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蓬勃的诗歌 苍翠的《诗刊》

来源:文艺报 |  商震  2016年07月20日07:58

2017年是《诗刊》创刊60周年。60年来,《诗刊》见证了中国新诗的发展,也见证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运行轨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诗刊》不仅成为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也是中国进入新时期的同行者与见证者。诗歌是活的历史,是文学的先锋队与排头兵,《诗刊》是擎旗领队者与擂鼓助阵者。

却故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诗刊》在共和国的文学版图上构筑了一个厚实丰富的文学世界,走过了60年艰辛而充满希望的路。近年来,随着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随着诗歌在社会广泛意义上的升温,《诗刊》迎来了发展与变革的春天,同时也更加注重呼应社会情绪,加强与诗人、读者的沟通与融合。近年来,《诗刊》把握并抓住社会热点与文学潮流,注重发掘贴近生活、歌咏时代的诗歌作品。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发现诗意和发现美,不仅是诗人的事,也是《诗刊》的办刊宗旨。写老百姓熟悉的生活,刊发老百姓看得懂的诗歌,是《诗刊》的优良传统之一。我们努力呈现当下日常生活中震撼人心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如推出了普通工人、农民、进城打工者的诗歌,利用刊物版面、朗诵会、网络新媒体等形式共同推广,使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新诗人崭露头角,浮出水面,湖北农村的诗人余秀华、在深圳做保安的诗人郭金牛、安徽采煤矿工老井等一批底层诗人经过《诗刊》的推介广受关注。同时,《诗刊》努力发现更年轻的一代新诗人,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生活、表现社会情感的诗歌写作,近几年设立的“发现”栏目每年重点推出10多位“80后”、“90后”诗人,甚至让新世纪以来出生的小诗人姜二嫚、姜馨贺、铁头等华丽出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较强反响。

《诗刊》还一如既往地重视有成就的诗人,重视名家新作的读者关注效应,邵燕祥、于坚、翟永明、西川等重要诗人在近年的《诗刊》上刊发了精品力作。多年以来,《诗刊》注重与诗人们交朋友,编辑与作者之间交流平等、相处融洽,许多重要诗人、创作力很强的诗人都会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交给《诗刊》,诗人、编者携手共建了这块丰美的文学园地,使《诗刊》具有了国刊的担当和尊严。

在当前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关注热情普遍高涨的时期,《诗刊》及时成立了“子曰诗社”,在正刊调整、扩大旧体诗词版面的同时,创办了每年4期的《诗刊》子曰增刊,子曰增刊版面新颖、内容丰富、点面兼顾,使许多诗词大家和新秀汇集一起,同台竞技,活跃与激发了旧体诗词的创作。同时,每年《诗刊》年度奖中,对旧体诗词的奖励更大,文化学者吴小如、叶嘉莹、周退密刊发在子曰增刊的诗词获得了《诗刊》年度奖。已有6位青年诗词写作者获得《诗刊》年度青年诗词奖。

《诗刊》重视对品牌活动的培育与打造。努力擦亮老品牌,创建新品牌。创建于1980年的“青春诗会”经过30多年的发展,被称誉为诗坛的“黄埔军校”,每年选拔15位40岁以内的青年诗人为其出版诗集、参加改稿,隆重地在诗坛登台亮相,“青春诗会”已经成为青年诗人闪亮登场的舞台与成长的摇篮。“青春回眸”、年度诗歌奖等活动的品牌口碑已经确立,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打造常设品牌的同时,《诗刊》抓住机遇,紧扣时代脉搏,开展了许多积极的具有社会效益的诗歌活动,如“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当代诗歌”讨论、“梦笔生花”中国作家书画家翰墨展、敬亭山青少年诗歌奖、茅台国际诗会等,为推广诗歌与传统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努力。

新媒体时代,《诗刊》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积极出击,创建新媒体平台,《诗刊》博客、微博颇受文学界关注,尤其是 “诗刊社”微信公众平台已达30余万订户,堪称国内文学期刊第一公众号,被新闻出版署评为“优秀荐书平台”。今年暑期,“诗刊社”微信公众平台与“为你读诗”、当当网、凤凰网等合作举行的线上活动“心灵暑假·好玩的古诗词夏令营”受到热捧,暑假中的大中小学生和诗词爱好者们有了一个学诗词、“玩”诗词的没有屋顶的夏令营。

在纸质期刊发行数量都在下滑的形势下,《诗刊》不断拓展发行渠道,发行量依然保持着稳中有升的态势。2015年1月,《诗刊》通过邮局订阅的单本发行量是27000册,12月超过28900册,今年1月,邮局订阅的数量达到31200册。除邮局订阅外,《诗刊》通过自媒体发行的数量也不断增加,2015年1月,通过自媒体发行近2000册,12月达到4200册,今年1月,这一数据再次被刷新,达到6500册。尽管《诗刊》发行量稳中有升,但面对新形势,《诗刊》不会骄傲自满,而是坚定信念、不断进取,在推进诗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这是一个美好而又多姿多彩的诗歌年代,这也是《诗刊》与时代、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繁荣盛世。

(本文作者为《诗刊》杂志社常务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