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新诗百年•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研讨会在西藏林芝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晓晨  2016年09月23日07:43

中国新诗百年•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研讨会会场

罗庆春进行诗歌朗诵 

为纪念中国新诗诞生百年,与新诗有关的许多学理性问题再次引起诗歌界的关注与讨论。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梳理,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和江苏省作协筹办了中国新诗百年系列论坛。9月16日至20日,两家主办单位联合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西藏自治区文联,在西藏林芝共同举办了该系列论坛的第十五场研讨活动,聚焦少数民族诗歌主题。

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向论坛致贺信。西藏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扎西达娃,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中共林芝市委宣传部部长谢英出席开幕式。李少君、刘萱、晓雪、吴思敬、霍俊明、胡弦、阿地力•居玛吐尔地、罗庆春、何平、陈人杰、黄国辉、罗布次仁等近60人参加活动。论坛开幕式由西藏文联副主席、作协常务副主席吉米平阶主持。

吉狄马加代表中国作协向论坛的举行表示祝贺,他认为,少数民族诗歌写作是百年新诗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根基。本次论坛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也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向世界进行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契机,希望论坛能够在中国新诗的理论和批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近百年来,汉语诗歌与少数民族诗歌互相激发、促进,诞生了一批优秀的诗作,与会者认为,在历史长河中诞生的那些优秀作品记录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声音,构筑起中国诗歌发展的基石。大家总结了少数民族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点,认为它们表达的多是民族精神和宗教精神的呼唤,从世俗日常中走出来,上升为对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博爱情怀的追求。少数民族诗人大都有为民族代言、书写史诗的写作追求,他们关注民族史、心灵史等宏大问题,诗歌有去个人化的特质,常可视为民族图腾、民族文化的符号,并显示了民族性的传统如何在当代得到展示、表达和提升。这些具有浓厚民间性和异质性的书写,在从汉语诗歌中汲取营养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书写可能,为新诗的语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少数民族诗歌今天也出现了一些困境,大家谈到,诗歌不能远离崇高、不能回避真情,诗歌的高度就是民族的高度,诗人要心怀对文学的敬畏,少些欲望,多些真诚,抒发渴望,揭示真理。在翻译和研究方面,人才的匮乏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这一领域需要优秀的翻译、评论人才,也需要新的研究视野,具体来说,要避免将少数民族诗歌简单概括为地域化、差异性、神话色彩等,面具化地解读会限制诗歌的生命力,在全球范围内考量少数民族诗歌,将是一种更有效的评论方式。也因此,有学者谈到,“民族”概念归根到底是一种限定,文学应为超越这种限定提供方案,而超越的惟一途径就是回到人本身,回到人心。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以“明月上林芝 新诗耀中华”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活动。

研讨会全体合影

相关阅读

明月上林芝 新诗耀中华——“中国新诗百年论坛·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研讨会在西藏林芝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