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石巷、石屋、石寨及淳朴的方峪人

 | 大葱人家  2016年10月25日09:36

知道长清有个古朴的方峪村还是源于三年前,手机摄影群的群主潘总发消息说准备组织大家去哪里摄影采风。当看到定下具体日期后,笔者愣神了好久,之后才在键盘上弱弱地回应敲打了以下几个字:方峪在哪?

初夏的天气,艳阳高照,好在气温还不算太高。按照潘总指示在经十路千佛山路口西侧等候,待到人车齐全后开始向着目的地方峪出发了。沿着220国道西行不久就从崮山上了济荷方向的高速,一路疾驰至孝里出口下来再次并入220国道,经过不远处的东风渡槽后左转约六公里即到达了方峪村。

一到村口即看到方峪的村名路牌,但这个位置是方峪的新村。古朴的石头老村需要穿过新村大街往里走,到达新村的村头往右看老村一览无余,满眼皆是石头:石头街巷,石头老屋,石头老井,石头碑刻等真是无石不在。这是一个原汁原味的石头村落,也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古村落。街巷里的石头由于长年累月的被人踏行,泛着青色的亮光。墙体上的石头由于日久风化的原因,刻满一道道深深的皱纹,诉说着几百年来的岁月沧桑。村头的老井辘轳还在,和井沿石共同磨砺出的深深沟槽一起记载了村民曾经的生活。在明清遗迹的石屋之间穿行,抚摸着斑驳的墙壁,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百多年前的“梦境”中。在貌似冰冷却不显冰冷的老石头世界里到处幽静自然,风情古朴,别有洞天,让人留恋。

石巷里的老人热情好客,看到来了陌生人脸上笑的都起了皱褶,一点也不觉得拘束,忙不迭地向前伸出布满沧桑的右手引领着大家往院子里走,好像站在面前的就是自己的亲人。当大家说起老村的历史时,老人说到:“祖上是从明朝洪武年间迁来居住的,至今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村里的人大多都姓方,因而村名叫方峪也就不奇怪了。之所以到处是石头建筑主要得益于周围山上的石头多,这些老屋已经存在了几百年,有的修缮过多次,但不管怎么修还是石头当家”。老人笑了笑接着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轻人嫌弃老石屋不亮堂,比较潮湿,而且街道狭窄不方便,所以在离着不远处的平坦地方建了新村。现在只有十多户人家还在老村里住,都是些老年人,年轻人说啥也不愿意回来了”。老人的院子里除了保护好的老石头屋,还有石头地窖。在老人的带领下,只能跟进去一个人,里面的面积并不大,也有点潮湿,主要用于战争藏身和后期储存蔬菜用。随后老人高兴地从老石屋内墙上取下煤油灯、算盘、蜡烛台等多年以前的老物品让大家拍照留念,脸上洋溢着无限的自豪。老人还主动地当了一次义务向导,带领大家奔往山上的石寨,观赏了古石寨里的石屋,存粮屋、观察屋、兵宿屋,面积虽然都不大,但是划分区域明确。周边垒砌的宽宽地石头城墙,下面是牢固地大块的基石,整个石寨只有一两处易守难攻的狭窄石门和三面环抱的悬崖峭壁,显示了古人的胆略。尽管石寨和石屋早已不用,但仍然看得出当年的凛凛威风不减,处处彰显智慧。

方峪,一个值得让人回味的地方。这里远离了都市的喧嚣,保持了古朴的韵味。或许正是这样古朴静谧的地方才能使摄影爱好者们回归到自然中来,找到瞬间的灵感,创作出一幅幅唯美的画卷。可惜的是自上次之后再没有去过,心里一直对方峪念念不忘。前不久获悉有投资方对其进行了开发建设,其实这也正是笔者所担心之处。有些地方的古建筑村落已经被改造的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有的神韵,即使改造了的外表再漂亮,但其人文内涵是改造不来的,甚至会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但愿方峪不要走别人的老路,对前车之鉴不能忘乎所以。笔者希望有一天再去方峪时,还能向初次见到“老朋友”一样热情不减,古朴依然,风韵依旧。(刘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