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800分钟感受“最戏曲” “中国戏曲经典名家盛荟”名角儿纷纷亮绝活 创逸夫舞台1994年新开台以来最长演出纪录

来源:新闻晨报 | 邱俪华  2016年10月25日08:32

《贵妃醉酒》魏海敏饰杨玉环

上周末(10月21日至23日),作为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演出项目,“600分钟600年——中国戏曲经典名家盛荟”在天蟾逸夫舞台上演。来自9个剧种的14位当今戏曲界代表人物齐聚上海,以三场最终时长近800分钟的演出,呈现一部活化的中国戏曲“浓缩大观”。

开演前,也有人担心当下观众对于戏曲“拼盘”类的演出已经审美疲劳,但上海观众是识货的,三场演出平均八成的出票、最后一场全部售罄的票房成绩很能说明问题。尤其是第二场长达五个半小时的演出,创下了天蟾逸夫舞台自1994年大修重新开台以来演出时长的最高纪录。

连看五个半小时

上海观众不喊累

艺术家们纷纷亮出绝活:沪剧名家华雯的《女看灯》是整个演出活动的开锣剧目,剧中有一段252句“赋子板”,在沪剧舞台已经30多年没人敢碰。越剧名家钱惠丽、王志萍此次选择的《追鱼·书馆》、《梁祝·楼台会》都是传统名剧。其中,《梁祝》名家版本无数且各有特点,现在越剧舞台上常见的是“范傅派”《梁祝》,“徐王派”版本则难得一见。来自江苏的国宝级昆曲名家石小梅联袂苏州昆曲剧院院长王芳带来的“独家版”《牡丹亭·幽媾》,给从未见过此版的上海“昆虫”带来惊喜。

尤其10月22日下午创纪录的330分钟演出,当天恰好是梅兰芳大师的生日。来自台湾地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魏海敏是梅派首席再传弟子,为观众带来了几乎是梅兰芳甚至是京剧艺术代名词的《贵妃醉酒》。来自闽南地区的梨园戏是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其代表艺术家曾静萍让800多年历史的“活化石”重焕生机,这次她选择的《吕蒙正·煮糜·过桥入窑》、独角戏《玉真行》,都是当代梨园戏演员从老艺人那里学习、抢救出来的濒危剧目,难得一见梨园戏的上海观众看后无比激动。同样鲜见于上海舞台的川剧,由老艺术家王世泽带来,一折师徒、父女同台的《摘红梅》观赏性极强……如此精彩,难怪整整五个半小时,观众依然兴致不减——当天下午演到第二次幕间休息时已近18时,记者看到一位上海戏迷在休息大厅给家里人打电话,“不要等我回来吃晚饭了,我还有两折没看完呢!”

不止赏戏曲技艺

更领略戏曲精神

“600分钟600年”为何能令观众如此着迷?

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角儿(即好演员)”应该是戏曲的核心竞争力。“角儿”身上凝聚着中国戏曲的核心魅力,而制作方把这个代表当今戏曲最高表演水平的盛会放在本就具备充分文化发酵力的魔都,无疑也为回溯中国传统戏曲核心之美提供了一次极富创意的“云备份”,观众只要直接走进剧场“下载”即可。

记者发现,这三天嗨起来的岂止是观众,艺术家们也感到兴奋不已,所谓“内行看门道”,三天的演出也是一次毫不夸张的“业界峰会”。

采访中,魏海敏就毫无保留地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在侧幕看到的“门道”,坦言这一次和这么多剧种的优秀艺术家同台,看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精神:“每个剧种都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特色、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比如,川剧王老师的每一个身段都上升到了绝活儿,一般人是看了也学不会的;李树建老师特意选了一个传统声腔,又因为特殊的嗓音处理,让你特别容易感受到一种哀伤的气氛; 梨园戏曾静萍的表演里有很多类似于木偶的动作,这是梨园戏最特殊的地方,她把传统的技艺学到自己身上,经过消化变成今天的模样,很精彩地传达给了观众……”而魏海敏自己的一段《贵妃醉酒》 在音乐部分的处理也是非常复杂的,杨贵妃四平调的饮酒、闻花的曲牌都变了好多调门,相同的调用不同的调门拉出来有不同的曲牌名字,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