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光影世界中的巴西

来源:吉林日报 | 赵伟  2016年08月25日08:39

巴西——作为南美洲最大的经济实体,在东方人眼中一直散发着神秘而魅惑的异国情调。2016年里约奥运会,巴西再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光影世界中的巴西,却呈现出繁华与贫困、天堂和地狱并存的多元化形象。

热带风情:

人间胜景和旅游天堂

代表影片:《里约大冒险》系列

足球、桑巴、迷人的海滩还有沙滩上性感的比基尼美女和八块腹肌的型男组合成大众眼中的巴西形象。对于异乡人而言,巴西作为热带国家的度假天堂而存在。在以巴西为拍摄地的许多电影中,尤其以异国投资和出品为主,会重复出现耶稣山、科帕卡巴纳海滩、热带雨林、狂欢节和足球赛等固定性的场景和情节。这些是外国人视野中最具有标签性的巴西名片。

对于巴西的褒奖和宣传,最极致的当属2011年由美国福克斯投资出品的3D动画片《里约大冒险》。该片堪称巴西旅游中心——里约热内卢的城市宣传片,其世界影响力不亚于巴西申奥宣传片。两只金刚鹦鹉从美国纽约飞往巴西里约,在丛林相遇、相知到相爱的经历更像是一场充满冒险而浪漫的旅行。影片利用航拍镜头从多个角度俯瞰整个里约面貌:碧海、蓝天、白浪、高耸的面包山、最性感的海滩以及最绵长的海岸线观光带环抱着摩天大楼、别墅群等现代化都市建筑群落,勾勒出一幅“城绕着山,海抱着城”的胜景。2014年《里约大冒险2》更是将镜头焦点对准亚马逊热带丛林。参天古树、瀑布带、高山峡谷构成的茂密丛莽中,大嘴鸟、树蛙、食蚁兽、金丝雀还有蓝色金刚鹦鹉族群打造的狂欢歌舞段落给观众营造的视听冲击,丝毫不亚于《阿凡达》当年的3D奇观。

狂欢节是巴西文化的另一个符号,几乎关于巴西的电影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狂欢节,这种场景艺术和群体智慧从巴西电影的早期就开始为众多导演所青睐。在巴西,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堪称“全世界最伟大的表演盛会”,很多城市会持续一个月之久。巴西人的自由奔放、热烈开朗的气质借由这种狂欢盛会的方式传播到全世界,深受喜爱。正如《里约大冒险》中的巨嘴鸟拉斐尔——一个热情好客的狂欢分子成为巴西人最具正能量的代表者。

现实民生:

乱世之都和罪恶之城

代表影片:《上帝之城》《精锐部队》《速度与激情》

在阳光、沙滩、桑巴舞释放的热烈奔放背后,巴西人编导的电影中却勾勒出被贫困和罪恶包围的另一个巴西。这些电影裹挟着沉重的现实,以强烈的自我批判和反思精神,展现出沃尔特·塞勒斯、法比奥·巴雷托、费尔南多·梅里尔斯、丹尼拉·托马斯、何塞·帕迪里亚等本土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问题敏锐而清醒的探索。

2002年《上帝之城》在当年的奥斯卡角逐中成为提名最多、争议最大的一部电影,它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揭示了上世纪60-80年代末的巴西困境。巴西作为南美人口最多,经济实体最大的国度,也是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目前,巴西有700多个贫民窟。在里约热内卢,罗西尼亚作为规模最大的贫民窟,已成为当地有名的景点之一。在都市中,贫民窟与富人区经常只有一墙之隔:一面是高档时尚、井然有序的别墅和高楼云集区,一面是肮脏和混乱的棚户和违章建筑,这种奇特的景观和现实成为巴西的难题之一。

如果说《上帝之城》从底层和犯罪人的眼光描述了巴西贫民窟的黑暗现实,那么荣获2008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精锐部队》则从上层和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挖掘了贫民窟存在的根源:贪污和腐败。无论是前者因快速剪辑而频繁出现的暴力场景,还是后者大光比和逆光下晃得人眼花的长镜头,二者都试图揭露出巴西的另一面:穷街陋巷中,命如蝼蚁,人人自危。到处是无所事事的小混混、失学待业的青少年、无恶不作的黑帮,围绕他们的是随处可见的偷盗、械斗、枪杀、毒品、火拼等等。无论是《上帝之城》中怀揣摄影师梦想的叙述者阿炮,还是《精锐部队》中励志要铲除罪恶和腐败的纳西门托上校,他们身处灰色现实中的孤独无奈、惶恐不安的状态都让人触目惊心。

面对经济贫困、犯罪横行的现实,贫民窟作为巴西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写照,呈现在各种影像中。2011年美国电影《速度与激情5》也对此大做文章。该片将美国的飙车硬汉装扮成横扫巴西毒枭的英雄,巴西政府被毫不留情地嘲弄了一把。而观众一面欣赏美国英雄们的速度和激情,一面见证了司法腐败、藏污纳垢的灰色巴西。以至于在今天的巴西奥运会报道中,“偷、盗、抢”等治安问题成为负面新闻中高频率的热词。

精神困境:无父的家庭和无根的国度

代表影片:《中央车站》《越线》《男孩与世界》

在巴西电影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寻父情结,而这种情结大都依赖于公路片的模式。1998年《中央车站》中的男孩约书亚,始终怀抱对父亲的美好想象,在一路的颠簸和艰辛寻找中,终于和罗拉达成和解。在一老一少从冤家走向朋友相互依靠的过程中,彼此都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在影片里,父亲只是一份温暖的寄托,一种精神的依靠,是否真的存在并不重要。2008年的《越线》讲述巴西一个单亲家庭的喜怒哀乐,在底层生活的乐观豁达、艰辛无奈之后,父亲始终是缺席的,而寻父成为小儿子一生最大的梦想,一种证实自我存在价值的方式。2016年荣获第43届法国安锡动画影展首奖的动画电影《男孩与世界》,在浓烈华丽的色彩背后,小男孩的寻父之旅哀婉悠长,像一首感伤而凄美的抒情诗。影片以简单的动画影像和孩子的独特视角,见证了巴西从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变迁,与此同时个体的存在价值和维系个体家庭的情感纽带正走向毁灭。爸爸去了哪儿?家园又在何处?该片充满了淡淡的乡愁,和《中央车站》、《越线》一起见证了巴西人的深沉和温情。

巴西人为何疯狂地喜欢足球和桑巴舞?源于尽情地释放和宣泄。面对现实中的犯罪、宗教、教育、妇女权益、阶级差异、种族歧视等各种现实矛盾和问题,巴西人以转移和借位的方式来完成自我成长和救赎。

在巴西民间,信奉宗教几乎是一种普遍的态势。但面对现实,歌舞、足球成为一种梦想,一种信仰。在路上是一种漂泊无根的状态,也是一种自由开放的状态。《再见巴西》、《巴西之声》、《巴西足球魂》等故事正是以在路上——这种孜孜不倦地追求之态,讲述了爱足球,爱歌舞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和探索。而寻父之名,成为每个巴西孩子自我成长的突破口。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徒劳的,或是悲剧的,但因为遇见若干善良的路人甲、好心的牧师、足球教练、卡车司机,孩子被遗弃被遗忘的人生忽然间被照亮了。只要爱和希望还在,哪怕再艰涩的现实,又有什么抵挡不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