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审判日》
 | 王霄夫  2016年06月13日12:12


作者:王霄夫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书号:978-7-5063-8682-1

定价:39.00元
  作者简介:
  王霄夫:六十年代生人,父籍山东,母系浙江。浸淫文坛多年,大小作品无数,然写作为人,都偏向低调;戏曲、电影、电视剧均有涉猎,但情有独钟,却还是小说。2004年,一部《江山美人——宣和元年的爱情》出版,同时改编影视。销声匿迹,沉寂十年后,一部更为厚重和深沉的历史传奇《审判日》悄然脱稿,奉献读者。
  其曰:我写历史,乃为观照当下。
  内容介绍:
  苏杭天堂,高士名媛风云际会,上演地上地下;紫禁城中,孝庄顺治生死予夺,布下搏杀迷局。一统新朝盛典,双重审判大戏;奇事奇案,时人时情。
  一部宏篇长卷,展示了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之后的历史画卷。
  目录:
  (001)一、大清太子少保洪承畴遭遇刺客
  (015)二、浙江左布政使张缙彦空设戏局
  (029)三、万历除榜进士赵则鸣突审旧案
  (043)四、清帝爱新觉罗·福临自主婚姻
  (057)五、四明山抗清志士黄宗羲托孤杭州
  (071)六、前明郡王妃赤五娘私囚格格
  (083)七、吴三桂女婿王永康设宴下套
  (095)八、辛卯河南乡试举人侯方域梦走姑苏
  (108)九、大明忠靖公义子史承志娶亲传宗
  (122)十、待嫁美少女火婴戏场被耍
  (135)十一、山塘河戏妖王紫稼仗义暗助
  (145)十二、铁面御使李森先巡按江南
  (160)十三、吴县狂生金圣叹舌战留园
  (172)十四、名士后代冯、沈二秀才状告淫书
  (179)十五、苏州府九品吏目借计《西厢》
  (189)十六、常熟钱谦益柳如是伉俪受惊虎丘
  (204)十七、秣陵坊名媛李乡君击鼓鸣冤
  (216)十八、如皋知县穆同诓迎贵客
  (228)十九、玄观庙结义六机户火烧衙旗
  (243)二十、黄马褂信使文进通快马传旨
  (256)二十一、代知府判官缪家正主审三堂
  (270)二十二、爱徒儿婺、杭二姬身陷拙政园
  (284)二十三、科尔沁草原土谢图亲王逼讨孙媳
  (300)二十四、闽地有情老汉心动男女
  (312)二十五、集李镇李姓同宗祠堂摆案
  (326)二十六、多情客蒙面人墙上墙下
  (340)二十七、阳春三月美江南曲终人散
  精彩内容节选(2000字左右):
  一、大清太子少保洪承畴遭遇刺客
  明万历四十三年福建乙卯科第十九名举人洪承畴,于次年丙辰科殿试获二甲第十四名,捷报传来,举族欢庆。明末之时,洪承畴历经半生奋斗,誓为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的中流砥柱。然而崇祯十四年,清军围攻锦州,洪承畴率十三万兵马驰援,结果大败,率残部困守松山城,数次突围未成,城中粮绝,城破被俘。清兵将其押解至盛京,囚于寒室。洪承畴一心学文天祥,不肯投降。直到皇太极亲自临视,解下自己身上的貂裘给他披上。洪承畴感到一阵温暖,叩头降清。
  其实在他心底深处,范文程的六个字让他感到了解脱的力量。
  范文程向他劝降,洪承畴严厉斥责他数典忘祖,世祖范岳为洪武皇帝效忠,曾祖范鏓,正德进士、嘉靖兵部尚书,祖父范沉为沈阳卫指挥同知,祖祖辈辈食朝廷俸禄,你却投靠努尔哈赤,帮外族夺大明天下,必定背负千古骂名。
  范文程并不反驳,只说了六个字:大明骨,大清肉。
  洪承畴听到这六个字,极度震撼,愕然半天,久久没有吭声。
  是呀,骨肉一体,只能合之,岂能分之?
  松山陷落之时,北京讹传洪承畴殉国,崇祯帝大为震惊,设立祭堂,亲自致祭。洪承畴降清的消息传到北京,祭奠停止,举朝骇然。此后洪承畴余生,心中波浪再难平息,回想其时大明举国上下,都希望他成为又一个文天祥,不屈而死,而他却偏偏没有死,就因为没有死,他就得为大明覆亡承担罪责。
  每一次躲过刺客之后,他只希望项上人头不会落到别人手里,这生前身后的骂名,他又能奈何。
  前明太子太保、大清太子少保洪承畴入清后,三次回过福建泉州的南安老家,三次都遇到过刺杀或者说疑似刺杀。
  为了躲过刺杀,洪承畴于顺治四年和顺治七年两次来回北京与福建,似乎都有意避开江浙,经江西、安徽南下北归。第三次回家是在顺治十年,他奉命经略湖广及两广、云贵五省,总督军务兼管粮饷,凡满洲亲王、公侯、将领、抚镇以及文官五品以下官员均受节制,兵马听其调度,一应抚剿事宜,事后报闻,看起来职权甚大,其实是让他为前方打仗的吴三桂等人做后勤保障。因为中间他得到消息,说清廷正与闽南沿海的郑成功军队谈判,以泉州划给郑成功管辖为条件,诱其降清。如果属实,洪承畴的老家将由郑成功管辖,以郑成功对降清的父亲郑芝龙的态度,必定对自己家族不利。情急之下,洪承畴顾不得向顺治请示,偷了个闲,私自沿长江而下,回了老家。到南京下船,遇上从山东转任浙江左布政使的张缙彦,证实了与郑成功谈判的消息。
  洪承畴自福建匆匆回程,转道衢州,再从兰溪上船到达杭州。就在兰溪停留的时候,遇到了让他刻骨铭心、此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在兰江边戏馆看了一出戏,其内容让他深受伤害;二是看戏时遇到一次真正的刺杀,而这个刺客是自己喜欢的一个熟人。
  洪承畴离开福建踏上赶往武昌的回程时,已是顺治十一年正月。
  出仙霞关的那一刻,洪承畴感觉到这是他最后一次回老家了,回看生他养他的家乡,思想起前两次回老家的情景,内心激荡起对亲情的眷顾和诀别,但更充满难堪和痛苦。
  七年之前,即顺治四年,洪承畴父亡丁忧,入清后第一次回到老家。
  洪承畴出身南闽望族,父亲洪启熙,以孝道名闻乡里,娶妻傅氏,也是名门闺秀,所生三子,长子洪承畴,次子洪承畹早逝,三子洪承畯。洪承畴童年入溪益馆读书。因家境转贫,十一岁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干,每日清晨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当时本家长房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发现洪承畴极有天分且抱负不凡,免费收他为徒,重返校门。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万历四十三年,二十三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次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可谓光宗耀祖。洪承畴入清后,一向以兄长为荣的承畯羞于见人,终日把自己关在房斋里,写字画画,放言与长兄洪承畴势不两立。洪承畴到达时正当中午,承畯在路口拦下他,到天黑才让他进入村埔。
  守制期满,诏令洪承畴马上回京辅佐朝政,他希望能带母亲一起北归。傅氏口头上一百个不愿意,承畯更是竭力阻止,同时还在父亲灵位前,动员了族亲中的长辈,对长兄进行了一次凌厉的围攻和批判。
  让妇孺等无关人员离开之后,三弟承畯关好门窗,直奔主题,首先重复了几次写给洪承畴书信中所提的谴责之词,严厉诘问他此生为何辜负大明。
  洪承畴态度平和,甚至有几分谦卑,充满感情地回顾了自己的从政经历,点头承认大明对自己不薄。天启二年任浙江提学佥事,两年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天启七年升陕西督道参议,历经擢升,至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十二年春改任蓟辽总督,主持边事,贵为大明太傅、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大明何曾怠慢过他。
  承畯激动之下,甚至拍起了桌子,大声说你既然觉得自己有愧于大明,有愧于家乡父老,有愧于恩师,难道不应该跪请认罪?
  洪承畴不计较承畯的无礼,也不与其他人有更多的争论,只淡淡一句,都过去的事了,对与错,后人评说,自己愧对的是先父,不能为他送终,说着便跪了下来,向父亲灵位拜了三拜。
  最后,包括母亲傅氏在内的所有人都支持承畯的提议,一致认为清朝的官没有什么好做的,劝他不要再为清廷效命,想办法辞官回乡。
  对此,洪承畴无法答应,只能耐心地进行解释。清廷入京后,对他十分器重,以他仕明时的原职衔任命他为太子小保、兵部尚书,授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大学士,情同再造。更重要的是,皇帝和摄政王多尔衮对自己慰劳备至,宠信有加,甚至一连数日召见垂询各省应兴应革之事,包括袭用明朝的许多典章制度等建议,无不采纳。自己入清,正可以做一些事,保护一批人,例如劝谏不崇信孔孟的宣导儒家学术,让满人官员习汉文,晓汉语,让前明士子参加科举,促进满汉合流。
  承畯生气的是兄长居然还为自己评功摆好,操起桌上的砚台往洪承畴脸上投掷过去。
  洪承畴头一歪,避过,仍不计较。
  傅氏却感到长子的话有几分道理,阻止承畯继续为难兄长,随后斥退所有人,对长子进行单独问话。她对洪承畴投清的经过再三盘问,希望弄清楚心中的怀疑。首先突然问洪承畴,劝降你的人是不是你的契儿?
  洪承畴脸色大变,赶紧伏地,连声否认。
  傅氏又问,不是契儿那是契弟吗?
  洪承畴已是一脸汗水,恳请母亲相信儿子,发誓说无论与那个范文程还是那个叫皇太极的人,绝对没有什么契兄契弟或者契父契儿的关系。
  傅氏相信了儿子的话,解除了心中最严重的怀疑,如释重负,但又要他说明,是否如外界所骂的那样,是皇太极妃子小博尔济吉特氏诱惑了他。
  关于这一段使家族蒙羞的情节,承畯在傅氏面前作过详细的描述:
  当夜皇太极派宠妃小博尔济吉特氏携人参汤到兄长囚所,见他闭目面壁,毫不理睬,于是言语娇嗔,劝他即使绝食,也要喝口水而后就义,居然先将参汤喝进自己口中,然后再喂入兄长嘴里。望着迷人的红唇,兄长竟迎上去喝了一口。小博尔济吉特氏又如此再劝,兄长竟连饮了几口,只觉得下腹燥热难当,忍不住便与小博尔济吉特氏拥抱起来,竟然行了男女之事。后来兄长得知那夜把壶劝饮的丽人是当今皇上最宠爱的庄妃博尔济吉特氏时,不胜惶恐,可是皇太极和庄妃待他态度如常,好像根本没有发生此事。内心惭愧的兄长越发感激,决心死心塌地为大清效劳。
  只有傅氏知道,丈夫洪启熙是因为听到这个传言后才身心俱碎,一命归西。她本人听到承畯说起这一段,也是捶胸顿足,呼天抢地,数次寻死不成,但冷静之后,将信将疑,总觉得大儿子在这件事情上是清白的,渴望有那么一次机会,大儿子能给她一个明白的解释,一个彻底的否定。
  在母亲面前,洪承畴表现得底气十足,问心无愧,只承认已经公开的说法,即皇太极亲临囚室问寒问暖,见他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他身上,使他感动。
  他把事情的经过作了详细解释:
  崇祯十四年清军围锦州,他率十三万兵马驰援,结果大败,率残部入松山,清兵包围松山城,明君数次突围未成,城中粮绝,坚守了两个月,城破被俘,清兵将他押解到盛京,囚于寒室。皇太极爱惜他的才能,但误以为他好色,确实也派过多个北国美女来陪伴他这个南人,但他不为所动。皇太极无计可施,特命最受宠信的汉臣、吏部尚书范文程前来劝降,他当时一心学文天祥,不肯屈服,且大骂范文程。
  一直站在门外听话的承畯一阵冷笑,尽情地讥讽兄长,说范文程发现你数次拂拭衣尘,回去告诉皇太极,说你一定不想死,你如此爱惜自己的衣服,更何况自己的性命。
  洪承畴对弟弟的责疑和不理解表示难过,但并没有过多反驳,而是坚持按照自己所认定的事实进行解释。说到委屈处,他动情地流下了眼泪,叹了一口气,说皇太极亲临囚室,解下身上的貂裘要给自己披上,关切地问:天寒地冻,先生难道不冷吗?他久久沉默之后,叹息皇太极真是命世之主,于是叩头降清。
  作为母亲的傅氏听到儿子受冻的情节,不禁落了泪,反过来劝承畯不要再责难大哥了。承畯却不仅没有轻易原谅兄长,反而痛声大骂,说梁上落下来一块儿燕泥,掉在衣服上,你还要一遍一遍去弹掉,当然说明你贪生怕死。松山陷落,北京讹传你殉国,崇祯帝大为震惊,设祭堂三十六,亲自致祭文的当刻,你降清的消息传到北京,祭奠停止,举朝骇然,大明君臣何堪,洪家又是何堪啊。
  洪承畴以沉默表示自责,最后还是争取到了母亲对他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傅氏来说,其实她心里最难以释怀的仍然是降清过程中,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长子是否与小博尔济吉特氏有过瓜葛。对此洪承畴双腿一跪,在父亲的灵前发誓,坚决否认小博尔济吉特氏诱惑他的谣言,连对期间见过小博尔济吉特氏也作了否认。不仅因为此事侮辱了他和小博尔济吉特氏,更可怕的是会对自己、对全家,甚至整个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因为小博尔济吉特氏正是当今皇帝的生母、皇太后。
  傅氏宁肯相信儿子的发誓,以使心中最大的症结得到解除,到了天快亮时,终于松了口气,答应随同儿子去北京。但临走前傅氏又要他做一件事,去看望正在同安客居的黄道周妻子蔡玉卿,登门道歉,以便对族亲,对四邻,对闽人有所交代。
  傅氏的提议让洪承畴深感为难。
书评:
焉能独善其身——读《审判日》
  作者:思际
  “世间人,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
  “古来红颜薄命四个字,已经说尽了。只是这四个字也要解得明白。不是因她有了红颜然后才有薄命,只是她应该薄命,所以才罚做红颜。”
  “如同戏子,这台上做戏和现实中做戏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戏子做戏,他洪承畴何尝不在做戏,无非是做得好差罢了。”
  ……
  第一遍读《审判日》,可以摘录出不少像这样令人会心、拍案的“妙语”。有些随着句子的主人还在星月兼程,有些则已随着描述对象飞散在风里。与十年前那部被改成影视作品的《江山美人——宣和元年的爱情》一样,作家王霄夫依然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在我心目中,好书分两种,一种可以陪伴、令人悦读,另一种提供见识,令人忘怀甚至恍惚出神。《审判日》属于后者。它所反思的,是大转型时期中国人的舆论场中的生态。
  一个戏班,两方争夺,连环设局引发民变,只为进宫献戏讨圣心;一奇女子,身份难辨,追求者步步紧逼,真假李香君情断苏杭;一部淫书,流毒深远,引得文人不修,世风日下,是否明亡罪魁祸首?从鸣锣开戏到曲终人散,台上戏、台下人依次亮相,跨越时间、空间甚至在真实和梦境之间,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必须尽快熟悉这种“滚雪球”式的叙述方式,才能继续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中小心前行,与作者“交心”。
  阅读始终,都伴随着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也必须从头到尾一刻不停地思考。王霄夫以十年的从容、沉静,扎实地写下这四十万字的作品,用历史来观照中国人千百年的文化基因。至于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漂亮句子,很有可能是作为“说书人”的作者,故意用它们来掩饰深情,以免听故事的人冷淡无情,或是不愿、不忍、不肯细想。
  你当然也可以把它当作一部传奇小说来读,倘若还有余力,会发现真正精彩的部分在于其背后的丰富隐喻。当把这些隐喻投射到现实世界中,一扇大门訇然洞开。进一步说,看到我们自己。
  如此丰富,如此精巧,如此神秘,都建筑在王霄夫为我们细密铺陈的双重审判大戏之上——苏杭天堂,高士名媛风云际会;紫禁城中,孝庄是顺治生死予夺。奇事奇案,时人时情,展开一幅朝代更替之后的历史画卷。书名中的“审判”二字,是明显的冷色调,寒冷,冷峻,冷酷。想看时下流行“宫斗戏”的读者,或许会失望。《审判日》试图讨论的,是一个关于怎么活的问题——
  “大明骨,大清肉”,与其说是别人劝降的说辞,倒不如说是前明太子太保、大清太子少保洪承畴,用来说服自己“活下去”的理由。易代之际,最难做也最容易做的便是一死,洪少保既“不肯死”,却也“活”得极为不易,虽一次次从刺杀和疑似刺杀中侥幸逃生,仍躲不过生前身后的争议和骂名。
  如果说洪承畴的往昔是一杯苦酒,那么书中的另一位男主人公、江南才子李渔便是一杯陈酿。动人心弦的文气与诗意是他的通行证,围绕在身旁的男男女女相聚又分离,不断排列组合,奏出不同节奏的乐章,时而沉重、时而轻狂、时而热烈、时而舒缓。可他也有自己的无奈——纵然能用谑闹之笔将封建礼教和诸如洪承畴之流推上道德审判台,仍受制于掌权者,没有绝对的自由可言。
  不难看出,除小说外,王霄夫在戏曲、影视领域造诣颇深。书中上至孝庄太后,下到乡野草民,都是懂戏、爱戏之人,对词牌、曲牌熟稔于心——此谓“可听”;而在作者的“镜头”中,依次出场的人物不仅仅是“演员”,更是“模特”,他们的一声叹息、一刻静寂、一句话、一个字、一只手,他们的全身和面孔或静、或动、或侧面、或正面,交织成一幅辽阔景致亦或一个狭小空间——此谓“可视”。作者寄予画面中的一切事物同等的凝视,他在“模特”们身上所给予的美丽和哀愁,同他在山川湖泊上所寄予的一样多。
  这些细节和局部里的一得、一见、一赞、一叹,就像一个个漂流瓶,漂流在《审判日》的海面上。海里有船,船上有人,海那边,也有人。总有人会捞起瓶子看看,那一瞬间所感知的亲切或惊喜,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遥远的相似性。
  有评论说王霄夫的《审判日》“完全把自己当作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去写,把自己架在每一个人的纠结上,怀着对人物的同情和理解写作”,我倒觉得,不妨加一句:客观之余亦有偏心——
  “洪承畴看到名单中李乡君的名字,眼睛一亮。不想娄平随后说,只有李乡君还没有找到。不知她是生是死,是真是假,如果人在杭州,也是行踪不定,居无定所。”
  你看,书中几乎令所有男人女人钦慕的李乡君,自带光环出场了。这天,她一袭素衣,戴着一小片面纱隐约遮住小半张脸,几句重情重义、掷地有声的话,就令大才子李渔心生敬佩。
  所有的美都会令人惴惴不安,而这不安又往往来自于有意无意的神秘感。有道是,恍兮惚兮,有美一人,轻舞浅唱兮。对于这样的绝代佳人,惜墨,或许是最好的表达偏爱的方式了。
  作为读者,每次看到李乡君的片段,也会不由自主地放慢速度——就像看到影视剧的经典镜头时按下暂停键——谁不想让美好的东西存在得久一些呢。
  对李渔的表白,李乡君应该也是动了真情的。可是她说,“曾经沧海,这情爱二字怕是看破,不敢再奢想文君之举了”。于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留,李乡君就那样走了,干干净净。就像一树深巷里的梨花,独自绚烂,又静静凋落。
  以及含苞待放的少女火婴。她的哭与她的笑,是她的两把盐,洒在那片心心念念的江南水乡里中,洒在那册令她心心念念却追而未得的《金瓶梅》,和同样追而未得的李渔身上。
  然而江南并未以同样的深情回待火婴:从被前明郡王赤五娘私囚到被李渔爱徒婺、杭二姬戏耍,再到被戏霸天一路诓骗搭台唱戏,这位待嫁美少女频频遇险,却难得保持着一股鱼入大海的天真兴奋劲儿。单相思对象李渔也少有回应:天下事,戏班事以及红颜知己李乡君,爱徒婺、杭二姬的事,已经够他奔波劳心的了,即使后来设计从戏霸天出营救火婴可以说是一半为公一半为私,但还是拒绝了后者加入戏班、唱游人间的要求。
  但没关系,火婴还是不怨不气,不离不弃。说到底,她有多向往自由,就有多孤独。她的孤独不仅仅是青春期的孤独,也并非只有她一个人感到孤独。文末,火婴成了科尔沁草原上新封的土谢图亲王三福晋,骑着骏马,遥望依然是南方。
  只是,那一刻,她的眼神中还有光芒闪耀吗?《审判日》到此戛然而止。右下角落款:一稿于2004年,二稿于2006年,三稿于2014年。不禁好奇,随着观察世界的角度、对人生理解的维度和深度的变化,作者对于“审判”的定义和标准,是否会多一些宽容?可以肯定的是,这宽容背后不是软弱或妥协,而是相信——相信人世间确有那么多无奈中的坚持,坚持下的情谊,情谊里的无声胜有声。
  我想,最终做出决定的,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