发现电视剧变得肤浅了不少。”这也反映出一些经典文学改编成的电视剧并没有再现原著的思想内核,从而让电视剧逊色不少。

“观众的年轻化是必须重视和研究的……今天我们讨论IP(这里的IP不仅指网络小说,还包括经典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既承认它文学性的传承,同时也要考虑具体的时尚价值观的需求。”剧作家汪天云的一席话,或许能给经典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出路以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