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寒衣节
 | 赵飞雁  2016年11月01日09:19

  半日落雨,半日晴,风大清冷。

  这一天,万圣节恰好撞上中国的寒衣节,总觉得今天的风特别大,像是要刮到人的骨髓里。风里,整个人打起了寒颤,两排牙齿总是不经意地撞击着。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恰好在这一天翻阅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和魔鬼打赌,要魔鬼为他服务,帮他实现愿望。假如魔鬼能成功地让他沉溺于享乐,或使他感到满足,为他服务的期限就算到了,可以马上拥有他的灵魂。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赌约,在万圣节和寒衣节的这一天,突然想,如果真的有其他生物跑来找我打一个赌我会不会答应?我不敢拿这个问题去问我的室友,因为室友怕听鬼故事,当然这么多年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我们一直倡导着科学,都是唯物主义者,但有时候在生活里总会出现一些让我百思不解的非科学现象,问了许多人,其实都抱有“抬头三尺有神明”的观点。学习早期的戏剧,大多是由祭祀演变,祭祀,祭奠的就是神灵。

  在《中庸》里孔子有这样一句话:“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这是孔子的态度,敬而远之,尊敬而不谄媚。记得高中时候,学过这一段话,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非诚敬足以事人,必不能事鬼神。孔子所传达的观点有两层,人为重,鬼次之,事尚未处理好,不必考虑鬼事。

  人与鬼的问题,是不是能够化成生与死的问题?信仰基督教的人,如果把灵魂交给魔鬼,那么死后的灵魂就不能飞上天堂,而是要在地狱受魔鬼的折磨。信仰佛教的人,就有极乐世界和十八层地狱之说,而能够去这两个地方的人,也是走完自己阳寿的人。人与鬼之间的界限,大概就是生和死之间的区别。看《浮士德》,将故事最简化就是浮士德为了获取知识权利和享受,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的故事。其实浮士德是一个很自我的人,他想要得到不同的精神体验,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攀越到自己人生的至高点,去得到自我的精神满足,因此在前半本书中,他的行为总会使他人受到伤害。当他意识到为人类做出贡献时,他也得出人生最高境界的结论,他说出了“真美啊,请停一停”的话语,然后他就倒地死去。

  浮士德想要实现的人间的自由乐土,是一个乌托邦。魔鬼想要攫取他的灵魂,却看着天使将浮士德的灵魂带到天堂。浮士德的自我的确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会犯错误,他会走向不该走的弯路,但是他始终想着自己的目标,最终得到了天主的肯定。或许,在上天看来,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完成某一伟大的成就,而是拥有着永远向上的精神。这种想法,恰好和孔子的思想吻合了,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为重,鬼为次,首先把自己的日子活明白。

  据考证最早在周朝时就有了寒衣节,在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而这一个节日实质是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想起来似乎有了一些印象,小时候,天冷微凉,傍晚天将暗未暗,奶奶家的弄堂里就会有人烧衣服,火星在渐渐暗下来的夜空中闪光,飘飘忽忽的有一丝灵异的味道,空气里弥漫着一丝焦味,但也有一股初冬的味道。

  日子一如往常,只是寝室的灯很早就灭了,室友早早的睡下了,初冬的夜晚确实有些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