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闲谈《槽边往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田德邦  2016年12月09日10:57

  恕我孤陋寡闻。如果不是价值中国网在线阅读栏目推出《槽边往事》这本书,我根本不知道和菜头这个名字。点击进去看了几行,然后开始搜索“和菜头”的词条,才知道,原来这个人曾经在某些博客和论坛“叱咤风云”过,有相当多的拥趸,用时下的说法是粉丝。

  于是,我看到了一些对和菜头的评头品足。

  有印象的一个说法,是这人能把三言两语拉成一篇文章,这是一种典型的佩服语气。这种说法,我过去在看回忆张爱莲的某篇文章中,发现也有人对张爱莲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曾经这样评价过,说他能把很平常的事情写成一篇文章,甚至是蹲马桶这点屁事,都可以拿来写成一篇文章。其实,我对这种说法是不以为然的。把三言两语可以表述的内容写成一篇文章,不仅是胡兰成,也不仅是和菜头,许许多多作家都有这种本事。但关键之处在于:你写那么长一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人家愿意看下去吗?你写出有价值的东西没?或者,你写出一点什么特殊的味道没有?这跟我们平时说话一样,同样的内容,从一个人口里说出来平淡无奇,可是从另一人嘴里说出来却是饶有趣味。和菜头是哪种人呢?

  不得不承认,现在有很多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包括我自己。因为这种浮躁,我没能看完《槽边往事》中的所有文章,只是从题目上猜测其中内容,就有兴趣的篇目看了一些。然而,就是这不多的篇目,我以为已经足够对和菜头形成初步的印象了。所以,在闲着的时候,就其人其文,说一点个人的印象。

  一、不一样的机遇

  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我是不大看重一般的社区论坛的,认为那不过就是一个社交场所,一个传递信息、表达个人意见的舆论场所,只要会打字,都可以涉足。即使是某些文学网站的论坛,也总认为是文学爱好者练笔的地方。偶尔光顾这些网页,也多见吵吵嚷嚷。自吹自擂的有之,互相贬损的有之,更有骂骂咧咧甚至人生攻击的。至于博客,开倒是开了,因其具有典型商业性的运作方式(我本人就曾多次收到新浪管理员发的“纸条”,联系推广博客的事宜,却一直未予理睬),根本无心经营。

  和菜头却因为论坛和博客成为这块阵地的大咖。在论坛和博客里,他率性书写,题材涉及方方面面,或者是述写个人经历,对生活、对人生进行思考,或者是议论很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话题。总之,文章很接地气。从2004年开始写起,他坚持写了3000多篇博客,约200万字。借力博客和论坛的即时性、广泛性以及大众参与形成的互动性,网罗了数以万计的粉丝。这些活跃在网罗的受众,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一批人,无疑,他们是70后、80后甚至90后。与他们对话互动,就是与我们这个时代对话。能够持久对话并能影响这些人,足见其文章深入到了这些人的内心,抵达了其灵魂深处。这是作者真正值得欣慰的。

  一些人不屑于在上面荒废时光,还有一些人可能困顿于生活,也可能天生富有一颗勤于思考的头颅,他们绝不冲着功利而来,他们只是利用这块平台寻求精神慰藉,寻找可以引起共鸣的人群和声音。他们浅薄着,或者深刻着,不停地充当键盘侠,开垦出一片生活的绿洲。

  网络的力量大无边,网络的疆域大无边。但再大也覆盖不了所有人群。正如作者在《历史的前列腺》中所说的那样,“网络上绝大部分的声音抵达不到普通民众的耳边,迄今为止,基本的格局依然是很少的一部分人网上闹腾,绝大部分的人在网外过着自己的日子。即便是上网的那一部分人里,绝大部分的人也根本不会注意到那一小部分人在说什么,因为他们在忙着聊天、偷菜、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毫无疑问,每个在网络上闹腾的人,都希望引起关注,希望自己的观点能被人接受甚至能够引起人共鸣。但事实上,在偌大个中国,即使在很著名的网站经常露面而被称为名人的人,认识他们的人在全中国所占的比例都是很小的。就是作者所说的一部分喜欢上网的网民,也会被众多类型的媒体分割。这也是我之前对和菜头一无所知的原因。

  不过,在各种自媒体争夺网民的时候,和菜头博客的影响力得到了证实和肯定,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和菜头的网络书写是成功的。

  网络给每个人的机遇是一样的。因为个人的因素,网络给每个人的机遇又是不一样的。我们常说,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在网络,机遇则总是垂青有能力的人。

  二、不一样的叙事

  打开《槽边往事》这本书,年老的读者肯定会抱着传统眼光想象和看待里面的文章,其结果肯定使他们感到诧异。

  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至少从形式上看如此。那些文章,你可能猜哪篇是随笔,哪篇是杂文,可能有些篇目什么都不像。但你去品尝味道呢?倒真的是别有一番风味!

  我首先看到的文章是《美好的早晨应该有一碗好面》。一份早餐,在匆匆忙忙上班人的眼里,用不着费多大心思,更不会着意琢磨它在生活中的意义。然而,就是这么平常的一件事情,居然触动了作者的神思。作者要的早餐是“有一碗好面。对, 就是有汤、有面,还有碗的那种面条。”这个要求高吗?显然不高。在普通人看来,这很平常、平淡,没什么特色,更谈不上奢侈。可是,作者却不一定能经常得到。作者想那么平静地坐在桌旁,端着碗慢慢咀嚼和品尝。“为什么强调一定有碗?是因为凡是可以打包带走的早点吃起来都好凄凉,带着工头鞭梢划破空气的尖啸声。”原来,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份早餐,想要的不仅仅是一碗面。

  城市的节奏很快,处处艰辛,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四处奔波,哪里还有坐在桌旁慢慢吃早餐的悠闲?作者体验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早餐,他们都一样在仓促中进行。

  且看作者如何将三言两语拉成了一篇长文章?有味道没有?

  不妨看看下面一段文字:“我喜欢有滋味的汤,这样一碗面条才算是齐全。既有可以嚼的浇头,又有可以大口下咽的面,末了还有美味的汤。白水汤面让人把味觉集中在面条的筋道口感上,自有其道理,但会不会是因为不能时常准备筒骨汤、牛肉汤、火腿汤或者鸡汤的无奈选择呢?毕竟面条本身无味,全靠浇头或者卤提味多少有些勉强了吧?面条不能浸泡在一碗好汤里,被筷子夹起来的时候满心也都应该是遗憾啊!” 生活需要滋味,早餐也需要滋味。这种滋味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似乎过于刻骨铭心。即使是白水烫面,也可以把味觉集中在面条的筋道口感上,更不用谈加了筒骨汤、牛肉汤、火腿汤或者鸡汤的面。这种有滋有味的吃法,让作者沉迷。但是,让读者却品出一丝涩涩的味道!

  而接下来的文字,却让读者看到了作者有着小孩似的嘴馋:“在一个美好的早晨,应该有这样一碗面:它需要你交了钱,拿着小票心怀虔敬地在窗口眺望,望见大师傅穿着白围裙手持长竹筷在白雾里时隐时现。需要大师傅筷头一挑,甩出一挂面条, 不多不少,刚好盖满一只大瓷碗的三分之二。然后浇一瓢熬了半晚上的牛肉汤,清澈透亮,略带一点褐色,那是牛的回忆。最后浇一勺混合着酱料的牛肉块,盖在汤面上如同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最棒的是大师傅撩起眉毛看了一眼你的身材,临了又给添了半勺。”如此细致地刻画买一碗面的全过程,这种场景一定是作者十分向往和留恋的。

  关于一碗好面的向往,注定不是他一个人的向往,而是许许多多漂泊在不同城市的打工人群的向往!

  三、不一样的互动

  和菜头的文章不仅仅是发在论坛和博客上,有许多是发在微博上的。这种互动性的增强,使得他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我所关注的是,和菜头究竟说了些什么?他和网友的互动是否具有某种吸引力?当代人的耐心很有限度,如果你的言论不具备某种穿透力,过不了多久,对方一定会用脚投票。

  《网上勾搭的注意事项》是一篇很“潮”的文章。不仅仅是文章题目另类和出格,就是文章的表达方式也与传统的散文类文字不同。这篇文章不仅夹杂了一些英文单词,还附着有微信二维码。

  和菜头的这篇文章,写给他的微博粉丝,一个叫@小黑的sunshine的小朋友。这篇说理文章之所以被我用来分析和菜头的文章特点,并不是因为他对网恋的剖析其思想有多么深刻,语言有什么特色,而是他对网友的态度。

  网络上免不了青年男女相互勾搭,这是对一种朦胧美的追求。和菜头称“选择网恋的人往往对现实生活不满意,也看不上周围的人,所以带着一份憧憬上网找寻人,本身就具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气质。”同时,“每个上网的人都有不同的欲求。遇见一个和你一样的做梦家还算好,怕的是遇见网络集邮者。”

  魅力与诱惑是一种磁场。相对男人来说,女人也是一种磁场。现实中,不少女人常常会把这种磁性发挥到极致,发挥到有些泛滥,以致让原本吸附能力极强的状态变得疲软无力。可是,女人的磁场也不是对所有的男人管用,除非男人是一块可以去吸附的铁。有些男人,尽管他属于金属,但他可能是铜,也可能是铝,甚至是金是银,那些无处不在的磁场不总是对所有的男人管用。和菜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网友劝说网恋的虚无和不靠谱,他就像一种不易被吸附的金属。所以,他用个人经历与网友互动,这本身就具有某种穿透力。

  所谓文无定法,不管是使用的是何种方式,能够真正触动心灵的文字,就是大家最期待的。

  《槽边往事》中有许多耐读的篇目,这些篇目也许算不上经典,但它是社会生活的即时折射。尤其是论坛、博客、微博这些形式形成的折射,使其光芒广泛映照到普罗大众之中。仅仅从这一点来看,这本文集就远比那些只能封存在书柜里当做装饰品的书籍好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