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他用诗的语言讲述故事

 | 吴仲华  2016年07月21日13:41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我的书桌上。昨夜,刚读完秦永刚先生新近出版的诗集《黎明 走进生活》,他那一首首用诗的语言讲述的故事,又浮现在眼前。他去北京创作的《北京行》(组诗),他去湖南创作的《湖南行》(组诗),他去云南创作的《云南行》(组诗),他去西北创作的《西北行》(组诗),四组诗共15首,把他去的地方的所见所闻所悟跃然纸上,字字见真情,句句响珠玑。不难看出,秦永刚的勤奋与执着,吟唱那一处处景点与景区,活脱脱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曾经多次说过,文学创作需要生活。创作诗歌必须要有豪情,激情,热情,柔情。有豪情,才能写出一些时代风云变幻的诗作;有激情,才能写出人生或人世喜怒哀乐的好诗作;有热情,才能写出生活中的爱与恨;有柔情,才能写出对妻室儿女,对父母亲朋的孝善,真爱与关心,豪情满怀,激情四射,热情似火,柔情似水也就是这个道理。用柔情去抒发时代风云变幻恐怕是很难达到效果的。豪情需要斩钉截铁,铿锵有力;柔情需要委婉曲折,轻言细语,豪情与柔情的诗,应是各行其道。

  秦永刚先生写诗,他讲究用诗去讲故事,既无惊天动地,也无残枝败叶,时间地点事件,在诗中交代清楚,讲究四平八稳,不温不燥,不冷不热,娓娓道来,一读就明明白白。写开水不放茶叶,写咖啡全在外国,也许这就是他写诗的特点和风格,具有秦永刚独特的诗味。

  他的诗也应如他的人,办事认真叫真,从不妥协,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他总是站在他的角度审事,诗写起来,也得心应手,不乏好作品登上《诗刊》、《贵州日报》、《人民文学》副刊。《山村教师的星期天》是秦永刚2002年发表在《诗刊》上的一首抒情短诗。“单身汉的星期天,是寂寞的,如校门的那口,古井。我不再想什么,呆呆地躺在床上,对着窗户看天,看天外的山连绵。因为这些大山,她要回了她的照片,幸亏今天礼拜,流泪没有人看见”。秦永刚教过书,当过人民教师,诗中抒发了真实情感,本来应该是快乐的星期天,恋人却收回了照片,只有悄悄的无人知晓的留着失恋的眼泪。这首诗应该说是他的上乘之作。

  看秦永刚的诗比较精短,有的只有两句,他不擅于创作长诗。我也认为,诗的长短并不能代表经典,关键是诗的内涵,能不能打动读者,你所抒发的情感能不能引起读者共鸣,这是基本道理。秦永刚发表在2013年3月29日《贵州日报》上的诗《走进春天》,从开头的“一抬腿,满山灿烂的野花,笑逐颜开,向你扑面而来”到结尾:“让我们打开人生温暖的胸怀,去拥抱又一个嫩绿的春天”。寥寥八句,把从冬天转换季节到春天。抒怀到淋漓尽致,让读者豁然开朗,拨云见天,抖去昨日晦气,抬腿走进万紫千红。

  秦永刚收入本诗集中的《哲理诗一束》,尽管很短,但很有思考的味道。如《军帽》“尽管在人头之上,如没那颗闪烁的星星,你便失去了风采”。如《粉笔》:“用生命的魂魄,驱逐人类的愚昧”。如《尺子》“量尽天涯海角,未知自己长短”。当然,他这样的短诗,还有《杂咏》,《畜禽集》读后余味无穷。

  通读秦永刚先生的《黎明 走进生活》,我总觉得诗的韵律差一些,仿佛没有一首诗是一韵到底的,读起来显得拗口。但愿永刚在今后的创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把故事讲好,把诗写得更好。

  2016.7.11

  (563300 贵州省绥阳县水务局 吴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