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间条件》
 | 吴念真  2014年07月07日11:17


作者:吴念真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5

书号:

定价:25元
  原著舞台剧改编漫画
  系列四本新书简介:
  人间条件漫画系列是根据吴念真先生创作的舞台剧原著剧本改编,共四册
  作者简介:
  吴念真,原名吴文钦。1952年出生于台北县。1973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曾连续三年获得联合报小说奖。1981年起,陆续写了《恋恋风尘》《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悲情城市》等75部电影剧本,曾获五次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两次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
  吴念真的舞台剧创作历程:
  2001年,创作舞台剧处女作《人间条件》与台湾绿光剧团合作,翌年编导了《青春小鸟》;
  2006年,推出《人间条件2——她与她生命中的男人们》;
  2007年,创作《人间条件3——台北上午零时》;
  2009年,创作《人间条件4——一样的月光》;
  2010年,为绿光剧团台湾文学剧场创作并导演《清明时节》,改编自郑清文作品;
  2012年,创作《人间条件5——男人本是漂泊心情》;
  2013年,为绿光剧团台湾文学剧场创作并导演《单身温度》,改编自王鼎钧作品;
  2014年,
  为绿光剧团世界剧场创作并导演《八月,在我家》,改编自普利策戏剧奖作品《August:Osage County 》,并将推出人间条件系列第六部。
  吴念真为 系列漫画的改编 撰写序言:
  意外频传的人生
  吴念真
  人生过程意外频传。小时候梦想当医生,谁知道初中一毕业却就得到城市打工谋生。二十四岁才有机会上大学念会计,哪晓得没两年却被找进电影公司当编剧。剧本写了八九十个之后在朋友怂恿之下当了导演,不料之后偏偏碰到电影不景气,为了养家活口后来的路子走得更杂,当电视节目主持人、拍广告、开制作公司当老板……
  从十六岁开始到现在,身份、职业一直在变,但没有一样是在规划之下或意料之中,进剧团、弄舞台剧也一样,至今甚至都还觉得当初会涉足这个圈子根本就是“为奸所害、误上贼船”。
  “舞台剧”在台湾算是新名词,早年长辈们称这种演出形式为“新剧”,或许是为了区别同样以舞台为演出场地的传统戏曲吧?
  当年“新剧”的观众群相当广泛,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所好,只是在艺文活动的历史记录中留下的却只有“文化人”所创作的少数戏码和所谓“时代意义”的强调而已,至于更多的那些曾经满足过和我祖父一样的那群目不识丁、终日劳苦的大众的演出却从来不曾被提及过。
  至今我都还记得某个夏日午后,祖父带我去九份的升平戏院看演出的情景;整个戏院满满的人,祖父背着我站在电扇吹得到的角落里,就这样看完了整出戏。我还记得回家的时候遇到倾盆的西北雨,我和祖父在路边的小土地庙躲雨,雨停之后东边的山头出现了两层的彩虹,都要到几年之后才知道那叫“霓”。
  2001年开春的某一天,剧场的朋友到家里聚会,希望我能针对他们的新剧本提供一点意见,记得才一开始,我跟他们说的就是这个记忆。
  后来“新剧”没落了,主要原因是电影兴起;尤其是那些快速制作的通俗闽南语片几乎把新剧的观众全部抢光,最后终于走入历史,甚至包括“新剧”这两个字也从人们的记忆里消失。
  “新剧”这个名词后来被“舞台剧”所取代,但是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舞台剧却被人们定义为“宣传剧”,因为只有军方的文化工作队才会针对特定观众,比如军人、学生演出。文化人偶而创作的戏码老实说也只是勉强维系香火或让同好彼此取暖之用,无论内容或主题都和一般群众愈走愈远。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兰陵剧坊和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陆续推出几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戏码之后,台湾的舞台剧才重新整装出发,观众也逐渐愿意走入剧场。
  “只是……”那天晚上我曾经这样问过剧场的朋友:“每次看戏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那些观众似乎都似曾相识?好像不是学生就是知识分子?你们有没有可能走出另外一条路,让那些像当年我祖父一般的人也愿意买票进场,并在剧场里得到满足?”
  他们说当然想,因为唯有把观众群放大,剧场才有永续经营的可能。只是这样的剧本、这样的戏很难,他们甚至还用我讲过的一句话来刺激我,说:通俗是一种功力。
  在之后的聊天中,我把脑袋里一个故事的构想讲给他们听,说:如果一个八十几岁的祖母的灵魂附身在一个十七岁的孙女的身上回到人间的话,在这个家庭里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是冲突还是理解?是喜悦抑或失落?
  他们知道我喜欢随口讲故事,但讲完就忘,所以第二天他们找来一个打字飞快的姑娘,要我把那个故事和部分细节重讲一遍。
  两天后,他们给了我好几页整理得条理分明的分场大纲,说:骨架已经在了,你愿不愿意花点时间把它的血肉给补上?
  过了两三个星期,我把剧本写好传给他们,没想到他们却得寸进尺地说:“剧本既然是你写的,就你来当导演吧?”
  那出戏叫“人间条件”,2001年夏天在台北首演,当时从没料到它后来竟然成了整个系列的滥觞。
  从2001年到现在,“人间条件”系列总共推出五出戏,演出大约一百四十场,今年秋天将推出第六出。
  一如当初的寄望,“人间条件”的观众和其他剧团相较之下显得复杂、多样,男女老少、士农工商聚聚一堂。媒体曾经以略带揶揄的口气说它是“国民戏剧”,但对我来说这四个字反而是一种赞美,因为在剧本撰写的过程中,我常回头看着书架上祖父的照片,在心里头跟他说:阿公,这个戏,如果你来看也一定看得懂!
  两年前出版社建议把这一系列的戏以漫画的方式呈现,他们说服我的理由是:你不是期待把观众群放大吗?漫画是年轻人的语言,广大的读者就是广大的观众,而且你的戏剧里有太多闽南语,对年轻观众来说可能是一个阻碍,但同时不也是可以让他们重新接近、理解“母语”的机会吗?
  一如意外频传的人生,从没料到这部漫画竟然会有机会在大陆出版;而此刻的心情却如上头当初他们说服我的理由:虽然漫画的内容或形式都和舞台演出略有不同,但多了一个读者,就等于这个系列的戏又多了一个观众;更重要的是,两岸似近却远,透过戏里的时代氛围、生活细节与及其中种种喜怒哀乐或许可以让我们彼此都能更加接近,更加理解。
  并请容我代表几个年轻的漫画家感谢江苏文艺出版社和编辑们,感谢你们所赐与的机会,并向你们的勇气致敬。
  2014.2
  《人间条件》一: 满足心中缺憾的幸福快感
  活在人间需要条件——
  千万要坚强!千万要幸福!
  一个自以为正常的典型台湾家庭里,爸爸希望有价值、有尊严的活在社会中,选里长、做组头、卖槟榔,从事各种可能发财的工作;不曾做家事的妈妈,生活重心完成在电视情节里;十六岁的女儿阿美,不满家中状况又无力改变,只好把情感寄托暗恋的对象身上;直到阿嬷的灵魂重返改变了一切……去世多年的阿嬷,附身在孙女阿美身上,只为了向曾经帮她度过难关的董事长道谢,当年的那份思慕,已转成无限感恩的心情,而埋藏在阿嬷心底的许多真实情感,也随着母子、祖孙之间的相互告白,自然流露,以往的种种遗憾终于得以弭补。最后,大家更在阿嬷“千万要幸福”的祝福声中,再次感觉人间的温暖。
  《人间条件》二: 她与她生命中的男人们
  活在人间需要条件——
  再艰苦,也要笑给老天看!
  日治时代出生的阿嬷,会说和日语,国民党来台后,为了孩子,她学会了普通话;但万万没想到,多年后,面对国外回来的ABC孙子,阿嬷还会一口“台式英语”。从阿嬷身上,彷佛也看到了台湾文化的特殊性与包容性。漫漫岁月中,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阿嬷一心一意守着老宅,因为守着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做人的道理——“重情重义”
  《人间条件》三: 台北上午零时
  活在人间需要条件——
  明天一到,就像小孩刚学走路,每一步都是新的开始……
  这个故事主要牵涉到三个从南部到台北铁工厂当学徒的年轻人——阿生、阿荣、阿嘉,同时喜欢上了隔壁面摊老板娘的外甥女阿玲,在那样淳朴含蓄的年代里,三个年轻人既觉得阿玲喜欢的一定不是自己,却又觉得自己要有所表现,让阿玲能够喜欢自己。故事中所下的最具戏剧性的猛药是,余铁工厂的老板性侵犯了阿玲,导致阿荣怒杀了老板而下狱九年;阿玲坚持生下小孩,但却怕未婚生子,受人嫌话,于是与阿嘉成了法律名义上的夫妻,阿嘉也因此去做了结扎手术;阿生则持续地以阿玲的名义写信给狱中的阿荣,给他打气,让他一直抱着希望,直到出狱。
  《人间条件》四: 一样的月光
  活在人间需要条件——
  爱,像月光,在天地最暗的时候,它最亮。
  美女和美真,是同住一个屋檐下,却貌合神离的姐妹。美女是个性憨厚认本分的姐姐,扛起父母的责任,尽心尽力的赚钱协助妹妹出国念书;而妹妹美真从小资质聪敏,留学归国后在一家外商公司担任主管,却对生活充满愤怒,满嘴抱怨。美真对姐姐有着说不完的睥睨和批判。当姐姐的幸福既起,姐妹的关系急速弯曲变形,美真隐隐的嫉妒,以毁灭的姿态,将剧情推向高潮!剧名来自于80年代吴念真作词的经典歌曲《一样的月光》。吴念真将台北人快速生活节奏下的冷漠、疏离与寂寞,透过一对姐妹的故事真实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