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

来源:光明日报 | 郝雨  2016年10月25日07:11

近日,文化发展出版社选编百名当代著名作家中短篇小说集的“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大型文库图书集成陆续出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该文库对中国文化“走出去”,都有典范意义。

任何一种代表时代的思想意识,都必然会在文学以及文化产品上体现出来。《走向世界丛书》就是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一套图书,也是旗帜鲜明地打出“走向世界”旗号的第一套丛书。李一氓说它是“出版界的一巨大业绩”。钱钟书的评价是:“《走向世界丛书》给研究者以便利,这是很大的劳绩。”丛书所收是鸦片战争失败后,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亲往西方进行接触和交流的记录。这些正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睁眼展望现代文明的记录,是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的早期脚印。而20世纪80年代,正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再一次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征途,《走向世界丛书》的出版可谓正当其时。

此后,走向世界的意识越来越强,呼声越来越高。而在这个进程中,文学的先锋作用和引领作用非常明显。对此,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经讲道:“每一个作家的写作,都有隐含的和预设的读者,在过去,这个读者基本上是不言而喻的,他就是中国人,但现在,作家们会意识到,一个欧洲的青年或老人也会读到他正在写的这本书,而且这个读者正是从这书里认识中国。”

从“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文库的内容生产上看,这套大型文库遴选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百位重要作家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品,其中包括汪曾祺、贾平凹、史铁生、梁晓声等。目前该文库首批20本已经出版上市,如汪曾祺的《受戒》、贾平凹的《晚雨》、梁晓声的《兄弟》等等,其中有些作品在国外已有译文,新旧作品荟萃一书,便于读者和翻译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作者。这套文库的使命正是顺应了国内外两类读者的愿望,用作家个人单行本的形式,以极其简约的容量,将极其浓缩的精华融于一书,既有过去产生的经典,又能展示当今的水平,读其一本,可知一位作家,读其百部,可知中国文学。

中国文化走出去,绝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事情。我们的主观上要“走出去”,而在另一方面又必须得到对方的接受和认可。为了能够更好应对这样的挑战,我们的“走出去”战略,起码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

打造精品。曾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如今,这样的精打细磨被碎片化、功利化生产消磨得一干二净。然而,当我们面对国际市场的时候,精品意识却又至关重要。

注意热点形成强势。中国文化“走出去”,绝不是只求一时利益的零零散散的作品推广,也不能只靠单枪匹马。国际文化舞台的占领,一定要成规模化,而且要有总体规划和运筹。所以,像“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这样的文库集成类出版运作,非常值得采用和提倡。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