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开楠与他的长篇小说《迹忆》

 | zcqdbg  2016年07月18日16:54

  认识吴开楠先生有好几年了。他是已故上海著名新闻工作者、作家忻才良的朋友,也是上海著名作家沈裕慎先生的朋友。我是通过沈先生才认识忻老师,再认识吴先生的。

  那是有一次,沈先生说有位朋友要出书,要我帮助联系出版社。这位要出书朋友就是吴开楠。书名《金声玉振》,是本50余万字的诗歌散文集。沈先生要我帮助文档排版,并核对了二次。因此,我们虽然还没有见过面,但有点了解,出书简历上的照片看到了。出书后,沈先生请我帮吴开楠在百度上做个词条,我同意。

  那时,我对做百科词条感兴趣,并因此入迷,拟定为100名作者写百科词条。百度那时还聘我做文学方面的专家,在莫言获得诺奖时,请我写介绍莫言的文章在网络上发表。

  于是,我要了吴开楠的简历和出书资料,在百度上成功做了一个吴开楠词条。后来,吴先生要申请参加上海市作家协会,又连续出了二本书,一本是《草堂清韵》,一本是《古韵今声》,都是我帮助联系出版的。他是2015年上半年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的。

  我们之间,从帮助吴先生出书开始,到不断熟悉过程,期间见过面,吃过饭,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入了解。

  吴开楠的简历,大致是这样的:19576月生于上海。笔名:吴楠、木南、凯岚、凌峰、青果。文学、法学、工学学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九三学社社员,香港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辑委员会理事。香港《中华摄影》、《读书》等杂志特邀记者。《光明》、《文新》、《金融》等报业特约撰稿人。《青年文学》、《诗刊》等刊物签约撰稿人。写有诗集《迎春花》,中篇小说《旋律》,出版诗歌散文集《金声玉振》,诗词集《草堂清韵》,诗词集《古韵今声》。散文在报刊上发表30多篇,论文在报刊上发表50多篇。这次又出版了长篇小说《迹忆》(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现代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说起这部长篇小说《迹忆》,仿佛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青春剧。开楠在内容提要上这样写道:

  “世界上有两种可以称之为浪漫的情感:一种叫相濡以沫,另一种叫相忘于江湖。我们要做的是争取和最爱的人相濡以沫,和次爱的人相忘于江湖。”

  他说本书文字轻浅笔触,刻画爱情字字见血,看文字精灵如温柔的倾诉。

  忻才良生前为吴开楠此书作序。说他用10个月时间,数易其稿,累之生病。说起吴开楠的才华,那是综合型的,不仅诗词、散文,连长篇小说都写。

  其实,他的这部长篇,放了两年,在一次聚会中,谈起这事,我对吴开楠说:

  “我帮你联系一家出版社出版吧。”

  开楠问我找哪家出版社,我说刚为忻老师的纪念文集,联系的是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现代出版社,现在就可以找这家。他认可。于是,我为他联系,并为他校对多次。所以,我等于读了几遍他的这部长篇小说了。

  《迹忆》这部长篇小说,有如下特点:

  作品主要有二十八个标题,全部用中药名写的。其中的每一个标题名称,自然与内容的意思有一定道理。开楠跟我说,为此,他对中医感兴趣,到医院找熟悉的医生,采访和深入了解各味中药,并着实进行了一番研究。不是说可以做个中医师的能力,至少可以通过作品,宏扬和传承中医文化吧。这是文学创作方面的一种探索。

  作品中主人翁的名字,如徐雪莲中的雪莲、苏叶等,他们中的性格,就像高山雪莲和普通苏叶般清纯、药用,但是否意义所在,那要值得推敲了。还有黄岑、杜松等人物姓名,各有特色,离不开都是一味中药。我以为,药与姓名,是一种设想,一种安排,并不一定要与性格相连的。

  作品中还有看病开有的许多药方,都是医生开的中药处方,有一定的治疗价值。在中国古典作家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中,也有不少治病方子,不少医生看了,据说认为现在都是一味好药,都是直接可以抄用的。

  作品中主要写了中国改革开放后青年人的爱情、生活,青春的回忆,留下他们这一代人的生活足迹。小说非常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社会真实,即使写到在美国的事情,仿佛也是真的。主角徐雪莲、苏叶的爱情,写得娓娓动听,细细道来,道是无情却有情,在曲折中英雄救美,有情人终成眷属。有人说这是老套,但故事写得跌宕起伏,奇特有趣,引人入胜,不乏是成功之处。

  多年来,我一直在酝酿写一部长篇小说,可是,我一直没有动笔,不知如何才能写好。看了开楠的长篇小说《迹忆》,令人吃惊,令人鼓舞,仿佛开楠的创新,是一种写作方法。不管成功与否,也是一种突破吧!开楠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科技人才,工作很忙。除了已经发表和出版的几部书外,又写了一百篇短篇小说,现在还没有正式出版和发表。他正是甘于寂寞,写出这么多的作品啊!愿开楠的作品,越写越好,更上层楼。

  最后,我用开楠在后记中写的一段关于文学创作的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语:

  “文学创作是一项艰难的事业,可我常常从中获得快乐。看着我塑造的人物成型于笔端,生活于纸上,经历各自的喜怒哀乐,演绎人间的一个个故事,我内心的愉悦要多过之前付出的艰辛。”

  (作者:朱超群,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