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有人将至——约恩福瑟戏剧选》
 | 【挪威】约恩·福瑟    译者:邹鲁路  2015年02月10日08:18


作者:【挪威】约恩·福瑟    译者:邹鲁路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书号:978-7-5327-6766-3

定价:55元
  内容简介:
  本次出版的《约恩·福瑟戏剧选》是首次出版中译本。其中选取了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五部作品:1996年易卜生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字》,讲述了一个 同一屋檐下相互疏远的家庭的故事。一个怀孕的女孩和这个孩子的父亲无处可去,他们回到了女孩的父母家,城外一个离海很近的地方。但是女孩的父母从未见过这 个准爸爸男孩,并且对怀孕的事也一无所知。这个怀孕的女孩其实非常不想住在这里,这个男孩也感觉到了他不受欢迎。这是一个功能缺失的家庭,对话几乎无法进 行;所有必要之事都变为习惯性的姿态,每个人都感到孤独。本剧也讨论了如何给这个未出生的孩子起名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运用语言来创造一个对我们来说有特 殊含义的更加深刻的内涵。2000年和2002年北欧国家戏剧奖获奖作品《一个夏日》和《死亡变奏曲》,以及《有人将至》都探讨了死亡、记忆与孤独对生者 的纠缠。在《一个夏日》中,丈夫在某一天毫无预兆的选择了死亡。他离开家走向大海,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而妻子则自此日复一日地站在窗前,面对着大海,无法 摆脱记忆的纠缠。在另一部作品《死亡变奏曲》中,大海吞噬了他和她的女儿,迫使爱情早已死去多年的他们重新面对彼此,面对记忆和过往,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悲 剧困惑着,却无从寻找答案。而则《吉他男》是福瑟作品中唯一的一部独角戏,也是福瑟作品中在全世界被学生搬演最多的一部。
  作者/译者简介:
  有“新易卜生”之称的约恩·福瑟是当代欧美剧坛最富盛名、作品被搬演最多的在世剧作家。其作品迄今已被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并曾多次获得各类国际 艺术大奖。此外,他也是近两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他笔下那蕴含着巨大情感张力的极简主义洗练语言,对白中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感,并置的时空,交缠 的现实与梦幻,都彰显了他独特的“福瑟式”美学与戏剧风格。最令人难忘的,是他的剧作中那无处不在的诗意的暗涌,是他对人生的倾听,是他字里行间对所有在 时间荒原上相遇的人们所怀有的无限悲悯之情……
  邹鲁路,当代欧美戏剧研究者及译者。多部戏剧,电影翻译作品已发表或在国内外演出,多次担任当代欧美剧坛名剧在中国首演的戏剧构作及翻译。同时,她也是中国戏剧界第一个对福瑟作品进行译介与研究的学者。
  重要评荐:
  “约恩·福瑟是当代戏剧界最顶尖的名字之一。他创造了一个自成一格的戏剧世界,他是一个宇宙、一片大陆,自他居住的西挪威延伸至亚洲、南美、东欧和世界其他区域。”
  ——易卜生奖评委会授奖词
  获奖记录:(可选)
  Nynorsk     Literature Prize 新挪威语文学奖  (1992),获奖作品长篇小说《铅与水》Ibsenprisen 易卜生文学奖  (1996),获奖作品剧本《名字》Melsomprisen,Sunnmorsprisen  马尔瑟姆最佳新挪威语图书奖,萨莫尔最佳新挪威语图书奖(1996),获奖作品长篇小说《忧郁症 I》Aschehoug Prize 阿什豪格出版奖  (1997 ) Dobloug Prize 道布鲁格小说奖 (1999 ) Nordisk Teaterunions      Dramatiker‐pris 北欧剧协最佳戏剧奖(2000),获奖作品剧本《一个夏日》Melsomprisen  马尔瑟姆最佳新挪威语图书奖(2001),获奖作品长篇小说《日与夜》Beste utenlandske forfatter, Theater  heute 德国《今日戏剧》最佳外国戏剧奖(2002),获奖作品剧本《秋之梦》Skandinavisk      Nationalteaterpris北欧国家戏剧奖(2002),获奖作品剧本《死亡变奏曲》Norsk     kulturråds  ærespris 挪威文化部荣誉大奖 (2003) Nynorsk     Literature Prize 新挪威语文学奖  (2003),获奖作品诗集《风之眼》Brage Prize 布瓦格文学奖 (2005) Commander of the Royal      Norwegian Order of St. Olav 挪威皇家圣奥拉夫最高荣誉骑士勋章(2005) The Swedish Academy's  nordiska pris 瑞典文学院诺第斯卡文学奖 (2007) The Federal Ministry of Family  Affairs' Deutscher     Jugendliteraturpreis 德国少年儿童文学奖 (2007)
  ·
  Chevalier of the Ordre national duMérite of France 法国国家荣誉骑士勋章(2007)
  ·
  Bergenkommunes kunstnerpris 卑尔根文化大奖(2009)
  ·
  Medaljetildelt av Benedikt XVI fordeltakelse i Møte med kunstnerne i  Det sixtinske kapell den21. november 2009  教皇颁发的文化勋章,2009年11月21日于梵蒂冈西斯廷大教堂获教皇接见和授勋(2009)
  推荐文:(或者序、跋、译后记、书评、作者访谈等,可选)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约恩·福瑟戏剧作品中的
  关键意象
  一.     来自“世界尽头”的约恩·福瑟
  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1中,村上春树写道:“跑步途中,下了一场短暂的雨,那是一阵让身体恰到好处地冷却下来的雨。厚厚的云层从海面 上飘来,遮蔽了头顶的天空,下了一阵细细的雨,便仿佛‘俺还有急事要办’似的,就这么一去不返了,甚至来不及回眸一顾。于是那永恒的,毫无遮拦的太阳,又 火辣辣地灼照大地。这简单易懂的天候中,你找不到难解之处和含混模糊,既无比喻亦无象征。”——这是村上春树笔下的夏威夷,一种与挪威西海岸城市卑尔根 (Bergen,  Norway)2截然相反的天空。在村上春树这位曾以《挪威的森林》风靡一时的作家笔下(虽然那本小说与挪威并无关联),天空和风雨永远都那样坦坦荡荡, 来去自如,“简单易懂”。而在卑尔根,这个挪威当代戏剧家约恩·福瑟(Jon Fosse, 1959——  )生活并度过其迄今为止几乎整个文学创作生涯的挪威西海岸城市,天空,从来都是令人捉摸不定。阴霾仿佛一个满怀彷徨和疑虑的恋人,不肯轻易稍离弗洛依恩山 顶(Mount  Floyen)。即使偶尔阳光乍现乌云隐去,含着雨意的厚厚云层也每每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瞬间聚集,与山林间的雾气缠绵一团,欲走还留……这样的天空,仿佛 充满了隐喻和暗示,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在一年365天几乎有近300天在下雨的卑尔根,无力的挫败感和抑郁好像理所当然的成了人生的基调。挪威西海岸的雨,峡湾,风,长夜,在这样的 日子里的人们,这就是福瑟笔下的世界。在过去的十五年中,他不断地在卑尔根创作着一个又一个戏剧作品。但他所打动的,却是全世界。
  挪威位于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北部,其北部领土延伸到北极圈以内。特罗姆斯(TROMSØ,或称特隆姆瑟,有“北极之门”之称)和芬马克 (FINNMARK)两郡都在北极圈之内,其中芬马克是挪威最北的郡。挪威最北端的北角(NORDKAPP,北纬71度10分21秒)也是欧洲大陆的最北 点。挪威的最南端(北纬58度)比中国最北点(漠河县,北纬53度33分)还要北。约恩·福瑟,就来自这个几乎称得上是世界尽头的国度。作为作品被搬演最 多的当代欧美戏剧家,福瑟文学创作生涯的起始点却并不是戏剧。他1983年以长篇小说《红与黑》(Red,  Black)出道,但第一部戏剧作品却直到1994年才出现在大众眼前,这就是《而我们将永不分离》( And We’ll Never Be  Parted)。与广泛的误解不同,《而我们将永不分离》事实上只是福瑟第一部被搬上舞台的戏剧作品,他真正的戏剧处女作是《有人将至》(Someone  Is Going to  Come)3,虽然这部作品历经波折,直到1996年才得以首演。于福瑟而言,这部作品是他对戏剧的初恋,有着其他作品所无法替代的特殊意义和地位。4    在以非凡的戏剧成就惊艳世界之前,福瑟在其他文学领域的创作也早已枝蔓四逸,开花结果。他不但同时涉足小说创作,在诗歌,儿童文学,杂文,电影剧本,甚至 歌词创作方面都各有成就。2009年他最新出版的作品就是一部原创歌词集。将于2010年5月到6月举行的本年度“卑尔根国际艺术节”则将有一台献给福瑟 的音乐会,全部演出作品都将以福瑟创作的歌词为蓝本进行。今日的福瑟主要以戏剧家之名享誉当世。在戏剧之外,福瑟的主要文学成就包括:长篇小说《上锁的吉 他》(Locked Guitar, 1985),诗集《含泪的天使》(Angel with Water in Her  Eyes,1986),长篇小说《船屋》(The Boathouse,1989),长篇小说《铅与水》(Lead and  water,1992),长篇小说《忧郁症 I》(Melancholy I,1995),长篇小说《忧郁症 II》(Melancholia II,  1996), 长篇小说《日与夜》(Morning and Evening,2000),诗集《风之眼》(Eye of  Wind,2003),中篇小说《不眠》(Sleepless,2007) 等。他最新的短篇小说《石浪》(Waves of  Stone)已收入《2010欧洲最佳小说选》(Best European Fiction  2010),下周(本文最后定稿时间2010年1月14日)约恩·福瑟将赴伦敦出席为《石浪》举行的朗读会。 2009  年是约恩·福瑟进入戏剧创作的第十五个年头。这一年,他满50周岁了。在料峭春寒中开幕的“卑尔根国际艺术节”,把一场盛大的庆典“福瑟  50”献给了这位戏剧家,并对其迄今为止的戏剧生涯进行了回顾。在1994——2009这十五年的戏剧旅途中,福瑟所创作的新挪威语5剧本已译为英文的有 28种(包括所有已演出和未演出,已出版和未出版的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和享誉最高的作品是:(以首演年份为序)
  《而我们将永不分离》 Og aldri skal vi skiljast (And Never we'll be      Parted) (1994) 《名字》 Namnet (The Name) (1995)     《有人将至》 Nokon kjem til å  komme (Someone Is Going To     Come) (1996) 《夜晚在歌唱》 Natta syng     sine  songar (Night Sings its Songs) (1997) 《吉他男》 Gitarmannen (The Guitar  Man)     (1999) 《一个夏日》 Ein sommars dag (A Summer's Day)     (1999) 《秋之梦》  Draum om hausten (Dream of Autumn)     (1999) 《冬》 Vinter (Winter)  (2000) 《死亡变奏曲》 Dødsvariasjonar (Deathvariations)     (2001) 《沙发上的女孩》  Jenta i     sofaen (The Girl on the Sofa) (2002)《影子》 Skuggar (Shadows)  (2006) 《我是风》 Eg er vinden (I am the Wind)     (2007)
  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欧美各地,这位来自遥远北欧的剧作家的作品被反复搬演和诠释,人们致他以各种桂冠和美称:“新易卜生”,“新品特”,“新 贝克特”……而他历年来更是获得各类文学艺术奖项近四十种,其所获主要奖项包括:(以获奖年份为序;除注明获奖作品外均为文学成就综合奖)
  Nynorsk     Literature Prize 新挪威语文学奖  (1992),获奖作品长篇小说《铅与水》Ibsenprisen 易卜生文学奖  (1996),获奖作品剧本《名字》Melsomprisen,Sunnmorsprisen  马尔瑟姆最佳新挪威语图书奖,萨莫尔最佳新挪威语图书奖(1996),获奖作品长篇小说《忧郁症 I》Aschehoug Prize 阿什豪格出版奖  (1997 ) Dobloug Prize 道布鲁格小说奖 (1999 ) Nordisk Teaterunions      Dramatiker‐pris 北欧剧协最佳戏剧奖(2000),获奖作品剧本《一个夏日》Melsomprisen  马尔瑟姆最佳新挪威语图书奖(2001),获奖作品长篇小说《日与夜》Beste utenlandske forfatter, Theater  heute 德国《今日戏剧》最佳外国戏剧奖(2002),获奖作品剧本《秋之梦》Skandinavisk      Nationalteaterpris北欧国家戏剧奖(2002),获奖作品剧本《死亡变奏曲》Norsk     kulturråds  ærespris 挪威文化部荣誉大奖 (2003) Nynorsk     Literature Prize 新挪威语文学奖  (2003),获奖作品诗集《风之眼》Brage Prize 布瓦格文学奖 (2005) Commander of the Royal      Norwegian Order of St. Olav 挪威皇家圣奥拉夫最高荣誉骑士勋章(2005) The Swedish Academy's  nordiska pris 瑞典文学院诺第斯卡文学奖 (2007) The Federal Ministry of Family  Affairs' Deutscher     Jugendliteraturpreis 德国少年儿童文学奖 (2007)
  ·
  Chevalier of the Ordre national duMérite of France 法国国家荣誉骑士勋章(2007)
  ·
  Bergenkommunes kunstnerpris 卑尔根文化大奖(2009)
  ·
  Medaljetildelt av Benedikt XVI fordeltakelse i Møte med kunstnerne i  Det sixtinske kapell den21. november 2009  教皇颁发的文化勋章,2009年11月21日于梵蒂冈西斯廷大教堂获教皇接见和授勋(2009)
  尽管被挪威人骄傲地称作“新易卜生”,而欧美剧评界也一致认为福瑟是继“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之后挪威对这个世界最伟大的贡献,每每在评论中将 他与易卜生扯在一起,但从戏剧风格上讲,福瑟的作品却迥异于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初读他的作品,最醒目的特点之一或许是徘徊其中荒诞派的影子——  品特式的重复与静场,以及向贝克特致敬的主题。这也是人们称他做“新品特”和“新贝克特”的原因。但在此之外,真正使福瑟作为一个戏剧家而不朽的是他具有 鲜明个人烙印的“福瑟式”美学与戏剧风格——  蕴含着巨大情感张力的极简主义洗练语言,对白中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感,并置的时空,交缠的现实与梦幻……最令人难忘的,是他的剧作中那无处不在的诗意的暗 涌,是他对人生的倾听,是他字里行间对所有在时间荒原上相遇的人们所怀有的无限悲悯之情。
  在下文中,笔者将对福瑟剧作中最重要也是最普遍存在的元素之一:剧本中的关键意象进行由外到内的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进入约恩 福瑟所独有的戏剧世界。
  二.     “冷酷仙境”: 约恩·福瑟戏剧作品中的关键意象
  外
  1. 海
  挪威西海岸的乡村,福瑟笔下的世界。在这里,最典型的地貌就是无尽的大海(峡湾)和它不断拍打着的群山。在福瑟的戏剧世界里,没有繁华的都市和 喧哗的车水马龙。他笔下的人们或是逃离了城市,来到乡村试图寻求新的开始;或是本来就从未离开过乡村,终其一生都在这里度过。无论如何,这些戏剧人物们的 居处虽然远离尘嚣,却始终无法远离内心的骚动。
  在挪威语中,峡湾(fjord)意指深入内陆的海湾。海水日夜翻滚,无休止地冲刷和侵噬着内陆的土地和峭壁,形成了峡湾。在福瑟日常居住和写作 的卑尔根,他公寓的书桌正对着书房的窗,而书房的窗距离大海只有五米远。这片海的名字叫做小镇峡湾(Byfjorden)。间或他会去乡间的木屋逗留数 日,窗外依然是海:松恩峡湾(Sognefjorden),全世界最深最长的峡湾。在这里,他既可以看到峡湾的外海部分:松恩海 (Songesjøen),目光更可及再远处浩瀚无尽的大洋。
  在福瑟的笔下,挪威西海岸这幅无尽的画卷既是外在图景,也是内心图景。就像随时不安变化的内心一样,这片海从来不是呆滞静止明信片式的美丽。变 幻莫测的大海,永恒地存在于戏剧人物的生活中。前一秒可能还是风平浪静,下一秒已是巨浪滔天,随时可能令人丧身其中……即使是在轻风徐来,波光粼粼的时 候,也仿佛有着危险的暗流潜伏水面之下。在表面暂时的平静中,似乎总弥漫着隐隐的威胁:“有人将至”,有什么会发生,有什么会被打破,有什么会丧失……这 是一片令人又爱又怕的海,就像生活。每一个泛舟其间的人,都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从温柔的静默到残忍的毁灭,可能只需瞬间。
  在与大海毗邻的荒凉乡村,福瑟剧中的人们刻意要去生活的世界,房屋与房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都是那样的疏离和遥远。天雨天晴,四季穿梭,剧中人物的生命不断上演得到和失去……在这世界尽头的“冷酷仙境”中,唯一不变的,只有永恒的大海。
  剧本《有人将至》中,一男一女买下了一幢坐落在陡峭悬崖上的,远离城市的老房子,准备抛弃过往的一切,在此开始无人打扰的新生活。可是,来到这里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将从此面对无尽的大海——
  “她
  ……
  想想看当天黑的时候
  想想看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
  当风乍起
  穿透墙壁
  当你听到大海的咆哮
  惊涛拍岸
  白色的巨浪和黑色的大海
  想想看屋子里会多么冷
  当风乍起穿透墙壁
  想想看这里是多么的远离人世
  会多么黑暗
  会多么安静
  想想看当风乍起
  惊涛拍岸
  想想看秋天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在黑暗中
  在暴雨和黑暗中
  白色的巨浪和黑色的大海
  只有你和我
  在这房子里
  如此的远离人世”(节选自《有人将至》第一幕)6
  在福瑟的笔下,大海就仿佛剧中人无法逃离的内心一样,无处不在。他们日复一日地凝视着大海,就仿佛凝视着自己内心的黑暗世界:彼此无法交流的挫 败感,生活中无可挽回的丧失,曾经美好的爱情的消逝……大海甚至代表着死亡:黑色的,咆哮而至的,令人无力抗拒的,在没有出路的生活面前越来越强大和不可 战胜的死亡。在《我是风》中,两个男人在大海上漂泊,其中一个最后跳下了大海,消失在波涛中。在《一个夏日》中,丈夫在某一天毫无预兆的选择了死亡。他离 开家走向大海,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而妻子则自此日复一日地站在窗前,面对着大海,无法摆脱记忆的纠缠。在另一部作品《死亡变奏曲》中,大海吞噬了他和她的 女儿,迫使爱情早已死去多年的他们重新面对彼此,面对记忆和过往,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困惑着,却无从寻找答案。剧中的女儿,无数次在雨中的海边堤岸上徘 徊着,她在寻找什么?到底她的生命中缺失了什么使她最终选择了自杀(跳进大海)?作者从未给出答案,就如同生命中诸多没有原因的选择一样。剧中,舞台上始 终有一个若即若离的角色——(女儿的)“朋友”。他是真实存在于女儿的生活中,抑或只是她在极致的孤独与压抑中幻想出来的,我们无从得知。在剧中,“朋 友”似乎与大海融为了一体,他就是大海,大海就是他。当女儿最终投向大海的时候,也许,她投向的是内心的他:
  “女儿
  ……
  而你的手
  在向我挥着
  从遥远的那方
  抛弃了所有的孤寂
  我走到堤岸边缘
  我站在那儿
  望着大海
  直到你的手
  降落到我的身上
  几乎难以察觉地
  抚摸着我的头发
  就仿佛那黑暗的夜晚
  你的手抚摸着我的头发”(节选自《死亡变奏曲》)
  2.雨
  卑尔根以多雨闻名,年平均降雨量最高达2578毫米,24小时最高降雨量为 192.2毫米。卑尔根有个著名笑话—— 有个游客问当地一名男孩雨何时会停,男孩回答:“不知道,我只有十二岁”。
  在福瑟的剧本中,风雨飘摇的外部世界也同样对照着永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在他的笔下,世界在不断地下雨。这是我们内心的泪水吗?舞台上的世界,或 是暴雨,或是微雨,或是雨才住,空气永恒湿润。而舞台上的人们,逶迤的人生在雨中展开。在福瑟的戏剧世界里,即使是偶尔天晴的时候,雨意也仿佛依然停留在 我们心中,挥之不去。雨,好像生命的历程中所有我们曾承受过的伤痛,失望和挫折,在我们的内心留下永恒的印记。
  福瑟的世界是水意荡漾的世界——  大海,雨,或波涛汹涌或静水流深的内心……当你身处他的戏剧世界时,你会忍不住问:他们(舞台上的人们),还有我们(舞台下的人们),到底在寻找什么?  是永恒不变的爱吗?是内心的宁静吗?是死亡的解脱吗?是什么让我们的心始终暗流潜动,无法休憩?是窗外的大海吗?是永不放晴的天空吗?是无法交流和沟通的 困境吗?或许对于有些观众和读者而言,他们的外在世界与大海和雨距离遥远。但我们也依然能在福瑟的戏剧世界中看到自己内心的深海和暴雨。福瑟在舞台上创造 出的人生,折射出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3.秋
  在很多个剧本里,福瑟都把他舞台世界的时间设定为秋天。有时候,那会是个美好的初秋——  夏日刚逝,淡淡的秋意宜人,这美丽的季节才刚开始,就像他和她的人生——  刚一起搬来这梦寐以求远离尘嚣的地方,刚买下自己心爱的老房子,情投意合,百废待兴。这时候爱情伊始,生活伊始,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年老女人
  ……
  我还记得
  那是个美好的秋日
  清爽
  而且既不冷也不热
  我们出去看看会不会下雨
  真的下雨了
  不过只有一点儿
  然后我们在那儿站了一会儿
  在外面的细雨中
  然后我们绕着房子散步
  看着它
  他说房子该油漆了
  排水沟也该清理了
  就是他通常会说的那些事儿
  ……”(节选自《一个夏日》第二幕)
  可是更多的时候,时间过去了,清脆透明的初秋变成了寒冷黑暗的深秋。再往下的季节和人生,都将是更寒冷更黑暗的冬天。挪威西海岸的深秋和冬天, 天黑得很早,大约下午三四点左右就全黑了。而天亮,要到早晨十点左右才开始。日照时间短,再加上雨雪不断,生命的寒冬只有咫尺之遥。日光消失之后,在无人 交流,无处遣怀的黑夜里,人们再也无法回避自己的内心,被迫审视自己的生活。面对所有的挫折和问题,人们有心无力,不知如何去解决或是无力逃离。坐在自己 的房子里,坐在自己的困境里,生活仿佛静止了,剩下的似乎只有被动的等待。在福瑟黯淡的秋日世界里,有直接命名为《秋之梦》的剧本,讲述的却是人生所有可 能有的美好梦想的破碎;还有在秋天永远离去,给妻子的人生留下永远无法填补的黑洞的丈夫(《一个夏日》);更有害怕着秋天,害怕着不可知的未来的人们 (《有人将至》等)……
  外与内之间
  4. 悬崖上的老房子
  在由大海,雨,和深秋所组成的外部环境里,人们藉以栖居的常常是一幢坐落在峡湾边的悬崖上的老房子:
  “一所老旧,几乎有点儿摇摇欲坠的房子前的花园。房子的油漆剥落,有些窗玻璃已经碎了。它面朝大海,寂寥凄凉地坐落在陡峭悬崖一块突出的岩石上。尽管如此,这所房子却依然有着自己独特的饱经风霜的美……”(节选自《有人将至》第一幕舞台提示)
  房子在福瑟的剧中是人们藉以对抗外界风雨的所在。有时候,这可能是他们千挑万选的房子,是他们耗尽所有的积蓄买下的房子,代表着他们最初的梦 想,爱,希望,和理想的生活。在《一个夏日》中,女主人公回忆着多年前他们初到这幢峡湾边的房子的时光,那时他们的语气多么快活,对未来多么充满憧憬。就 像《有人将至》中的“他”和“她”一样,就像这世界任何一个城市街道人群洪流中的很多个“他”和“她”一样,这样的一幢房子或许是两个人想要共同追寻未来 生活(而离开城市所避走)的世外桃源:
  “她
  现在我们就站在自己的房子旁边
  我们自己的房子
  在这里我们会一起相守
  你和我单独在一起
  在这房子里
  你和我会
  单独在一起
  远离其他所有的人
  在这房子里我们一起相守
  单独
  在一起”(节选自《有人将至》第一幕)
  又有时候,这是他们想要寻求温暖和出路的庇护所,至少他们希望如此。在《名字》中,主人公是年轻而未谙世事的一对:怀孕的年轻女孩和男友还未结 婚就面临将要出生的孩子和困窘的经济状况,男友也找不到工作。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回到女孩父母的家,一幢坐落在悬崖上的老房子。多年以前,这里曾是女孩头也 不回地离开的地方,而此刻,这是她最后的,也是唯一的避风港。她带着从未与父母谋面的男友,回到了这里。但等待他们的,却是彼此关系的越发脆弱,交流的纠 结与无措,对未来更深的茫然……与此同时,他们的到来也未住在这幢房子里的人们带来了对沉闷麻木的庸常生活的震撼……
  可是,福瑟剧中这些伫立在悬崖上的老房子们,不得不面对咆哮的海浪,凛冽的深秋寒风,无尽的雨和黑夜,日渐朽坏和破落。就像房子所处的脆弱状态 一样,住在这房子里的人们,也同样的脆弱,无力保护自己,易碎的梦想和寻求温暖的希望注定要遭受打击。这场与人生的对抗,他们注定要失败:
  “年轻女人
  ……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
  一幢美丽的老房子
  就在峡湾边
  这就是你曾经那么热切地想要的生活方式
  你说过的
  好吧现在我们来到这儿了
  而你却无论如何
  也不开心了
  你甚至比以前
  更忧伤了
  ……” (节选自《一个夏日》第二幕)
  在《有人将至》中,“他”和“她”所自以为的这幢未经入侵的,只属于他们的房子,其实早就“有人已至”。他们所谓“远离所有的人”的未来,瞬间就被到来的他者打破了。房子的四面墙,最终无力帮助剧中人抵挡挫败和幻灭的到来。
  5. 窗
  在新挪威语中,窗这个词是“vindauge”,意为“风眼”(windeye)。福瑟2003 年的诗集《风之眼》即以“Eye of  Wind”(“Auge I  Vind”)为题,其实是对“窗”(vindauge/windeye)这个意象和单词玩的一个文字游戏。由此也可见“窗”这一意象在福瑟文学创作中的重 要性。
  在福瑟的多个剧本中,窗是屋外(大海,风雨,黑夜)和屋内(照片和沙发)世界的连接。在《有人将至》中,“他”和“她”都曾多次走到窗前向屋外 的花园张望着,恐惧着,但同时也暗暗地预期着第三者的到来,打破他们不断宣之于口的在这幢房子里“只有我们两个人单独在一起”的脆弱希望。在其他剧作中, 窗更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渴望,渴望逃离枷锁般的当前人生;或者是一个管道,藉以不断重返无法修补的过去。在《夜晚在歌唱》中,对丈夫满怀苦涩失望的妻子每 当丈夫在追问她是否与别人有染时总是转身望向窗外。窗好像是这个压抑的屋内世界的唯一出口。窗外的世界代表着未知的新生,代表着逃离死水一潭的生活的些微 可能。在《一个夏日》中,失去丈夫的妻子用余生的岁月来凝视窗外,思索丈夫到底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思索已经失真的现实,思索已经占据了整个现实的过 去……
  内
  6. 照片
  进入福瑟剧中的老房子,我们常常会看到悬挂在墙上,摆放在橱柜上的照片或是画像。在《沙发上的女孩》一剧中,女主人公一边自言自语地叙述和与回忆纠缠着,一边不时地为舞台上的一幅女孩画像添上几笔。画像在舞台上巨大的存在,就如同过往在她当下生活中的巨大存在。
  在《一个夏日》中,舞台上有着并置的时空:年老女人与年轻女人(为同一角色的年轻与年老时期)同时出现。她们时而来回踱步,时而伫立窗前,同样不断地叙述和纠缠着过往。在这个过程中,她们都反复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整理照片——肢体的动作对照着她们内心汹涌的思绪。
  在《有人将至》第四幕中,“他”和“她”从前几幕的屋外花园,到进入屋内,到厨房,终于进入了起居室。两人来到这里的初衷是为了远离其他所有的 人,建立只属于他们两人的,从未也永远不可以被别人侵占的空间和生活。可是这个起居室,却是一个完全被他者的过往占领的空间:墙上房子原来女主人的画像, 她和丈夫的结婚照——那时他们是年轻美丽的一对,“男”幼时行坚信礼的照片——  他是房子原来女主人的后人,也正是把这幢“远离尘嚣”的老房子卖给他们的人;很快,他将彻底打破他们为自己坚守的世界……“他人即地狱”。照片,象征着他 者在主人公生活中永恒的,无论怎样也无法逃脱的存在和入侵。
  无论是寓意自身还是他者的过往,出现在福瑟剧作中的照片(或是画像)这一意象都象征着过去/ 记忆对现在的胁迫和影响。无处不在的照片就是无处不在地弥漫在当下生活中的过往所带来的威胁感。
  7. 沙发
  这是一个剧中人(往往是男人)为逃避现实而给自己建造的堡垒,是他们在自己的内心与外界之间所竖起的禁锢之墙,尽管这是面不堪一击的墙。沙发 (偶尔是一把扶手椅),是他们在万般犹豫和无奈,不愿面对希望的破灭和现实生活的挫败,或是试图避免与人进行交流,不愿暴露自己真实内心时唯一能够回归和 蜷缩着躲藏起来的地方。在《夜晚在歌唱》一剧中,遭受挫折的作家被杂志和出版社屡次退稿,事业上没有出路,毫无承担家庭生活的经济能力,作为一个男人已经 基本无法面对自己失败的人生。再加上厌倦失望的妻子想要离他而去,即使曾经的爱情也挽救不了生活已是死路一条的事实。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终日躺在沙发上, 偶尔摇摇刚出生的婴儿的摇篮,把自己的脸和心都藏在翻开的书页下,藏在沙发的庇护里。在《沙发上的女孩》中,女主人公在台上的所有戏剧动作更是几乎自始至 终都围绕着沙发在进行。
  在《有人将至》一剧中,面对屋外不断的敲门声(象征着外部世界对剧中人物内心世界和理想的入侵),面对“她”越来越明确的想去开门的意图,“他”无力面对这样的溃败,只有面对墙壁躺在沙发上,固执地背对着“她”,背对着敲门声,背对着将要分崩离析的人生……
  除了室内的沙发或是扶手椅之外,福瑟的剧中偶尔也会出现室外的长凳:没有靠背,没有扶手,没有任何可以让人放松和依托的支撑,只能僵直地坐在上 面,比如《有人将至》,比如《秋之梦》……剧中的人们或一起或单独坐在这些长凳上,彼此交谈着,爱着,或者憎恨着。这些在室外的风雨中被岁月风霜侵蚀的长 凳,就像剧中人们在生命的风雨和海浪中浮沉,无所依凭的内心一样,只有存在,只有承受。
  三.     结束语
  虽然来自与我们身处的国度距离如此遥远的“世界尽头”,但福瑟戏剧世界里的人生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他是挪威的,也是世界的。正是因为他作品中这种直指人心的力量,他打动了无数观看或阅读过他剧本的人。
  福瑟作品中所关注的主题,是古往今来的戏剧舞台上的永恒命题:人类生存的困境——交流的隔阂;人与人之间,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对抗……他笔下的 人物,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天天所见的普通人,甚至可能就是我们自己。但他呈现主题和人物的诗化方式和独特戏剧手段,又使其剧作迥然不同于平凡的生活。福瑟 剧本所需要的舞台通常是质朴的,没有填充视觉的复杂布景和装置,因为他的眼光始终投向了戏剧所要呈现和刻画的终极目标——人。
  谨以约恩·福瑟的一段自述文字结束本文:
  “约恩·福瑟?谁是约恩·福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审视,约恩·福瑟其人都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他既是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公众人物和写作者。作 为普通人的他与芸芸众生一样,有着自己卑微的,或快乐或不快乐的人生;作为公众人物的他,为某些人所知,但也有人从未耳闻;而写作,则只属于写作本身—— 与其说这是一种身份,毋宁说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既不与作为普通人的他,也不与作为公众人物的他相重叠。可是那么,我到底是谁呢?约恩·福瑟,应该是怎么 样的一个人呢?”
邹鲁路
2010年1月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