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马连良画传》
 | 马龙  2011年04月22日16:04


作者:马龙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3月

书号:978-7-5063-5641-1

定价:42元
作者简介:
  马龙,京剧大师马连良之嫡孙。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多年从事国际贸易工作。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京剧艺术情有独钟。近年来一直搜集、整理、研究马连良的艺术资料,并著有《我的祖父马连良》和大型画册《京剧大师马连良》。
 内容介绍:
  马连良嫡孙马龙撰写的马家惟一私立画传
  首次披露马家私藏名伶世家图片三百余张
  谨以此书纪念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诞辰110周年
  马连良是与梅兰芳齐名的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师,是著名四大须生之首。他开创的马派艺术对我国戏曲发展影响深远,他是中国京剧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马连良8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15岁唱响《借东风》。在艺术实践过程中,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马派艺术。其代表作有《四进士》、《甘露寺》、《赵氏孤儿》等,享誉半个世纪,盛名不衰直至今日。他与梅兰芳合演《游龙戏凤》、《四郎探母》,合灌《打渔杀家》等唱片,被誉为“中国剧坛二巨头”;与杨小楼合演《八大锤》,被誉为“艺坛双绝”;与周信芳合演《一捧雪》,被誉为“南麒北马”。1948年赴香港演出休养,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心下返回大陆。1955年任北京市政协委员,1964年任全国政协委员。他是民国、新中国叱咤风云风云的舞台艺术大家。“文革”期间马连良饱受迫害,1966年含冤去世。斯人离去已四十余年,但大师的艺术生命却在不断地延续······
 目录:
  第一部 木秀于林(1901-1922)
  门马茶馆生财有道
  京城票友沪上下海
  我要唱戏
  被先生扫地出门
  话匣子能卖大满堂
  孩子要是挺过来,将来您还得栽培他
  《借东风》相助“科里红”
  到“帘外”去闯荡
  他看得起你,才给你提哪
  苦练三年,走遍天下
  第二部 别开天地(1923-1931)
  爷们儿,你拿定了准主意呀
  《甘露寺》推陈出贾派
  将来你们谁也干不过他
  “南麒北马”的由来
  你还嫌他戏不够唱啊?咱们带了走吧
  三弟,等我回来咱们接着唱
  马连良能够得上一派吗
  两个“黄忠”比上了
  大叔,您是诚心真捧我啊
  余叔岩未能来沪,反而成就了马连良
  第三部 如日中天(1932-1937)
  豆腐巷里出好戏
  卓别林要演《法门寺》
  我们是贫寒出身,做人不能忘本
  咱们家来了一“外国人 ”
  “马家班”难搭..108“扶风五虎”锐不可当
  第四部 风起云涌(1938-1951)
  新新大戏院的命运
  《春秋笔》横空出世
  马连良跳河自杀
  苦心孤诣而又事先张扬的《十老安刘》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现在也就香港那边还算太平,咱们去散散心
  就马连良的归宿事宜,国共双方展开了一场角力战
  第五部 高山仰止(1952-1966)
  我“苏武”回来了
  既然政府对咱们有要求,再多困难也要排除
  马连良他们哪是来唱戏呀,这不是拿着大耙子扫钱嘛
  “倾毕生所学于程婴一身”
  校长大谈“跑龙套”
  我的弟子可以不继承马派艺术
  马连良告我的刁状,他搅了我好几年了
  《海瑞罢官》带来了灭顶之灾
  万载扶风韵,千古马连良
  马连良大事年表
  后记
  精彩内容节选:
  门马茶馆生财有道。
  话匣子能卖大满堂。
  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皇城北京在刚刚经历了“庚子之乱”以后,就像沉疴已久的病人,失去了她以往独有的韵致和风采,于风雨飘摇之中步入新的一年。就在正月初十这一天,住在北京阜成门外檀家道的马西园却异常兴奋,因为他三儿子的出生,让这凄风苦雨中的一家人有了一丝心灵上的慰藉,给这贫苦的穆斯林家庭带来了难得的快乐,这个刚出生的男孩就是本书的主人公—马连良。
  马连良一家世居京城,在他成名以后有人曾说其祖上来自陕西扶风,也有人说来自山东,至今均无考证。家人只知道,其祖父马永祥在清咸丰年间就居于京城,是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
  京城回民的血脉中流淌着阿拉伯人善于营商的基因,所从事的商业领域也是包罗万象无奇不有。由于回民的姓氏比较集中,为了相互区分,喜在姓氏前加注所从事的行业。花市一带的回民人家有许多从事
  古玩行,颇为殷实富足,比如“金店李家”、“玉器金家”、“古玩铁家”、“珠子沙家”等。
  从事上述大买卖的人家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回民人家都是小作坊、小门脸、小业主,离不开“回回手中两把刀,一把卖羊肉一把卖切糕”的俗例与定数,即泛指许多人以经营羊肉铺和制作北京小吃为主业。
  在穆斯林的生活习俗中,以良好的卫生习惯著称于世。回汉两教的人们都对回民制作的小吃食品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加之其经营成本较低,因此饮食行业是回民相对比较集中的一个领域,一些著名的品牌也应运而生,比如“切糕冯”、“馒头杨”、“爆肚满”等。
  老北京人称羊肉铺为“羊肉床子”,有些本钱的回民才有能力经营此业。京城“羊肉床子”的业务颇
  为兴旺,除了斤两精准、分类精细、选料精良外,更离不开回民的经营头脑。“羊肉床子”一般都离“大
  杠”(汉民经营的猪肉铺)不远,因为回民买主毕竟是少数,销售对象还是要照顾到汉民买主。“羊肉床
  子”外多放一条凳,示意汉民买主将回民的禁忌之物置于凳上,不可贴近。
  马永祥和他的几个儿子都曾从事勤行(餐饮业),后积攒了些银两开了一所茶馆。马永祥去世后由其长子马西园负责继续经营。马连良的父亲马西园经营的茶馆名为“长顺馆”,因长顺馆位于阜成门箭楼对面,老板姓马,茶馆也俗称“门马茶馆”,人称这个马氏家族为“门马家”。
  清末时京城茶馆十分普及,在其中喝茶、下棋、谈天说地,为广大百姓日常休闲的主要场所。茶馆同时兼有“写字儿”的功能,即人们多在此处谈买卖、订合同、立字据,是公认的临时办公地点。
  京城的茶馆分为几类,一种叫“江南茶社”,以品茶为主,代售红炉点心,以大铜壶为标志。著名的茶社有外城的“天全”、“裕顺”、“高明远”,后门的“天汇”、“同和”、“广泰”;另一种称“二荤铺”,主要位于前门大街两侧,代售盐水焖炉、蜂糕、肉馒头等。而“天汇”对面的“广庆轩”、天桥附近的“福海居”则以每天下午至晚上有著名的评书艺人在此表演而闻名,谓之“书茶馆”。
  马西园是虔诚的穆斯林,他所经营的茶馆自然与上述几种不同。由于当时京剧风靡京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每天皆沉醉二黄西皮之中。于是马西园生财有道,用尽积蓄购入一台当时俗称“话匣子”的留声机,用每日播放京剧唱片来聚拢人气。不料这一招开城西茶馆业之先河,“门马茶馆”逐渐人满为患,“话匣子”卖满堂的消息不胫而走。阜成门一带没有不知道“门马茶馆”的,而它的大号“长顺馆”却渐渐被人淡忘了。年幼的马连良就在这样一种京剧的艺术氛围熏陶下渐渐长大。
  京城票友沪上下海。
  马西园为了保持“门马茶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茶馆中又增设了“清音桌”。让热爱京剧的戏迷票友们不但能在这里欣赏名家唱片,同时还能自娱自乐。不论身份的贵贱高低,有钱没钱,都能在这里大唱特唱。只要丝弦一响,大家都是平等相待的朋友。是京剧艺术打消了身份的界限,拉近了人们的关系。
  有一位在旗的先生名叫书子元,出身高贵,是常来茶馆消遣的名流。来时声势浩大前呼后拥,走时骡车迎接人声鼎沸。特别是书爷上车时的架势非常好看,他总是让车子先跑起来,然后向送别的人们一拱手,左手撩衣襟下摆,右手一撑车辕,蹿身上车,煞是边式漂亮,街上的人都爱看他上车的姿态。
  不久,“门马茶馆”就演变成阜成门一带著名的票房之一。此地能够上台的票友必须先在“门马茶馆”立住脚,然后再上“阜成园”彩唱,最后才入南城的戏园子。若干年后,书子元家道中落,铁杆儿庄稼倒了,无以为生。马西园为了报当年相助之恩,请他在儿子马连良的戏班中唱前戏。
  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刘鸿声、金秀山、德珺如等也时常光顾,在“门马茶馆”里一展歌喉,马西园也逐渐地与京剧界的艺人们交上了朋友。由于对京剧的热爱与痴迷,马西园的兄弟们逐渐从低声吟唱过渡到引吭高歌。其中马西园的三弟马崑山以唱老生戏最为著名,但最初在票友当中并未引起什么特别的注意。
  一日,几位专业的京剧艺人来到茶馆消遣,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马西园说:“马老板,平常您没事净听我们的了,今儿您也来一段吧,我们傍着您。”马西园顿时浑身不自在,连忙推却地说:“不行不行,我可不行,要不让我们老三唱吧,烦几位爷您给多托着点儿。”于是,马崑山落落大方、直工直令地唱了一段《摘缨会》。平时票友们在一起切磋,没人考虑过马崑山的艺术达到了何种境界。可这实大声洪高亢入云的声音一传入专业演员的耳朵里,立马被听出了个眉眼高低。等马崑山的唱腔落下之后,几位艺人不禁连连赞叹。有人干脆说了一句:“马老板,您兄弟有这样的嗓子不下海,好好的人才可就淹浸了!”马西园与马崑山顿时有点一头雾水,心想唱得有这么好吗?可看人家讲话的样子又不像开玩笑,就问:“您别太捧了,真能吃唱戏这碗饭?”对方的回答斩钉截铁:“稍加归置就行,不逗哏。”
  前言、序、后记
  后记
  《马连良画传》一书终于完成了,从动笔到今天断断续续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这是我
  始料未及的。当初以为2007年出版了传记《我的祖父马连良》,2009年又出版了大型画册《京
  剧大师马连良》,有这两本书为基础,编写一本“画传”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其实并不像我想
  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我希望在“画传”中尽可能不重复当年“传记”的资料,能给读者一些新的内容,
  使之得到不同的感悟与启迪。于是我尽量避开“传记”中所走的生活轨迹,沿着我祖父的艺
  术发展道路来开掘,希望“画传”能够起到对“传记”有所补充的作用。但我毕竟不是京剧专
  业人士,写起来方知着实不易。查找新的资料不但费时耗力,而且收效甚微。个别内容不免与
  “传记”有雷同之处,望读者见谅。
  其次,说到“画传”就不能不提及2009年出版的大型画册《京剧大师马连良》。三年多以
  前,我有编撰“画册”这一想法的时候,心里并不十分有底气。因为有关我祖父马连良先生的
  剧照、生活照在我手上只有二三百张,离出版一本大型画册所要求的照片数量相去甚远。经
  过了两年多的搜集整理工作,在各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从世界各地共收集了两千余
  件有关马连良的艺术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内存”,使出版“画册”的工作能够顺利完
  成。为了能将这些难得一见的老照片与大家一起分享,于是决定从中挑选出近三百张有代表
  性的图片编写“画传”,相信它的出版能够满足广大读者和戏迷朋友们的需要。
  在今年保利春拍的一次预展上,我有幸亲眼目睹了北宋书法大家黄庭坚的《砥柱铭》真
  迹,它给我的震撼与冲击力难以名状,使我真正地理解了收藏界人士常说的“过眼即是福”这
  句话的含义。当时我马上想到,经过我手有关祖父马连良的图片有两千多张,对于热爱京剧
  马派艺术的人来说,我的这种福分实在太大了,是这一张张颜色泛黄的老照片让我对祖父的
  艺术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我是幸运与幸福的,因为有太多的人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
  在编撰“画册”与“画传”的过程中,是他们让我从心里没底儿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竹在胸。否
  则,以我个人的能力是根本无法完成这一繁难而艰巨的工作的。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国著名的京剧专家刘乃崇、王家熙、马铁汉先生,是他们用几十年
  的心血收藏了这些无价“珍宝”,让我们能够有幸目睹大师当年的风采;京剧界的朋友肖润
  德、陈超、陈志明等,还有热心的戏迷朋友郭文英、高海滨、赵炜、李世强等人,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中有些朋友至今还素未谋面。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纸短情长,书不尽言。如有疏漏之处,望方家谅之。另外,摄影者除了刘玉茗、张京虎先生外,书中许多历史照片的摄影者已无从考证。因此,未能予以署名,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今天能够将马连良的图片整理成书,我可以十分坦诚地说,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祖父本
  人。他小时候每次从广和楼走大队回富连成科班的路上,经常被前门大街一带照相馆的橱窗
  所吸引。里面有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名角剧照,他心想自己何时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成为
  科班“台柱子”之后,不断地将点心钱积攒起来。一天,与于连泉等几个要好的师兄弟从大队
  里溜了号,终于过了一把照相的瘾。
  这种对美好事物执着追求的超前意识,成为了他性格中闪光的亮点,与他日后在艺术方
  面的创作和追求有着天然的联系。就照相而言,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人当时还比较因循守旧,
  自然也就留下了不少的遗憾,而他却对此情有独钟。想不到这一爱好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
  术遗产,使我们看到了他对京剧事业的贡献,以及京剧历史发展与流变。十年浩劫后,尽管家
  中所存照片损失殆尽,由于热爱马连良及马派艺术的人多,存世的照片数量相对较大,因此
  我们才能有幸把这本《马连良画传》奉献给读者,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马龙
  2011年1月1日于京华古历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