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两岸“70后”作家共话“小说阅读”

来源:文艺报 | 王杨  2017年04月19日07:39

为增进两岸文学交流,4月7日,由中国作协港澳台办公室主办、以“小说阅读”为主题的两岸“70后”作家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台湾学者吕正惠、台湾《文讯》杂志社总编辑封德屏、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主任李洱、中国作协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李锦琦等参加研讨会。

近年来,中国作协在两岸文学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中国作协港澳台办公室陆续主持召开了多次两岸青年文学会议和两岸文学评论工作会议。此次研讨会的“主角”——两岸“70后”作家、评论家采取互评的方式,从具体作品出发,审视彼此的创作对于社会历史的折射,就创作理念和技巧展开交流。

丛治辰认为,文学总是能够表现一定的社会心理结构。阅读台湾的文学作品,从叙事方式、结构、语调中,可以把握到这一代台湾写作者的困惑、焦虑和困难。同时,这种困难也是台湾社会的困境在文学中的折射。他举例分析说,台湾作家王聪威的小说充满了繁复的细节,这些细节撑破了宏大的历史线条,在重构历史的同时也瓦解了历史。杨庆祥以台湾作家胡淑雯的短篇小说《浮血猫》和《不曾发生的事》为切入口,分析现代主义写作美学如何作为一种内在视野镶嵌于这些作品中并导致了一种美学上的封闭,认为作家更应该在具体的政治经济语境中理解个体、语言、自我和他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将经验的抵抗升华为美学的抵抗,将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转化为美学形式,才称得上听到了“文学的召唤”。

高维宏发现,在大陆,“文学写作的个人化与公共性”被视为普遍问题,而台湾当代小说中个人化写作的问题更为严峻。他以大陆作家黄咏梅为例,认为其作品多写平凡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日常生活,活用叙事视角的转换,以去个人化、去主体化的姿态书写他者,这或可成为台湾小说家写作的他山之石。黄文倩在阅读双雪涛、石一枫、徐则臣的代表作《平原上的摩西》《地球之眼》《耶路撒冷》的过程中发现,这些作品都有对“正典”的再吸收与援引,“正典”一方面以互文或渗透的方式加深了作品的深度,另一方面也与作品的叙事观点、情节架构、意象发展等产生联动关系。尽管在正典与想象现实间充满焦虑,作家仍在追寻正典的过程中辩证地展现了人们的现实与精神困境。石晓枫关注徐则臣北京系列小说中的城市边缘者,认为相较于都市小说的炫目与浮华,徐则臣笔下挣扎于都市洪流中的外来者凸显出生机勃勃的本色,而这是为都市创造活力与张力的根本。

与之前研讨会作家只是单纯听取别人的评价不同,此次研讨会上,两岸作家也参与到互评之中,他们的评论更多地集中在创作的理念、细节等方面,提供了另一种关注文本的视角。高翊峰关注到徐则臣《王城如海》话剧形式的引言以及“小说之中的小说”的结构,认为小说的细节之中充满隐喻,抵达了人在历史中的处境问题。童伟格认为,张楚的短篇小说集《在云落》包含了两种叙事原型,一种是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描述小说主角与所置身世界的疏离;另一种则是对于现实主义小说美学的探索。他认为张楚试图将上世纪后20年的时代风貌导入中国抒情传统的论述框架,深度描绘了经济转型时城乡间人物的日常遭遇。甘耀明注意到,石一枫的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地球之眼》有多种视角,这两部作品都是近距离贴近时代洪流下的小人物,同样是写对都市人的人性试炼,前者给人深沉无解的哀愁,后者又在无奈之中注入了一股向上的价值。

大陆的作家从另一种视角看台湾作家的写作,也会获得不一样的认知。梁鸿探讨了甘耀明作品中对于自然与现代文明关系的书写,但这无关于工业、农业或者对于乡土的书写,而更多是关乎人的本质存在。石一枫认为陈雪的《摩天大楼》在悬疑小说的形式之下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大楼象征看似高效运转、实则荒诞混乱的现代社会。陈雪以一种更加内化和本质化的写作方式,挖掘关乎人性中无法坦然暴露的部分,使小说中摩天大楼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超越了通常的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具有了令人震惊的文学内涵。付秀莹谈到了童伟格小说中对于时间的敏感和执念。她认为对于命运既敬重又淡然的态度,使得其小说具有一种内在的矛盾和张力,既深沉焦虑又超脱出尘,构成了作品复杂丰富的审美维度。张楚关注了高翊峰的城市题材小说。他认为大陆作家的都市题材小说,无论是关于职场还是爱情,大都有一个明晰确凿的主题,人物会在故事推进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并与时代有较为饱满紧密的联系;而高翊峰的小说时代气息并不浓厚,更注重对城市中孤独个体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的描绘,通过具有强烈先锋性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展现都市中人的变异状态,使作品弥漫强烈的寓言气质。

陈雪、徐则臣、杨宗翰、刘大先、徐刚、饶翔、李蔚超、宋嵩、林美兰、沈芳序、霍艳等作家、评论家也参加了研讨。

除研讨会之外,台湾作家陈玉慧、甘耀明、高翊峰、童伟格、陈雪与大陆作家梁鸿、张楚、杨庆祥、张悦然、双雪涛、蒋方舟等还在中国人民大学围绕“生活与小说创作”展开对话,讲述了从家庭、童年和生活经历中生发出的创作欲望,探讨了生活与创作的深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