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疯狂的IP?——三问网络文学版权影视化热潮

来源:新华社 | 许晓青 有之炘  2016年08月23日08:53

电影《盗墓笔记》票房突破9亿元,《诛仙·青云志》《九州·天空城》“争霸”电视荧屏,《老九门》网络播放超50亿次,“致青春”系列、《微微一笑很倾城》《鬼吹灯》等拆分成若干版权轮番登场……

今年暑期档众多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扎堆”面市,但口碑评价两极分化,“不买账”的观众也是大有人在。过度消耗下的网络文学版权(英语简称:IP)是否存在行业泡沫?“IP热”背后,亟待几分冷思考。

买买买!IP影视作品溢价“逆天”了?

“网络文学界排名前100名,乃至200名的IP,预计不到一年就会被买空。”一年前,国内大型网络文学平台——阅文集团的高层人士在行业论坛上抛出的预测分析,在2016年被基本验证。

经历了前两年的试水筹备期,一批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于今年集中登上电影银幕和电视屏幕,在网络电视剧生产领域,IP改编更是独占鳌头,成为腾讯、爱奇艺、优酷土豆、乐视等平台争抢的香饽饽。一些文学网站表示,已经到了“无优质IP可卖的地步”。

从数据看,参与此类影视作品拍摄的演员片酬高企,有的已是天价,最典型的是网络小说《后宫·如懿传》进入影视改编环节后,主角片酬和整体剧价,都已进入“亿元俱乐部”。

“网络文学IP采购,一律‘买买买’,是一种投机心态。”从事科幻题材版权贸易的乔先生告诉记者,作为小众的文学类型,科幻在版权市场上一直处于弱势,但仅去年一年,已知的交易项目都“以亿计算”,砸钱“买买买”的各大基金和风投,瞬间将版权溢价推高到几何倍数,严格意义上说,一些报价与作品真正的价值距离很大。

一哄而上:IP改编难道只配“烧快餐”?

与业内疯狂的购买热情、高企的产品价格相对应的是,短周期、大批量、但质量相对一般的改编影视作品已充斥市场。这令网络文学的原著“粉丝”和一些新观众都感到焦虑。往往是一部剧收获网上弹幕数万条,大部分矛头指向了“快餐式”的改编创作。

在近期举办的多场行业座谈会上,编剧汪海林、文艺评论人李星文等相继指出,“炒IP,赚快钱”现象已引起业内警醒,投资者和制片方正在放缓采购节奏和生产周期,有的项目索性叫停。

下一步的问题是,高价买来的网络文学IP就只配“烧快餐”吗?烹饪一桌真正的影视盛宴难道就那么难?

据了解,近年来,在日本和韩国等地也出现了“IP热”。日韩两国不少原创编剧都应邀参与改编本国网络漫画、游戏及小说等。这些编剧提出,要么不改编,如果改编,一定要制片方提供充足的筹备周期,以便编剧进行“二次创作”,更加丰富、润色人物形象,否则只会是“改一部,毁一部”。

韩国热播剧《未生》就是根据同名网络漫画改编而来,编剧郑允晶透露,接到这样的改编任务,起初都会有排斥感,特别是已经拥有大量“粉丝”且故事价值多元的作品,改编难度很大。她提出,在改编过程中只有去芜存菁,才可能使这类IP作品“真正第二次赢得受众”。

相似的例子在中国本土的网络小说《琅琊榜》的影视改编中也有体现。剧组透露,从采购IP、改编原著,到拍摄、后期制作、播出,历程超过5年。

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黎瑞刚分析,按国际惯例,在改编作品的生产流程中两到三年的周期十分正常,有的项目甚至大于五年,国内同行在经历了“疯抢”IP阶段后,有望回归冷静。

IP改编过度膨胀,原创作品会“死”吗?

面对IP改编作品来势汹涌,一些原创型编剧感到职业生涯岌岌可危,但也有另一些看法认为,原创影视作品不仅不会“死”,反而将迎来复兴的最好机会。

一些数据显示,进入今年第二季度后,IP改编类国产电影的票房总量未出现预期中的同比大幅增长,相反在银幕总量增长的背景下,票房增速放缓,对那些“高颜值、明星脸”的空洞作品,市场反应更趋理性。

阅文集团副总裁罗立的分析认为,市场自我调节能力正逐步完善,迎来下一波网络IP“爆款”前也需要一个相对的平缓期,这将有利于优胜劣汰。

“这几年国内出现IP热,恰恰说明短期内原创作品本身的极度稀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认为,在网络改编类作品大行其道的同时,原创影视作品不会被一味挤压,而是会乘势崛起。整个行业也将更加注重原创性。

“每个作家都会期待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这本身无可厚非。”英国科幻作家伊恩·麦克唐纳德在上海国际文学周上表示,他认为,原创文学依然十分重要,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问题关键是最终传递给读者和观众的究竟是什么,这是作家需要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