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当代》杂志: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

来源:文艺报  | 孔令燕  2016年07月21日08:23

7月1日,《当代》杂志第四期新刊出版上市。在出刊之前,杂志根据自身风格和读者需求确定了本期内容重点,分别为:“陈忠实纪念专辑”,包括评论家白烨、作家刘醒龙、电视剧《白鹿原》的导演赵安、中央广播电台资深播音员叶咏梅、《白鹿原》第一任责编洪清波等人的13篇纪念文章,作家邓贤的长篇纪实《五百年来一大千》,作家李敬泽自2016年第一期在《当代》开设的专栏“小春秋”系列文章之《晋国之卜》等等。确定内容重点之后,按照既定规划,先在《当代》杂志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方网站等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第一轮宣传和信息推广,同时将这些重点信息推送到重要媒体联络群,然后将杂志内容全文上传至亚马逊kindle、龙源期刊网、知网、掌阅等数字阅读平台,之后在《当代》微店和天猫旗舰店等电商销售平台销售杂志。通过这些举措,除了传统邮局征订和报刊零售之外,不到一周的时间,最新一期的《当代》杂志已经通过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等新媒体的渠道,全面而及时地递送到需要和等待它的读者手中。

近两年来,几乎每一本新出版的《当代》都会进入这样一个全方位的新媒体推广流程,利用最为便捷的手段把杂志坚守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优秀作品尽快展现给读者,以弥补传统文学期刊在时间和阅读方式上的局限。尤其是《当代》杂志微信公众号,在及时反馈文坛动态与社会事件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推广杂志品牌和优秀作品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如今的微信公号,已经远远超出一本纸质期刊的内容含量,“《当代》微信”成为宣扬和传播现实主义精神的重要平台。在选择微信文章方面,杂志确定了与纸质刊物保持一致的精品内涵和品质要求,力图向读者进行有质量、有引领性的阅读。我们要求微信文章同样要有严肃文学的标准,同时具备很强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及时反馈文坛动态和传播优质作品方面,《当代》杂志比较典型的事例有:

4月29日,作家陈忠实病逝。在接到确认消息的第一时间里,《当代》迅速做出反应,先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平台,发布作家去世的消息表示哀悼,又推送多篇作家在杂志刊登作品的相关文章,转载量达几万人次。陈忠实与《当代》杂志的渊源很深,其重要的作品几乎都发表在《当代》上,友情延续了几代编辑。2015年初,在《当代》杂志创刊35周年的大型纪念活动中,陈忠实毫无争议地被评为“《当代》荣誉作家”。陈忠实和他的作品展示了与《当代》坚守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同的特质,《白鹿原》记述了传统中国的乡村基石在历史巨变中痛苦坍塌的过程,既惨烈悲怆,又波澜壮阔。这一曲时代挽歌,是与《当代》杂志现实主义精神相契合、能展现时代风貌、国家命运、人民精神的现实主义经典。后来,在那场隆重的告别仪式上,陕西作家红柯高举原发《白鹿原》的刊物、1992年的《当代》为作家送行,成为浩荡人群中感人至深的一幕。为了表达对作家的敬重与哀思,《当代》特邀请作家生前交往较多的作家、编辑、好友等撰写怀念作家的文章,并整理搜集了一些非常珍贵的照片,在新刊上编辑出版“陈忠实纪念专辑”。专辑中的每一篇文章,又分别通过微信公号刊登传播,收到超出预期的效果,多篇转发量达几万人次,并被其他公号转载。

5月15日杨绛先生去世,《当代》公号及时而有准备地做出回应,把她在《当代》发表的文章和代表作,用微信公号的形式展示出来,第一时间表达了对作家的关注与悼念,转发量近4万次。

今年春天,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公映,虽然票房没有收到期待的效果与影响,但是电影文艺片的命运与境遇却成为互联网上热议的话题,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电影母本的小说的关注。在这个背景下,《当代》公号推出刊发于2009年第二期《当代》肖江虹的《百鸟朝凤》和创作谈,转发量近6万人次。

另外,杂志还将各类节日作为重点宣传时期,在节日当天向读者推送经过遴选的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如:清明节推送贾平凹的《祭父》,六一节推送老舍的《有了孩子以后》,母亲节选择莫言的《母亲》、铁凝的《挤公交车的母亲》,等等。

如今,关注人群达5万人的《当代》杂志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及时反映文坛信息、发布杂志动态、推送优质作品的重要平台,曾经多次在“出版业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上位列第一,成为阅读用户最为期待的微信公号之一。

这些现象或事例都表明,前些年曾经如洪水猛兽般的互联网和新媒体,在给传统文学期刊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转机,迫使一度对传统文学失去信心的业内人士重振信心。如今,经过艰难的探索和尝试之后,各个文学期刊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说新媒体技术为传统文学的发展插上了翅膀,让本来雪藏在文学期刊内部的优质原创作品被越来越多的读者看到和分享。

但是业内人士所共识的是,新技术的发展只是推动传统文学转好的外部动力,文学真正逐渐受到公众关注,传统文学期刊经营状况真正向良性态势发展,其目标性的节点,还是缘于近两年有目共睹的几件大事。这些大事为传统文学的回暖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从文学内部寻找到了重整旗鼓的发展规律,激发了传统文学蓬勃向上的内动力。

最大的动力,是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指出,作为艺术家,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导向,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把最优秀的作品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民,这是艺术家的根本任务,也是立身之本。鼓励文艺工作者要创作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好作品,为文艺的良性发展指明了方向。2015年1月,《当代》举办了以“为时代 为人民:文学记录中国——《当代》与中国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为主题的纪念会,“为时代、为人民”的主题就是《当代》30多年的现实主义坚守。

自1979年创刊以来,《当代》就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办刊方针:贴近时代,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这个宗旨,90年代初阐述为“文学克隆真实,关注现实民生”,2014年重新定义为“文学记录中国”。

《当代》杂志被公认为是中国“现实感最强”的文学刊物,在中国的文学界与文学读者之中享有盛誉,成为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坐标,作家刘心武说:“《当代》一直为写实主义作品提供园地,并促进写实主义在现代文学潮流中不断更新和发展。”

在选择评判作品上,《当代》注重作品的当代性、社会性、文学性,兼容百家,尤重现实主义。反映时代的变化与人民的生活,是《当代》的使命。文学记录中国,是《当代》30多年的现实主义坚守。这几十年的中国,进行了无比艰辛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改革,开始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变革和民族振兴,能够切身感受中国的迷惘和阵痛,能够亲身见证中国的努力和坚持,能够忠实记录中国的顽强和进步,是《当代》的使命,也是《当代》的幸运。多年来,《当代》杂志刊发了一大批对中国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学作品,这些重要作品都以强烈而震撼人心的力量成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经典,都以充分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

《当代》第一任主编秦兆阳一直强调,编辑在组稿选稿上要注意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是要提倡志气,为国家民族、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志气。一是要树正气,当邪气满天飞的时候,就是要树正气。一是要讲骨气、才气、朝气……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没有哪个是没有理想的。有人提倡美,实际上有理想的就是美。秦兆阳向编辑们强调说,文学事业是高尚的事业,文学根植于生活,它对社会有主动的作用,不能认为文学就是完全客观地被动地反映生活。他坚持好作品的标准是,要符合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历史的真实、艺术的规律。

这些标准和现实主义的精神实质,其实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强调的“为时代为人民”的精神,要让当代文学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

《当代》始终坚持关注百姓命运和国家命运,在几十年文坛纷繁变幻的各种思潮中,秉承现实主义“为时代、为人民”的艺术标准,鼓励作家从鲜活的生活中去寻找挖掘艺术作品的源泉,把时代特色和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努力创造出体现这个时代文学高度的精品力作。坚持现实主义办刊传统,不随波逐流、不唯利是图,是《当代》一贯坚持和恪守的信条,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发展,作为文学最重要载体的文学期刊,更要肩负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作用,力图推出优秀作品、优秀人才,团结作家,建成全方位引导创作、服务读者的重要平台。文学期刊要寻找能反映这个时代的最热切的生活的好作品,要反映人民的心声,要用中国的故事讲述中国精神。大道至简,只要坚持文学弘扬时代优秀文化的核心不变,文学期刊就不会没落。

(本文作者为《当代》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