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名家共论“中国故事与文化自信”

来源:上海作家 | 祝嘉琳  2016年08月20日22:01

8月17日下午两点,2016上海书展“书香中国”阅读论坛暨《解放日报》第72届文化讲坛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3楼隆重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空军少将乔良,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南极科考专家王硕仁,乌镇总规划师陈向宏围绕“中国故事与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从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实践成果出发,与听众分享自己与文化自信的故事。论坛由上海广播电台主持人夏磊主持。

▲从左至右为:陈向宏、乔良、汪涌豪、王颂仁

乔良:用古老的兵家智慧重塑中国的文化自信

演讲伊始,乔良少将说到,人类的历史上很少没有战争,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只有一年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是血腥的,但它也开发了人类的智慧。中国是最早被战争开化的。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就有黄帝和蚩尤大战的记载,当然,在西方的《荷马史诗》中也有对特洛伊战争的描绘。中西方的战争文化迥然有别。西方靠力,中国人靠智慧。中国先秦时就有了《孙子兵法》,其中包含大量的战争谋略,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相对而言,西方的战争强调海盗式的暴力,强调对手接受自己的意志和对对手的完胜、决胜,无智慧可言。所以,乔良少将认为,严格地说,西方是没有系统的战略文化的。

“历史就是这样,先兴盛者,先衰落”,中国是一个早熟的民族,秦汉时便完成了统一,统一带来了稳定,但也失去了诸子百家时代的思想激荡争鸣,尤其是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各种思想更是趋于稳定和统一,战略思想的发展自然受到限制。

西方却开始重视战略文化。细厘美国近年的军事战略,乔良少将发现,三十六计渗入其中。如处理与中国的周边国家的关系时使用了无中生有之计,为了拉开中韩关系又使用了釜底抽薪之计。这必须引起国人的深度反思。有读者提问,中国兵法中不是讲究不战而屈吗?乔良少将说,吃透中国兵法便会懂得,不战而屈是针对君王治理国家而言,而非针对对手。作为一个国家和一个军人,必须要讲军事战略,给难题制造者制造难题,用古老的兵家智慧重塑文化自信,维护国家利益。

汪涌豪:自省才能自信

何谓文化自省?汪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文化自省不是简单的自我否定,而是对自我文化的理性、清醒、恰如其分的认识,对其未来走向的充分把握。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都面临着多重困境,如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利益冲突的双方有时候无所谓对错,如何协调?生态危机如何化解?西方的民主制度、自由经济下带来的经济危机、民主问题如何解决?虚拟化的数字泡沫让人身心疲惫,如何开出治病良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温良恭俭让,道家强调人我融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而不同,这些古老的思想可以为解决当下的困境提供有益的哲学启示。当然,汪教授也辩证地指出,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要承认在现代化的格局下它并非尽善尽美,如儒家文化对君臣等级尊卑的强调、只讲私德而不谈公共精神、只讲道德利益而缺乏制度利益等。因此,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十分必要。

汪教授进一步强调,自省是自信的基础。一个人怎样才算有自省精神?“这个人必然是有很强的自我抑制力,个性独立,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完整的道德世界,即便孤立于人群之外,也能安之若素。”同样,一个国家要文化自信,也必须有自省精神。只有具有文化自省精神,才能充分认识自我的文化,才能明确自我的文化使命和文化目标,才不会因为异文化的非议和指责而焦躁不安,才能时时开新。在当下跨文化的背景下,弱势文化往往被迫发出强势文化的声音而失去话语权,要在西方话语体制下发出属于中国的独立之声而非亦步亦趋,就必须具有建构在文化自省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用它来拥抱21世纪这一文化世纪。

王颂仁:南极科考源于、更体现文化自信

王颂仁展示了自己实地拍摄的大量图片,如在南极与队员们的集体合照,南极考察船巡海,萌态可掬的南极企鹅和南极熊。在图片的缓缓展示中,他满怀激情地叙说自己与南极的故事。

他说,中国远征南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南极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室,它至今还保持着原始的风貌,是没有主权的概念的。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南极科考,不仅是开拓疆域的需要,也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力和大国责任感;同时,王颂仁在细细回忆自己的科考经历之后,感慨南极科考的确是艰苦卓绝的;然而,这其中蕴含的中国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为国争光等宝贵精神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之所在,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力的体现。

陈向宏:找回乌镇的文化自信

演讲伊始,陈向宏就深情地说到,乌镇原来只是江南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传统而衰败。他是乌镇人,有复兴乌镇的文化担当。

在整个演讲之中,他一边展示大量具有珍藏价值的图片,一边向听众娓娓道来他与乌镇的文化故事。

对乌镇的改造是从东栅老街开始的,那是1999年。整个改造工程包括建筑风貌的修复和环境的整治,之后是用传统文化和名人文化丰富老街的文化内涵,包括引入传统手工作坊、引入皮影戏、桐乡花鼓戏等民间传统表演。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先生的故乡。为了进一步提升东栅的文化深度和影响力,他还破费心思地将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地从人民大会堂搬到了乌镇。

如果说,对东栅的改造是以浅表或风貌整合为特色,那么对西栅老街的开发就定位为变“看古镇”为“体验古镇”,打造休闲度假古镇。如何让一个原本衰破的古镇变为现代人心向往之的休闲度假区呢?陈向宏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个现代人去古镇度假,一方面是想暂时逃离都市楼房森林带来的身心压抑而获得乡镇的宁静、自由与清新,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愿舍弃早已习惯的现代生活方式。陈向宏向听众发问,如果青年人去乌镇度假,没有wifi他们会习惯吗?如果乌镇的卫厕设备现在还停留在传统水平,都市人去了会习惯吗?基于这样的思路,要把西栅打造为度假区,必须对历史建筑空间进行结构改造,包括室内空间分隔,厨房卫厕设备的建造,人均居住面积的扩大等。在此基础上的文化注入当然是关键所在:社区功能的恢复,戏院、露天影院、腰鼓队、老艺人等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

他在演讲的最后,再次强调自己打造乌镇的文化理念和实践。他说自己的口号是“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要把乌镇打造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必须要靠文化来提升和突围。他细细回忆与乌镇的文化礼遇:与乌镇文人木心的多年通信、在乌镇建造木心美术馆、举办乌镇戏剧节、举办乌镇国际当代艺术展、筹划关于鲁迅的话剧《大先生》等。

有读者问陈向宏,一个乌镇,有必要搞得如此高大上吗?他回答,乌镇出了茅盾,出了木心,他希望自己精心营造的文化氛围能够让乌镇氲氤出更多的文学艺术大家。这是陈向宏建立在乌镇文化自信上的文化理想和文化情怀。

何谓文化自信?如何践行文化自信?四位嘉宾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诠释了这一时代话题。

四位嘉宾的演讲结束之后,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听众就侠义精神是否可能复兴、美国的世界战略、关于钓鱼岛的问题中日是否会擦枪走火、乌镇模式是否可以复制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嘉宾进行了交流。论坛现场,听众兴趣盎然,气氛热烈。

图文:祝嘉琳 编辑:周昱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