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金陵小巷人物志》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6年12月06日06:50

书名:《金陵小巷人物志》

作者:谷以成

类别:杂文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书号:978-7-5399-9433-8

定价:48.00元

【内容简介】

《金陵小巷人物志》以诙谐幽默的文笔描写了七八十年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南京小市民为了生活苦于奔波又惬意自在的苦乐人生,反映出市井的劳碌、劳动民众的进取与豁达。书中的提到的安德门劳务市场、六合的面馆、惠民桥市场等南京市民熟悉的环境,更是让南京读者倍感亲切。谷以成透露,书中描写的人和事,是平常观察积累的结果,每一个人物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大概的原型,“没有特别的创作,都是原汁原味地把生活和人物原样记录了下来”。

《金陵小巷人物志》捕捉当今社会富有启迪意义的时尚语言,汇编最潮的,最搞笑的语言片段。语句凝练,精致,看似诙谐,但意蕴深厚。其中包括生活、校园、人生等等各个方面。醒脑明智的新观念,新鲜幽默的流行语,带给读者语言新意的同时,完成心灵的塑造。

这本被读者比作《金陵上河图》的“小巷文学”作品,以其清新却不失温暖的笔调折射出今日金陵都市小人物的平实与真诚。

【作者简介】

谷以成:南京市纪委常委,集南京市“十大法律卫士”、南京市“十佳检察官”、杂志专栏作家和电视嘉宾“波罗探长”等多种称号、身份于一身。多年关注着市井百态、平凡人生。著有散文集《金陵小巷人物志》、故事集《请喝茶》。

【目录】

神厨

打折

大补

面道

大师

姐妹

我家

卖报歌

后裔

酒鬼

二万

劫数

坤哥

性灵

留影

甩子张一鸣

买车记

年成

尚武

夜色

一天

面人刘

王所长

捡到一枚戒指

项链

致爱丽丝

舒服

寻找

马路天使

毛弟和小拉登

“我是警察!”

“邪头”于长勇轶事

大金失踪之谜

镖哥

凤姐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刻字

私房钱

魏大妈的幸福生活

诸葛亮

小白菜

重案六组

顶上功夫

计划

计算

木匠太爷爷

亲家母,你坐下

慰藉

吱吱喳喳

【精彩书摘1】

一个有趣的人写了一本有趣的书

——《金陵小巷人物志》序

周梅森(著名作家)

我一般是不大喜欢给别人写序的,读者现在也精明得很,知道“不看广告看疗效”更为靠谱,因此,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未必就能鼓吹出一本畅销书来。

但,谷以成出书,我倒是很乐意说几句。

谷以成这个人很有趣。

他经历丰富:幼时生活在农村,以后干过工人,当过教师,做过检察官,读书至硕士;他兴趣广泛:写作、旅游、摄影、捡拾些碎瓷破瓦鹅卵石、DIY一些居饰小玩意儿;他喜欢表达:给报纸杂志开专栏,曾经给一本杂志连续写了上百篇评论,也整过两本出版物,还活跃于荧屏,在江苏卫视的《迷情追击/探案俱乐部》里做嘉宾“波罗探长”,分析点评热点案件,后来干脆又蹿到台上,抢过话筒做了主持人,一时间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他性格豪爽幽默: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步走路,大声说话,痛快淋漓,不避粗俗,有他在场,笑点便很多,气氛便轻松欢快……

如果,把这些都叠加在一个地方官员的身上,就显得更有趣了。我和我的小说关注政坛多年,翻来找去,官场中人,如这般好玩有趣的实在不多。

谷以成的这本《金陵小巷人物志》也很有意思。

第一,是他的平民情结与悲悯情怀。修锁的、补鞋的、小区保安、收废品的、餐馆小老板等等,书里的这些街头巷尾引车卖浆之流,他都很熟,有的还成了朋友。聊聊天,下下棋,夏天的时候也会和那些赤膊短打的街坊在路边烧烤摊吹上两瓶啤酒,自自然然,随随便便,不是那种故意放下身段,作秀造势,假装亲热。这就是他的秉性,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一种儿童般纯真的目光和情感,去参与去感受去聆听去交往去记录。于是,便有了笔下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小人物。

第二,是小巷人物的生动活跃。那些平常与我们擦肩而过甚至熟视无睹的市井人物,一个个忽地就跃然纸上,走到强艰辛地活着,却也并不唧唧歪歪苦大仇深,而是苦中作乐笑中带泪,自有自己的智慧与情趣。剃头师傅倚重手艺的自信摆谱,鱼贩子展示切生鱼片绝技时的如鱼得水,餐馆小老板在老家盖房子和培养儿子读大学切近而高远的愿景,面条店老板知足常乐的惬意自在,收废品大婶风里雨里都随身带着的一双儿女的照片。这些,都使得他们庸常的生活增加了前行的动力与生动的色彩。

第三,是他写出了南京人的性格特征。《金陵小巷人物志》里的贩夫走卒三教九流,鲜有慷慨激昂叱咤风云的,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生存活人,看似跬步缓行,不慌不忙,但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大抵跟得上大时代的步伐。都说南京人是大萝卜,南京的萝卜是一种别地不如的特产,硕大实心、甘甜微辣。当然,甜却甜不过苹果,辣又辣不过辣椒,大概是指南京人的敦厚朴实,迟缓中庸吧。《正德江宁志》里说:“(金陵)人物敦重质厚,罕儇巧浮伪。”相比于北方人的大气豪爽和南方人的精明雅但也并不是拖泥带水、深浅不知,表现出的是我行我素、自自然然、清清爽爽。南京大萝卜的性格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六朝人物精神在民间的残留,也就是所谓“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第四,是语言的朴素平直。这一点尤其可贵。《金陵小巷人物志》里没有多少华丽漂亮的铺陈和佶屈聱牙的辞藻,大多是小巷里的日常口语,还有许多鲜活生动的俚语俗话,这与所描绘的人物身份特征十分地贴切符合。现在,为追求所谓的时代感,许多人写作的时候公开使用“淘宝体”之类的热词网语,自以为新潮,其实是活脱脱地污染了白话文汉语,弄得不说人话了。因此,我更愿意读谷以成这样富有生活韵味的文字。

第五,也是最紧要的,这些人物的故事全是真的。我从这些小人物近三十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中,看到了我们这个复杂动荡的大时代的面容。究根寻底,这些人物的性国这三十年发生的非常复杂的变化相联。读着这些可爱的小人物的故事,我总忍不住想问:后来呢?后来呢?因为谷以成的这本小书里的人物是真的,是活生生存在着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文字,用这种方式对这个时代的南京人所作的记录,比虚构的文字,更有力量。

我想,你会喜欢谷以成这个人的,也会喜欢他的这本《金陵小巷人物志》的。

【精彩书摘2】

神厨

赵本山在小品里形容范伟说:“脑袋大脖子粗,不是老板就是伙夫。”如果说要在生活里寻找原型的话,吴宁生绝对是个标本。虽然名字是南京城里随便扒扒就能找出几十个的大路货,但人长的却很有特点。如果要穿件黄绿相间的T恤,那整个人就是一只新鲜的德国汉堡。这是典型的伙夫的形体特征。

吴宁生就是个伙夫。他的名片上也印了许多近义词:厨师、厨师长、烹饪师、厨艺设计师、烹饪艺术总监。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百步之内有芳草,偏街陋巷也藏龙卧虎。吴宁生在城南评事街一带可不是个一般的人物。单看他那衣着,上下通亮,不是耐克,就是阿迪达斯,有人红眼说那是假的,他笑笑,也不辩白。脖子上一条粗链子足有半斤重,阳光下泛着金光,看了直晃眼。手上拿着新款的手机,有电话没电话,都把耳麦插着。谁要是跟他讲话,他会“啊,啊”半天,然后拿下耳麦,才算恍然听见。他因为作息时间跟大多数人不一样,所以街坊邻居见他不多,这反而增添了他的神秘。但只要见着他,不管多少人在场,就像K厅的麦霸总占着话筒一样,话题总由他扯着走。当然,大家也都喜欢听他吹牛听他闲侃,侃得海天湖地,听得有滋有味。什么喜宴上伴郎醉了吃新娘的豆腐啦,大款酒桌上斗富烧钱连眼都不眨啦,六世同堂一大家子一百四十口人为一百零四岁老人祝寿啦。也是,在大饭店里当厨子,什么样的人物没见过,什么样的故事没听过。一条巷子里,像他这样四十几岁的,下岗失业的一大半,天天跟农民工抢饭吃,唯独他的日子过得滋润。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一招鲜,吃遍天。生活不断地证明着,他家的祖训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吴宁生到这个世界上,好像注定要跟吃打交道。他父亲吴道平,当年是六朝春的当家大厨,他自小就跟在父亲后面,什么山珍海味、大烹小炒都尝过,渐渐还真尝出点味来。尝了父亲做的菜,他会认真地咂味,“不行,欠火!”“唔,醋放少了!”“今天你好像心情不好,下料时出手太重!”还都说到点子上了。父亲觉着他是块料,就托人把他送到扬州烹饪学校正经学习。因为有着在父亲后面跟班的经历,在扬州学习的三年里,他如鱼得水,门门优秀。毕业实际操作考试那次,最是出彩。头天晚上,其他同学都在背菜谱,煎、炸、炖、炒,京、川、粤、扬,叽里咕噜一大串,只有他抱着一本小说看得入神。其实,他也在琢磨究竟会考什么,他仔细地研究分析,考炒菜不大可能,因为要为这么多学生备料太麻烦。所以,说不定会考做汤。因此,他悄悄地把做汤的东西复习了一遍,然后看完小说睡觉。第二天,果不其然,每人发了一锅骨头汤,荤荤的,油花闪耀。考题要求大家把汤重新烧制一遍,但要变浑汤为清汤。一班同学都傻了眼,只有他是胸有成竹。他记得老师讲过的,下什么料去油,下什么料沉腻。半个时辰下来,他端出了一锅清汤,上面放了根碧绿的葱叶,让人想起“一苇渡江”的意境。老师又尝了一口,透鲜!当场就给了他一个满分。

毕业以后,先是进了国营饭店,然后是合资,再后来又是改制,颠过来,倒过去。吴宁生烦不了这些,“民以食为天”,改到什么时候,人总是要吃饭的,他靠的是手艺。

说到手艺,吴宁生的手艺很是特别。用文化人的说法,那叫以人为本,融会贯通。就是说他不恪守规矩,看什么人炒什么菜,不死记菜谱。官场应酬,讲的是身份,要名贵;婚典喜庆,讲的是场面,要好看;过周祝寿,讲的是亲情,要实惠。而且,人和人也不一样,年轻人解馋煞渴,口要重;中年人品滋咂味,重搭配;老年人清心寡欲,宜清淡。再细分,还有许多道道呢。总之,吴宁生炒同一道菜,这回和上回会大不一样。而且,他没有门派之见,虽然学的是淮扬菜,但四大派八大系他也都一一揣摩,兼收并蓄。他还特别喜欢剑走偏锋,琢磨些特别的菜肴。比如他创制的一道“雪里红”。初看菜名,以为是雪菜,其实不然。他用面包屑铺底,磕两个蛋清打成泡沫再铺在上面。然后,在中间放两粒樱桃。蛋清泡沫纯如白雪,再点缀两粒火红的樱桃,视觉冲击特别强烈。大菜过后,再吃“雪里红”,既赏心悦目,又清淡爽滑。

忽一日,有朋友撺掇他,说像你这样的手艺,天天给别人打工,可惜了!你要自己开家饭店,肯定火!

他想了三天,不顾父亲的反对,从饭店辞工回家,连积蓄带借款花了三十万自己开了一家饭店。朋友给他的饭店起名叫“神厨”,他挺满意。饭店装潢古色古香,他又专门烧了一桌拿手的菜,请住在钓鱼台的一位老书法家给题了匾,褐底金字,系上红绸,煞是好看。

吴宁生的名片上有了和他们饭店老总平起平坐的头衔:总经理。

听说吴宁生开了个饭店,朋友和熟悉的客人都来捧场,天天客满,一个晚上至少翻两次台。吴宁生有点后悔怎么不早点开这个饭店。但是,他也忙得够呛。每天一早起来,忙着开单子叫伙计买菜。接着,张罗着联络客人,敲定业务。然后,从下半晌开始一直到半夜,除了中途出来敬酒,基本上就没离开灶头。一天下来,浑身像散了架子一样。但到了夜里,清点营业款时的那份欣喜,也就冲淡了一身的疲倦。

这样忙了三个月,他吃不消了。没办法,他又请了一个厨子。还把小姨子也找了来,帮他管理前台。忙归忙,他还是雄心勃勃地想把旁边的水果店盘下来,准备进一步扩展事业。

谁料想,就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节,身体一向很好的他突然生了一场病。本来只是染了风寒,以为挺几天就过去了,谁知竟然到了住院的地步。等他住了半个月的院再出来时,饭店差点关了门。小姨子为厨师带亲戚吃白食吵了架;闹了一回食物中毒,被防疫站罚了款;最重要的是客人都抱怨菜肴没有以前好了,不大愿意来了。渐渐地,客人越来越少。吴宁生着手进行整顿,把厨子也给辞了,自己亲自上阵掌勺,但已无力回天。每天,锅不动,瓢不响,光水电房租加工人工资就大几百块,先前赚的一点钱在慢慢地往里贴。

一天,他见饭店门可罗雀,就早早地关了门。自己炒了两个菜,喝起闷酒来。恰巧,钓鱼台的那个书法家路过,他就请了一道喝酒。酒过三巡,他向书法家倾诉郁闷,请他指点指点。书法家也不接话,半斤酒下肚,才吩咐伙计买了纸笔来,给吴宁生写了一幅字:一心一意。临走时,又指指门头上的牌匾,说你再琢磨琢磨,然后飘然而去。

吴宁生看看字,又看看牌匾,里里外外跑了五六次。终于,一拍脑门,把剩下的酒咕咚咕咚全喝了。

第二天,他又专门请了书法家,说是要答谢他老人家。书法家问他,你想通了?他说,想通了。书法家问,怎么想通了?他说,您的字说的是做事,一心不能二用;您的匾说的是我,再神,也就是个厨子。书法家和他杯子一碰,干了。

吴宁生关了自己的饭店,又回到别人的饭店,掌起他得心应手的锅勺。慢慢地还了债,日子又开始滋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