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沙马诗选》
 | 沙马  2011年05月30日13:18


作者:沙马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书号:978-7-104-03367-7

定价:26.00元
  诗集《沙马诗选》共分为“灵魂,火焰的飘舞、图腾,幻觉的疼痛、苍茫,梦里的灯盏、惶惑,幻影的碎片”四辑,精选了沙马近年创作发表的诗歌力作145首,并选了两首长诗代表作《彝人·十月太阳历》的《苍茫瞬间-南高原的祈祷词》,附录了“沙马诗观”、“网络评论”、“随想碎片”和“问答录:精神的向度决定诗歌的力度”。他的诗歌力求向世人展示南高原人文地理与彝族文化、彝人的精神幻象与灵魂图景,以及人类隐秘的生命与情感趋向,异彩纷呈,丰富而深邃。《沙马诗选》装帧精美,大气凝重,
  彝族青年诗人的诗歌近作精选集《沙马诗选》,揭示了诗人对于生命深切的悲悯情怀和忏悔意识,以及对于民族文化深入审视的批判精神。”
  彝族诗人沙马长期坚持南高原地域文化的研究与文学创作,曾在海内外重要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著有诗集《梦中的橄榄树》、《灵魂的波动》、《幻影之伤》、《沙马诗选》和散文随笔集《虚幻的面影》等,先后于2002年获中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奖,2003年获第四届四川省文学奖特别荣誉奖,2006获第三届四川省民族文学创作奖,2009获第四届四川省民族文学创作奖和攀枝花市文学艺术创作特别贡献奖等奖项。其诗歌连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等重要选本,并被翻译成英、法、德等语种在国外发表和交流。部分诗作被谱曲传唱。外国学者著有研究其诗歌的外文专著。其诗歌作品的影响力正日益广泛。他被海外报刊评述为“具有异质文化的视野和探索者精神的民间思想家”、“地域写作代表性诗人,南高原抒情王子”
  有研究者认为,“沙马是一个思想者,以不妥协的姿态而形成了个人风格的好诗人。他的诗歌用独特的意象深准的细节书写一个大的主题,表达诗人内心的悲悯和宽广。诗句通感准确而独特,喻意绵厚而深远,仿佛旷野的风一样直扑胸膛。如《原谅》是诗人对世界和自己真诚质朴的反思,诗句间存在着精妙的内在联系,毫无做作和矫饰,很容易地便会动人心魂,启迪读者对存在的思索。《南高原偏方》是一首有奇思的诗作。它通过对南高原人民那些奇特偏方的列举展现着一方水土的蕴含,诗化了平凡而伟大的苦难和智慧,并最终升华到对生存与死亡的终级追问。《马车正驶向远方》借用流动的物象比拟即将远走的游子心中留恋的意境,因真切而感人。《路上的马灯渐次熄灭》用炽热的抒情展露一种迷人的悲壮,折射着一个诗人对所有生命的深沉之爱。沙马的诗意有着浓烈的民族色彩,但并无狭隘的局囿,诗句跃动美的旋律,充分展现了他的才情和思索的广度,充盈着对生命的深厚情感。”
  展读彝人沙马的诗歌,其间散发着神性的抒情意味,厚重开阔且异彩斑斓,如同沙马的故乡南高原山寨飘荡的隐秘的火焰:“恍若巫术点燃狂热的夜空/羊皮鼓召回的魂灵,纠缠在一起/玄妙的暴力,极致的美/手掌上,突奔的光焰叫人躲闪不及//一些事物在秘密地消退。火之舞/掏空欲望与意志,它们呈示庞大、残忍/和虚无的锋刃/零乱的脸庞与尖叫,如此地清晰//在风的瞳孔闪烁的雨滴/可以看见火舞中的人,眼神飘忽不定/一半是凶狠,一半是仁慈/《火舞》
  《沙马诗选》一经推出即引起评论界及各方面的关注。有评论家认为,“由于不懈努力以及喷薄才情,沙马因独具抒情个性、直面边缘的疼痛感、永不妥协的姿态,卓尔不群的语言技巧,其诗歌作品正愈来愈显现出诱人魅力和憾动灵魂的力量。相信沙马的诗歌终将成为彝族文化精神的另一种象征。”有学者认为,《沙马诗选》的出版是转型期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也彰显了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崛起在新的地平线上。
  ——著名文学评论家、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吴开晋:“沙马登上中国诗坛,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描绘南高原少数民族生活和感悟生命的诗,引起广泛的关注。古老的土屋、山脊、树林和飞翔的鹰隼、奔驰的牛羊,还有当地独特的民族风情组成了一幅幅富有乡土气息的图景。他不是简单地再现或以强烈的感情表现它们,而是把感情发酵,融聚成独特的意象、诗意地呈现出来。这一切呈现出的有意味的意象,既是从回忆的深处撷取来,又是诗人心灵的向往,是一种对古老而纯朴的家园风情的追寻,因此,人们读来,会觉出其醇美的诗味。沙马诗作最明显的长处,是敏锐的对诗的感觉的捕捉能力。”
  ——知名学者、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姚新勇:“沙马浓密而忧怅的南高原抒情,别具一格。彝族诗人沙马的诗歌不仅具有很浓很浓的温暖感,同时还表现出另外一种能力,能够将充满力感的句子、甚至不无惨烈的意象,转瞬间化为柔和的语句或意象,从而实现了温暖的诗歌品质与现代诗艺的有机融合。沙马始终保持着诗歌不断更新的活力,就是因为诗人始终自觉地坚持着着现代主义的个体性诗歌探索之维,从而在彝族性与现代性的双向追求中,保持着诗歌发展的张力。”
  ——文学评论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邹建军:“彝族诗人沙马诗歌语言的连环形的结构,往往让诗人的抒情形成一种连绵不绝的形态,让诗人的情感、思想、意象、语言形成一种整体性的结构,给人一种绵密而周延的阅读感觉。诗人在此如此分行而造成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诗人自己的审美追求与艺术构建设想。沙马的诗中存在诸多非常巧妙的比喻,并且往往是一种远距离比喻,给人留下一种十分难忘的印象。这样的比喻在诗中到处都是,体现了诗人在艺术表达上的独到之处。与一般的比喻比较起来,这些比喻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不像从前一些诗人所运用的比喻那样贴切,但内涵却更深厚、空间更阔大、审美效果更强烈。我们将其称之为‘远距离比喻’”。
  ——著名诗人、外国文学翻译家树才:“是火,是彝族诗人沙马用火把在他的诗歌中晃了一晃!那些晃动着火焰般内心激情的好作品。彝人,土地,生命,诗人自身的领悟力,歌声,火,神启般的星空,这些才是诗自古以来的致命要素。先锋?这个词几乎可以不去理它,它已从现代性开启之初的创造精神,逐浙失去其生命血色,弱化成了一个概念,一个词。一个离开了词本义的词,我们就可以不去理它。先锋作为一种探索精神,它就在沙马的‘血液深处’”。
  ——《中国作家》编辑部主任方文:“一直喜欢读沙马的诗,像苍凉的民谣,又不缺少当代的视角。”。
  ——美国汉学家D.Datiand:“沙马的诗歌具有高度的矛盾性,一方面作为一个当今的现代少数民族诗人,他已成功地融入了中国的汉文化中心,另一方面却希望在思想精神上回归他的民族根系来保存彝族的文化,这个过程使他的诗歌自始至终包含深邃乡愁。沙马的乡愁写意诗歌,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反映了中国本土民族文学的存在并继续发展的现实,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多元文化相互撞击融合的极具复杂性的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