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论坛到此结束,今天谢谢各位老师的参与,谢谢网友们的热情,下次再见。 [2013-03-25 16:37:16]

[吴岩]:对,你刚才说的那些作者都是非常有希望,像有的人现在已经写得非常好,你像陈楸帆,他今年出了他第一个长篇,写得非常好,是关于环境问题,电子垃圾这些,他和中国的现实接得很近,而且它的故事又非常好,陈楸帆去年他有一个作品被翻译成英文,美国设了一个翻译奖,他们很少搞翻译奖,反击奖评来评去,比如把日文翻过来,法文翻过来这些,陈楸帆这些,被刘宇昆(音)翻译过来,得了奖,这个奖是在芬兰发的,所以像这也是开始走向世界。而且这两天我看美国科幻的报纸上面,它的网站上面专门有一个细条,就是各种科幻的消息,结果有一条是陈楸帆和谁的对话录,是一段音频,那个已经放了一个多星期了,这很少有在首页上放一个星期的。像飞氚,这是我学生,他的文学感觉非常好,我甚至觉得他比现在已经成名的许多许多人,那种文学的东西要深入得多。 [2013-03-25 16:32:01]

[主持人]:吴岩这应该也是您的研究? [2013-03-25 16:31:43]

[刘慈欣]:他们普遍离社会的这种现代化的气氛,离时尚的气氛更近一些,我们更能感受到这种现代化的色彩,还有各种气氛,更敏感一些。另外他们在文学语言上,文笔上,比过去的人要灵动得多,要华丽得多,也更敏感一些。其他的话就不好说了,因为每一个年轻作者,他都是不太一样的,都是风格各异的,我不太了解。因为最近我看得也不太多,因为最近科幻世界上的东西,有很多的年轻作者出来一下就没有了,作品也形不成一个持续稳定的一个态势。 [2013-03-25 16:30:09]

[主持人]:像他们的创作有没有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 [2013-03-25 16:29:57]

[吴岩]:都是年轻作者,基本上都是八零后。 [2013-03-25 16:29:20]

[主持人]:这些都是年轻作者。 [2013-03-25 16:29:03]

[吴岩]:这都是不错的。 [2013-03-25 16:28:42]

[主持人]:夏笳有一篇文章,他梳理了一些很年轻的作者,那上面有陈楸帆、飞氚、迟卉、江波、宝树等等。 [2013-03-25 16:28:14]

[刘慈欣、吴岩]:刘慈欣:就像冈恩说的那样,科幻是少数人的大众文学。
吴岩:很感谢大家这么关注让科幻走向大众这件事,所以有你们的期待在,科幻还能比现在做得更好。
[dark]:科幻真的能从小众走向大众么 [2013-03-25 16:25:05]

[刘慈欣]:我是科幻小说作者,我不是科学家,这么大的题目不是一个写科幻小说的人能够搞清楚的。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真有超级的宇宙文明把我们禁锢在太阳系中的话,如果他不想让我们觉察的话,那一定是极难觉察到的。
[星夜梦想]:大刘,您的回答让我联想起现在有这么一种有趣又悲观观点,认为人类可能被一种强大的外星文明禁锢在太阳系中。这种推测是来源于旅行者探测器在太阳系边缘碰到的种种奇怪现象,您觉得是否有这个可能呢?你认为外星智慧生命是否可能已经到地球上了呢? [2013-03-25 16:19:12]

[刘慈欣、吴岩]:科幻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发现本身,它也在不断地打破旧的科学禁锢,科幻的话,当然可以设想一种其他自然规律那样一种情况,事实上那个还是科幻文学的一个种类,改变现有的自然定律那种故事,它就是一个种类。

    吴岩:有人曾经讲过,他把我们现在的生活世界叫做零度世界,所以科幻文学一定是和零度世界,它的物理体系,它的基本科学体系是有关系的,所以你要是违背这个定律,你也是一种关系,除非你不管这些定律,你说重力是这样,你变成重力是那样,那你还是参照了那个。
    主持人:其实是反定律,也是定律。
    吴岩:对,就是这样。
[袁博]:请问几位老师,科幻作品中的设定是否一定要“科学”呢?
例如,我设定了一个实际上违背现有科学定律的技术,是否还可以算作“科幻”呢? [2013-03-25 16:16:52]

[吴岩、刘慈欣]:英国作家克拉克给新手的建议是这样的,至少每天读一本书,坚持不断地写,相信有一天你会成功。

    刘慈欣:把全部的努力用于发挥自己的优点,不要把努力用于发挥自己的缺点,这个是写作应该注意的。
[无得无失]:能够给科幻新手作者一些意见吗? [2013-03-25 16:16:24]

[韩松]:韩松:科幻迷的角度看待同性恋当然要以科学和幻想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比如说有一天用基因工程什么的手段把所有人改造成了同性恋,或者有一天发现宇宙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文明社会都是同性恋为主,异性恋只是少数现象。另外我想到了勒奎恩的《黑暗的左手》里描写的一个外星球上所有人的性角色是可以变换的。
主持人:科幻文学中不是单纯的同性恋、异性恋,不能以性别来界定,科幻文学作品里面的东西变化很快。
[荒人]:请问韩松老师,作为一个科幻迷的视角是如何看待同性恋的呢?我觉得科幻迷三观该不正才行…… [2013-03-25 16:14:10]

[刘慈欣]:这个有很多原因,有很多猜测和可能性,第一个可能性,宇宙中是不是存在发达的外星文明,除了人类之外,这个还没有确定。目前为止,我们是唯一知道的已知的星际文明。其他的原因当然也很多了,比如人类提出过很多种的假设。
[凉白开]:大刘,在《三体》的世界中,发达的外星文明之所以不联系人类的原因是基于小说中的黑暗森林体系,怕暴露上档。那请问在现实中,发达的外星文明一直未与人类联系,对这点您的真实看法是怎样的? [2013-03-25 16:11:41]

[吴岩]:苏联没有成功过,而且我给的例子正好相反,苏联解体以后,西方的出版商立刻就进入,进入以后,大规模地洗劫了苏联的出版,现在你再去看,基本上他的作家队伍这些,基本上都很少了。然后你看到处卖的百分之七八十,就是阿西莫夫这些的。然后我在欧洲其他国家我也看到类似的情况,所以真正想要这种竞争,是很不容易的,这是一方面,商业驱动。
    还有一方面,西方国家的读者,他的口味是很小的,就像美国作家几次来我们问他,我们这书能不能在你那儿,他就说你别想,我们美国人就看美国作品,说你就别说你中国了,他说什么德国法国这些到我们那儿都卖不出去,你想你东方,所以他讲很有挑战性。但最近一些年,我们为什么要往外推呢?我觉得最主要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在世界上各种事物里面,开始占据份额,这个时候西方人,世界上各国人,他要解决他问题的时候,老是跟中国打交道,不明白中国人好多问题怎么弄的,这时候他有兴趣,要找点中国东西看,我们是想借这个机会,稍微把它推一推。然后中国的科幻又是一个特别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未来,像前几年有人就来找过我,澳大利亚、德国都来找过,他说我们搞了一个专题,我拿了一点钱研究中国人的未来观,说为什么呢?说你们老崛起,将来你们都占据世界,他说我们怎么跟你们一块儿相处,想看看这个。那科幻作品里就能看出来,从韩松、刘慈欣他们的作品里就能看出来,它是怎么面对未来的。所以稍微有一点机会现在,但是也别想太大。 [2013-03-25 16:10:39]

[主持人]:苏联的呢? [2013-03-25 16:10:19]

[吴岩]: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题目,因为在世界范围内,能够和英美科幻竞争的很少,几乎就是没有。 [2013-03-25 16:09:54]

[主持人]:吴岩老师,这是原来的一些问题,抽着问一下,有一个大的问题,说如何进一步形成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的竞争力? [2013-03-25 16:09:37]

[吴岩]:鼓励细腻的爱情描写。
[叶翚]:请主持人帮我问一下吴岩老师,您认为好的科幻作品,可以有细腻的爱情描写吗?您会鼓励以科幻为背景的科幻爱情小说创作吗? [2013-03-25 16:09:29]

[吴岩]:应该学习日本轻小说。

刘慈欣:必须这样。这中间有一个原因,科幻小说,我自我感觉,与文字相比,它更适合用画面来描述,所以说必须得这样。

吴岩:这两年,我们一个是请进来,一个是走出去,参加一些国际活动,感到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科幻确实很有兴趣,而且有很多很好的现象,像去年我们在芝加哥,前年和大前年在日本参加它的科幻大会,都是有很好的反响。像芝加哥我们搞了好几个活动,有的人每一个活动都不参加,追着我们的活动走。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老先生,是一个犹太人,戴着一个小瓜皮帽,整个我们活动完了,那个老头颤颤巍巍走上来,因为当时是我参加了,还有北星(音),在美国教书的教授,还有夏笳、陈楸帆等几个年轻的作家,后来他上来以后,他说你们真行,你看我们在美国开会的这些人都老了,他说你们有这些年轻人,你们有未来,我们听到好多这种话。科幻还是一个未来性的文学,它的关注还应该是关注年轻读者,新读者。像日本这几年,发现它的读者开始老龄化,他们就想吸引新读者,它现在科幻的封面,即使给成年人看,给搞成那种很朦胧的,就是想吸引新一代的读者,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借鉴,作协应该给我们更多的钱走出来,申请点资金,帮我们请进来,我们帮助中国科幻更多地向外走,现在太多的朋友关注这件事,很感激大家。
[无名之辈]:对于中国的科幻作品的推广,能不能学习日本的轻小说这样影视漫画动漫小说间互相无缝地切换呢 [2013-03-25 16:09:01]

[刘慈欣]:我肯定是对人类的未来是有很强烈的危机意识,但这个危机是多方面的,不只是像《三体》里面外星人,只是危机的一个方面,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危机感,比如说像环境方面的问题,环境方面的问题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就是人类造成的环境危机,另一方面就是自然演化的环境危机,就是大自然,地球气候巨变,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后面这种危机,我觉得远大于前面的那一种。但是我觉得所有的危机上面,最大最大的危机是什么?人类在技术的安乐窝里失去进取心,由外向的文明变成内向的文明。人类未来的长度大约是哪个数量级?我觉得如果人类按现在的精神状态生活下去的话,可能连五千年都很困难了。但是如果我们真的重新拾起我们的进取心,走出摇篮,向外太空扩张的话,我觉得我们能一直走到宇宙末日,这是没有问题的。
[叶翚]:大刘,您在作品中以各种方式让人类直面危机,对人类未来发展流露出强烈的危机意识,也请问您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吗?再问个有点残酷的问题,您觉得人类的未来长度大约是哪个数量级,万年,十万年抑或百万年? [2013-03-25 16:05:09]

[吴岩 刘慈欣]:吴岩:多数优秀的科幻都已经超越了物理层面,都进入到哲学层面。而且这种趋势不是从今天开始的,是从三十年代黄金时代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最后就是思考一些超物理层面的一些哲学问题。
    刘慈欣:如果照他说的这样,科幻描写很哲学,很终极的问题的话,它有可能让科幻写得不好的话,可能变得很空泛,变成一个空架子,有可能出现那样的作品。所以说这可能是那种作品出现得比较少的原因。另外的话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哲学层面也并不矛盾,唯物主义本身就是哲学层面的东西。
[鹏鹏]:所谓科幻,都是架设在唯物主义世界观之上的作品。
诸位老师有没有想过,去创造一些触及到物理学之上的,即哲学层面问题的作品? [2013-03-25 16:00:15]

[吴岩]:是,但是两种观点其实都有,我还见过一个,原来中国航天部有一个科学家,他后来到美国去做了很多年研究,我请他讲,他就是同意科学发展能解决所有问题,就是现在科技发展速度太慢,结果他计算,他说什么时候才能够解决问题?他说要比现在快14倍。我说现在都已经产生这么多问题了,14倍以后,到处都是问题了,但是他是这么感觉的。
    刘慈欣:我觉得对科学负面作用它的反映是正确的,给人们一种警示。但现在的问题在哪儿?很多的反科学主义者,他用反科学武器,它比科学本身还落后,他必须用比科学本身更文明,更先进的武器来反科学的负面作用,它现在反而用一种愚昧的武器来反对科学,这个在有些科幻作品中也有反映。
    吴岩:另外在中国来说,现在还看不出什么趋势。我前两天看汪晖写的中国现代思想兴起,里面就讲,其实在上世纪初的时候,西方已经是对科学很多质疑了,但中国那时候恰恰都是乐观的,和中国本身有关系。甚至在托尔斯泰写的一篇文章,对科学不信任以后,大家很震惊,很多科学家出来想办法,怎么把托尔斯泰纳入到他这个反是一个例外。
    主持人:求证他是唯一。
    吴岩:对,所以实际上中国的情况还不是很明显。 [2013-03-25 16:00:07]

[主持人]:这是不是也是和现在大家对于科技发展两种不同的观点,比如说转基因。 [2013-03-25 15:59:50]

[刘慈欣]:对《三体》的影视运作我没有任何参与,所以我不知道情况。

    主持人:如果真的影视运作的话,起码是有一个版权。
    刘慈欣:版权卖出去了,但是具体的运作情况我没有参与。
    主持人:您觉得《三体》要拍电影难度大吗?
    刘慈欣:大,这是我不参与的原因。
[旧囚]:请问三体影视化的消息到底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的话现在进行到什么程度了? [2013-03-25 15:58:12]

[刘慈欣 吴岩]:刘慈欣:这个问题首先问得很好,可能科幻不是一直这样的,现在确实有这种现象,但最初的科幻,特别像黄金时代的科幻,这种倾向还不是太明显,各种各样的作品都有,有比较乐观的,有比较悲哀的,比如像科幻三巨头,像克拉克的科幻比较乐观,阿西莫夫的科幻谈不上什么悲观乐观,只是到了后面新浪潮以后,可能这种趋势才明显起来。可能的原因大概是科学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显示出它的一些负面作用,它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它这个科幻文学上。但从我自己来说,我对科学是抱着乐观的态度,我以后的作品也是会乐观地去描写科学。
    吴岩:我不觉得总是这样,有一些作品是这样。
    刘慈欣:一个趋势吧。
    吴岩:但是好像还是有很多作品是和过去一样的,认为科学能够处理好所有问题,其实也有很多作品是这么讲的。 [2013-03-25 15:58:02]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他的题目是科幻作品似乎总是在最科学,最现代的面貌下反科学、反现代,想听听嘉宾的意见。 [2013-03-25 15:57:38]

[刘慈欣]:我作为一个科幻迷,在这么长的岁月之间,我自然有一个自己的想象世界,我想带尽可能多的人到我的想象世界里面去游览,把自己的想象展示给别人,这就是我想表达的东西。 [2013-03-25 15:57:19]

[主持人]:网友留言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问科幻小说对象表达和传递的是什么?刘慈欣老师,您最想表达和传递的是什么? [2013-03-25 15:57:04]

[主持人]:韩松老师与我们远程连线,回答大家的问题,谢谢关注。
[莫玄风]:前几张照片上都没有韩松老师,回答问题的时候又会偶然出现,请问韩松老师是一直在量子态和可观察态之间切换吗? [2013-03-25 15:52:17]

[刘慈欣]:我是绝对不会和任何人合作去创作一部作品的,因为我觉得文学创作的东西非常个人化的一个东西,两个人最后把两个人的缺点都发挥了,反而把优点丢掉了。
[无得无失]:那么请问您觉得集体创作适合科幻吗? [2013-03-25 15:52:09]

[刘慈欣]:这个不是我们回答的问题。

    吴岩:这个事我跟高老师说过很多年,但是他说没有希望,他说这些委员会都是固定的。儿童文学里边弄点科幻就已经不错了,你们再折腾折腾,那就没地可去了。

    刘慈欣:别的类型文学在作协里面不也没有吗,人家不也都做得挺好,说到底还是科幻不行呗。
[艾天华]:吴会长,能不能把科幻协会纳入作协,每年申请点经费,要不然每年搞活动都紧张。我看去年成都会议就很紧 [2013-03-25 15:46:53]

[刘慈欣、吴岩、支持人]:刘慈欣:我认为中国各种类型的科幻都需要。
    主持人:吴岩老师,您觉得有突破点吗?
    刘慈欣:我觉得突破点应该有畅销书,这是必须有的。
    主持人:突破点就是《三体》。
    吴岩:《三体》已经是一个里程碑了。
[disangel]:请问刘老师,您认为中国科幻更需要软科幻还是硬科幻,现在科幻文学新的突破点在哪里? [2013-03-25 15:45:16]

[吴岩]:确实是非常少,我都不是专业研究者,我都是业余的研究者,但是像我这种研究者还有几个,比如说上海交通大学的江小源(音)  教授,清华大学的刘斌(音)教授,刘华杰(音)教授,沈阳师范大学的梦庆书(音)教授,复旦大学的严松(音)教授等等。但是这个相比之下还是非常少,特别是招生名额太少。能不能扩大科研,能不能扩大招生这些,都是和中国科幻市场的发展有关系,和科幻能不能成为一个职业有关系。像我们每年遇到研究生将来干什么的问题,所以我现在在开发科幻创意能不能形成一种职业的类型,去做策划等等。
[在银河流浪的猫]:请问吴岩老师,中国科幻研究的现状如何?似乎专业研究者很少啊。 [2013-03-25 15:40:36]

[韩松]:我的下一部作品,要写一个上帝想自杀但没能自杀得了的故事。这个宇宙中上帝要自杀好难啊。你们觉得呢?今后的作品还会更科幻吧,不科幻的作品有很多都存在电脑里自己看了玩了。《人民文学》发不了说太黑暗了。
[云树]:想知道韩松老师下一部作品是什么,还是科幻吗?以后会不会有不是科幻体裁的作品? [2013-03-25 15:39:03]

[刘慈欣]:关于科幻的科幻叫做元科幻,这种类型的话,必须在科幻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元科幻,就像后现代一样,什么解构、拼贴,没有材料是解构拼贴不了的。元科幻也是这样,现在西方许多的元科幻作品。比如元科幻的例子,有一篇科幻,凡尔纳是个骗子,什么是个骗子?他写的东西都是真的,不是假的,结果他是真的有人登月了,登月以后就有人雇凡尔纳,把这个登月的过程记述下来,但是记述下来不让他发表出来。结果凡尔纳他拿了人家的钱,又发表,又拿了稿费,这还获得过九几年雨果奖的提名,这就是典型的元科幻。再就是我前面介绍的三个字的那个,那是典型的元科幻。
    
    主持人:英国有一个作家,那名字我真的记不住,他写了一个科幻小说,他这个科幻小说就是以一个科幻小说的前辈的一个科幻小说的创作经历为主题写的,这样的小说,他打出的旗号就是向那位前辈致敬。

    吴岩:这也是元科幻的一种。

    主持人:元科幻和元小说有什么区别?

    吴岩:就是元小说,但是它是元的科幻,这是一种元科幻。还有根据科幻这个概念给它元,科幻其实国外也面临着,它想不东西来。
[无得无失]:您所说的元科幻,可以理解成在同一个科幻设定【背景,技术,大环境】的创作吗?就像是九州一样,一群作者共用,共同完善一个设定。 [2013-03-25 15:38:34]

[刘慈欣]:我以后不会写,至少不会大量地写,因为写也写不好,还是那句话,我本质上是个科幻迷,对其他的文学题材,我不是太感兴趣,甚至对文学本身来说,也不是那么投入,这么一个状态。我倒是很想写一部科幻史,没有那个能力。

    吴岩:其实他比我看得多。

    刘慈欣:很想写一部关于科幻的科幻,就是那种元科幻,但是有没有人看,很难说,因为现在科幻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上才能写这样一个东西。 [2013-03-25 15:32:28]

[主持人 刘慈欣]:刘慈欣老师,您会写科幻之外的作品吗?
刘慈欣:不太考虑,因为从本质上说,我还是个科幻迷。 [2013-03-25 15:32:05]

[刘慈欣]:这些作品肯定有现实的影子。
[救世军胡汉三合一东西方不败阁下]:我觉得大刘的超新星纪元,三体,很契合现在的世态炎凉。不知道刘慈欣开有同感 [2013-03-25 15:25:58]

[刘慈欣]:我现在跟你的问题一样,我两年都没写下去了。这也正是我想问你的问题。
[可曾记得MGX]:刘慈欣老师,我尝试着去写小说,可是总是写几段就写不下去了,发现自己不知道事情该怎么去发展,只好暂时放下去想,等过一两天有了感觉,就又去写。这时却发现前几段写的自己不喜欢,就去改,然后就死循环,最后不了了之了。
请问刘老师碰到过这种情况么?写作中途碰到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2013-03-25 15:25:01]

[吴岩]:我希望更多的像李淼这样的科学家进入创作。
[莫玄风]:二位大人对李淼的科幻创作怎么看? [2013-03-25 15:22:41]

[吴岩 韩松]:我不是太认同,软硬科幻是西方标准,西方的语境里面,是以软科学为基础的,软科学基本上就是社会科学,加上一些人文,是这样的。但是在中国的语境里面,一般认为硬科幻里面有大段大段关于科学的一些内容,或者设定,或者这些东西。软科幻基本上就不太关心设定,主要讲社会问题,我觉得中国是这样。但实际上还是刚才我的观点,我认为中国主要是梁启超方式的科幻和鲁迅式的科幻,所以我分为梁科幻和鲁科幻,这是我的观点。
韩松:说到未来生活细节还是写字用笔啊旅行坐车啊,看用什么笔坐什么车了。比如叶永烈写了飞行车,还能用吸盘吸在墙上,免了停车场。另外我理解宇宙可能就是一支大笔吧,它写出了这个世界的每一细节。我写过一个科幻,日本人是生产中性笔的大国,后来发现这些笔都被宇宙中的一种力量控制了。因为宇宙演化到后来成了一支笔。为什么呢?因为宇宙的目的是要浓缩文化。当然这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那种“笔”。
[无得无失]:很多科幻作品中对于未来生活都是以近代生活的想法去描写的,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比如未来依旧是坐车,依旧是用笔写字,您对于科幻作品中的生活细节是怎么看的。 [2013-03-25 15:19:34]

[韩松]:提问:科幻作品,似乎总是在最科学、最现代的面貌下反科学、反现代,想听听嘉宾的高见?
韩松:科幻作品也不是总是反科学反现代,比如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它歌颂了美好的科学前景。王晋康刘慈欣何夕的不少作品也赞扬了科学的伟大。还有阿瑟克拉克的一些作品,阿西莫夫的一些作品,也是支持科学发展的。 [2013-03-25 15:15:47]

[韩松]:《美女狩猎指南》重口味吗?我已经自我和谐过一遍了。真实的生活哪一样不比这个重口味呢?活都活过来了,再科幻一下有什么了不起呢。有的写成侦探小说官场小说不比这个更重口味吗?莫言的《檀香刑》不重口味吗?另外我觉得中国的一些场景真的很像伊藤润二的一些画面那样温暖啊。这的确不属于想象的范畴不知大家怎么看的可能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吧。
[袁琳玉]:我想问韩松老师,您写这么重口味的比如《美女狩猎指南》等文章,不怕被和谐吗?是什么促成了你奇谲的伊藤润二般的阴暗想象呢?? [2013-03-25 15:08:51]

[刘慈欣]:即将面世的新作是这样,写一部长篇吧,对于业余作者来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你需要有一定的精神动力,这个动力是什么呢?就是你需要有一个让你自己激动起来的那个创意,让自己嗨起来的那种创意,这种创意是你,至少是我创作的那种最深层的一种动力。可是近两年来,也没有这样的创意,所以说我很难支撑自己写出新的东西来。但是一旦有了的话,我会去写。当然另外还有别的原因,工作方面,还有其他方面的事情比较多一些。但是从我来说,我一定会努力地去写新作品,这个没有问题。
[网友]:今天这个议题挺大。不过我是大刘的铁杆粉丝,我就想知道,大刘最近在写些什么,有没有即将问世的作品? [2013-03-25 15:08:55]

[刘慈欣]:这确实十分难,目前至少对我来说,是我最苦恼的一件事情。
[科幻迷一枚]:现在科幻作品题材趋同化比较多,好像题材已经让大家写完了这样,要怎样做到推陈出新呢 [2013-03-25 15:02:53]

[刘慈欣]:我回答一日囚那个问题。这种科幻确实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类型,因为本身它没有什么明显的科学内容,但是它却有很明显的创意和逻辑内容,比如说跟它类似的科幻,有像《盗梦空间》,也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它给人的感觉是科幻,它有一种科幻的方式。
[无得无失]:最近想到像一日囚这种题材的,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硬核的科幻概念,但是有着一个科幻点子【一个人被困在一天里面】,围绕这个写一个类似推理小说的内容,也是非常棒的。您会不会觉得这样的科幻更加容易让大家喜欢呢 [2013-03-25 15:00:18]

[刘慈欣、吴岩]:刘慈欣:激发科学工作者参与科幻创作,首先你科幻要把它的市场做大,要有一个很兴旺的市场。
    吴岩:科幻可以用来进行科学教育,因为我们现在在人大附中有一个科幻物理课,这个课已经上了四年了,我们替它做了一系列的测量,最后发现最重要的改变就是兴趣改变,所以是非常有效的,所以我们期望全国各地中小学老师开展更多的科幻教学。
[周明欣]:刘老师,韩老师,你们好!我是看着你们作品长大的,在这我有几个问题想问一下。如何能够激发更多青年科学工作者参与科幻创作?如何利用科幻激发更多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2013-03-25 14:59:03]

[刘慈欣]:这么说吧,如果魔幻和玄幻属于白天,科幻属于黑夜的话,它们肯定有黄昏和清晨相交的那段,这个很难有一条明显的界限。但是这点我多说一句,虽然这么说,但是我举一个例子,好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六十年代,美国司法界曾经有过一个争论,争论什么是色情作品?不是有性内容就是色情作品的,怎么定义大家都很困恼,法官们都很苦恼,有一个美国首席大法官说了一句话把问题解决了,他说你不用定义,色情作品我一看我就能认出来,科幻也是,科幻定义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真正的科幻,像我这样的科幻迷和广大的科幻迷,看一眼就能认出来。但是你说给它一个定义的话,现在我是给不出来,我不知道谁能给出来,但是确实是一眼就能看出来,它是科幻,或者一眼就能看出来它是奇幻、魔幻,这个没有问题。就像色情作品一样,有的带有性内容不是色情作品,它是文学作品,但是它是色情作品,你一眼就能看出来,科幻也是。甚至很少有那种作品在我来说,又像奇幻,又像科幻的,没有,很少,我没有遇到过。
[杨旋]:魔幻和玄幻属于科幻吗? 或者跟科幻是啥关系? [2013-03-25 14:57:32]

[刘慈欣]:即将面世的新作是这样,写一部长篇吧,对于业余作者来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你需要有一定的精神动力,这个动力是什么呢?就是你需要有一个让你自己激动起来的那个创意,让自己嗨起来的那种创意,这种创意是你,至少是我创作的那种最深层的一种动力。可是近两年来,也没有这样的创意,所以说我很难支撑自己写出新的东西来。但是一旦有了的话,我会去写。当然另外还有别的原因,工作方面,还有其他方面的事情比较多一些。但是从我来说,我一定会努力地去写新作品,这个没有问题。
[麦克阿瑟]:请问刘慈欣老师,最近有没有即将面世的新作啊?还有您的地球往事系列会不会接着写下去啊? [2013-03-25 14:53:03]

[吴岩、韩松]:韩松:我觉得科幻就是现实主义。好的科幻作品的特点是展现出巨大的真实性,把虚构的现实描写得跟真的一样,细节上惟妙惟肖,虽然是创造出来的未来世界,但用的都是现实主义的手法,大多像托尔斯泰的写作方式,而且它关注的问题也都是现实的,如人类的生存困境,环境,资源,人口,人与宇宙的关系,两性关系,宗教与人,科技带给人的悲喜,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等等。所以科幻是极现实的一种文学,而非虚的。

吴岩:其实所有的科幻作品都是关于现实的,某种意义上说,即使像刘慈欣《三体》,讲那么遥远的事情,但是还有评论说,说这仍然是一个关于今天怎么生存,因为刘慈欣自己也讲过好多,他现在工作地方也是一个基层的地方,所以他看到中国真正的现实,老百姓之间是什么样的。所以很多人看了他这个有感受,是因为触动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某种感觉,可能他讲的类似于他在工作单位里面,他在家庭里面所遇到的问题。

  至于说韩松老师这种科幻现实主义,更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素材作为他的科幻的主题,直接去对那个东西发表议论。我觉得他的不同在于,他可以说很多别人说不了的话,因为科幻把他放到了另一个场景里边,所以给他相当大的自由度,他可以谈得很深入、很清楚,会给他造成麻烦。
  
  刘慈欣:吴岩老实说得很对,我也很同意。但是另一方面,也是作为一个科幻迷的感觉,总觉得文学也好,还是科幻也好,所关注的肯定是现实的部分。但也需要一些离开现实的部分,因为我们毕竟生活是很多元化的,除了关注现实以外,可能还需要关注一些和现实没有什么关系的东西,一些很终极的东西,包括人生的一些终极利益,还有我们的起源,我们遥远未来的走向,这些东西在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比较丰富,温饱已经解决了以后,人不可避免地要去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和现实没有关系,这也恰恰是科幻小说的一个题材,像这两个类型的科幻小说,也是科幻小说比较吸引人的一个部分。
[在银河流浪的猫]:吴岩老师说韩松是科幻现实主义,我也觉得韩松老师的作品现实批判性很强,可否请韩老师谈谈科幻、现实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2013-03-25 14:52:49]

[刘慈欣]:我觉得文明肯定是外向的,但是现在的文明有向内向发展的趋势,因为现在我们似乎躺在技术的安乐窝里面,有一种把人类曾经有过的进取精神,一天一天的在消磨掉的那么一种倾向。其实文明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你不用从逻辑上讲,你从整个宇宙和人的这种结构对比上讲,一下看出来人是文明应该是内向还是外向的。因为我刚才说过,我们文明是在宇宙中的一粒灰尘上生活的,而这个灰尘之外的所有的部分,我们人都没有踏足过,这个显然是不合理的。作为生命来说,作为以扩张为本性的生命来说,我觉得这种状况肯定是一种极不正常的,极不合理的状况,而现在我们面临的就是这么一种状况。
[小刘同学]:问大刘的。您觉得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内向还是外向?人类是否将文明做成了“人彘”陷入了自我截除又作茧自缚的境地? [2013-03-25 14:48:32]

[刘慈欣]:这个说起来,我不知道吴老师听说过没有,最近美国有一本杂志,去年还是前年开始的,类似于圆科幻小说,把那三本杂志当作书名,他就是虚构了一个历史,说二战时期,美国五角大楼,把阿西莫夫,克拉克这些人都弄到一块儿,让他们在那儿搞二战的新武器,这本书我特别想找,一直找不到,就是你说的这个。但我总的来说,科幻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是差异很大的,它们不是一种思维方式,但是它们确实有相通的地方,那本书很有意思。 [2013-03-25 14:47:29]

[吴岩]:美国宇航局有一个预研局,它每隔一两年请科幻作家聚会,另外他可以下一个项目,给你多少万块钱,研究一下所有科幻作品里面,这个航天有什么新的方法?然后看这些能不能真的做。 [2013-03-25 14:47:09]

[刘慈欣]:你说科幻作品真的能带动科学,我认为这是太高看了。我一直认为科幻是跟着科学走的,它的素材也好,题材也好,是跟着科学发展之后的。很少,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说是科幻提出一个新概念,然后科学再发现的。但是具体说来,你说的这个也是事实,很多科学家小时候他都看过科幻,但是他受的那种启发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让他对未知世界感兴趣,对科学感兴趣,以至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说是科幻直接的能够在专业意义上给科学带来什么启示,我不敢说绝对没有,但是这种情况是极其少见的。反过来说,科学给科幻的启示,它本来就是一个源泉,离了它就不行了,就很难再写出这种科幻了,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网友]:好像好的科幻作品在科学上对科学家一些启发。 [2013-03-25 14:45:41]

[吴岩]:科幻小说确实很大程度是区别于主流文学,但是也有一部分科幻作品是主流文学里的佳作,像刚才说的《1984》,《美丽的新世界》等等,这些已经完全是主流文学里面的瑰宝,包括过去一直认为质量很低劣的弗兰肯斯坦,现在也成了大学里面的经典,可以讲一个学期的课,在中国只有《红楼梦》、《史记》这些东西可以放成一个学期的课。但多数科幻小说它关注的东西还是一粒灰尘以外的东西。
[无得无失]:科幻是小说,就要承担小说应有的人文价值,常有吧友认为科幻小说就完全区别于主流文学,对于这种科幻非主流的看法,您有什么见解呢? [2013-03-25 14:45:30]

[刘慈欣]:这个很复杂,因为我作为一个科幻作者,我写的那些科幻作品,在现在来说,它不是那种主流的,反而是比较边缘的一种科幻。我认为,还是刚才那句话,科幻作品有很多种,看你面向读者群是谁?首先我觉得,怎么说呢?像我这种科幻,首先你必须是一个科幻迷,才能够写出一个比较好的科幻作品来。因为如果你连科幻迷都不是,那么这种传统的科幻,大概很难涉足,因为它传统的科幻,它的审美取向也好,它的读者群也好,都与普通的文学,其他文学题材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还是那句话,在科幻迷评价比较好的一些科幻,可能用传统的文学的角度来评价它,可能就看不出什么来。
[网友]:怎么样才能写出好的科幻作品?有哪几个特点算是比较好的科幻作品? [2013-03-25 14:44:16]

[刘慈欣]:问吴老师科幻和未来学的关系的那个问题。 [2013-03-25 14:40:28]

[刘慈欣]:我曾经说过,我的小说里面它对现实的反映也好,对政治的反映也好,应该不是小说的主体内容,但是可能那里面的内容,因为故事讲到那里,可能它相当得多。我觉得我的小说里面,它的政治含义,很像菲欧几何,但是知道欧几里得的几何,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都是咱们认为的公里。但是发展到后来出现一种菲欧几何,在一种非平面的空间下,欧几里得是不成立的,可能过一个点,一条直线都作不出来,两点之间那个直线绝对不是最短。而且这个菲欧几何,它开始是个思想体操,后来发现不是思想体操,后来发现它真的是那样。所以说我小说中的政治也是这样,在我们现在的主流价值观中,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很多东西就是绝对正确的,现在的所谓的普世价值也好,各种主流的价值观、道德观也好,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绝不能违反的,这个自古以来就是绝对正确的东西。但是科幻小说它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设定另外一个菲欧几何的空间,在那个空间里面,你这些所谓的看上去很正确的这些价值观也好,道德也好,就显得很可笑,而且很不正确。反而以前认为很邪恶的一些东西,在那个空间里面,在这种菲欧几何的空间里面,你倒是变得很合理,很正面。这个就是我的科幻中间主要涉及到的政治内容。 [2013-03-25 14:39:24]

[主持人]:有一个问刘慈欣老师的。 [2013-03-25 14:38:58]

[刘慈欣]:我没有刻意地去追求自己作品的中国属性,我个人一直认为科幻文学可能是所有文学题材中最具共性,对全人类来说,最具共性的一个文学题材,它所关心的问题更多的都是我们大家所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是任何一个民族它都必须关心的,这种问题没有什么民族性。
    但是另一方面的话,确实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作者,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的作品里面肯定有大量的中国因素,事实上我觉得我的作品里面,可能中国因素相当多,比别人还多,我是这样想的。虽然有很多作品写的是中国古代的,纯粹民族化那种,我觉得它内部那种中国的东西,可能还并不如我多,但是这并不是我有意加进去的。我并不希望把科幻文学搞成一种民族特色很强的文学,我觉得那个不是科幻文学应有的一个方向。但总的来说,中国的现实,中国的生活,肯定会在作品中间去有所反映。 [2013-03-25 14:38:32]

[主持人]:刘老师从您的作品感觉呢? [2013-03-25 14:38:10]

[吴岩]:因为我刚给美国写了一篇文章,做那个专号的时候我写了一个序言,叫中国科幻入门。我在里面讲中国科幻从开始到现在,一直还是想要民族复兴还是主题,感觉这个民族一直受压制,在1840年以后开始感觉受压制,现在老想恢复它原来的状态。另外还有一个,既然鲁迅一直提倡科普这些,要表现科学,这些东西我们又做了将近八九十年的工作,反而这里面是有一些成果的,就是和其他国家是不一样的,我们也正在做一些研究,看看能不能从里面提取更多东西。 [2013-03-25 14:37:55]

[主持人]:可能大家接触多一点的还是科幻的电影,国外的,咱们自己本土的比较少,咱们中国的科幻文学和国外有什么相比起来,咱们自己有什么独特性吗?比如说本土特色。 [2013-03-25 14:37:38]

[刘慈欣]:还有另外一个渠道,就是影视,虽然影视咱们现在仍然没有看到中国大的,能够让观众看得到的大的动作,但是在下边,在幕后,在筹备阶段,有大量的很多的中国科幻电影都在筹备,而且都是投资巨大的那种,不是像以前那种小打小闹的电影,都是很大的大片。因为我参与过其中的几部,因为合同原因,我不好透露,但是他们筹备的力度也好,还是他们参与人员的级别也好,包括编导什么,包括背后的公司,都是实力很强大的。具体最后哪部能拍出来,咱们不太清楚,但是可以预见在近年内,中国的科幻影视可能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样当然也可以带动科幻的创作。 [2013-03-25 14:37:19]

[刘慈欣]:可能没有精力了。
[铁刀]:刘慈欣老师会愿意参加一些大学社团组织的科幻活动吗? [2013-03-25 14:35:48]

[吴岩]:磨铁也在做,还有各个出版社,像希望出版社最近也开始搞。 [2013-03-25 14:28:08]

[刘慈欣韩松]:我先说说科学和幻想的关系吧,一直人们有一个误区,好像有个说法叫科学幻想,科幻文学是戴着镣铐跳舞,就好像是其他的幻想文学,像奇幻也好,魔幻也好,没有限制。科幻是有限制的,所以我们戴着镣铐跳舞,我觉得这种说法完全是对科幻文学可以理解的这种误区,我觉得科幻根本不是什么镣铐,科学不是镣铐,恰恰相反,科学是一个翅膀,是一个想象力的翅膀,科学不是去压抑你的想象,它恰恰是能够提升你的想象。其实你仔细看一看,建立在古代神话基础上的科幻和魔幻作品,其实它的想象的题材是相当的,不能说贫乏,数量相当有限的,就那么几种,不管是过去的魔法类的奇幻也好,还是新设定的新的奇幻也好,它所设想的幻想的,不管是新奇程度,还是创意程度,都是很有限的。但是科学给科幻提供的那个想象题材,想象资源和故事资源,是任何一个文学种类都无法比拟的,相当得丰富。我以前举过很多次例子了,老生常谈,比如爱情,主流文学永恒的主题,不就是男女之爱吗?但是在科幻里面可能有三种,可能人和机器人谈恋爱,可能人和外星人谈恋爱,这个资源相当丰富。所以我觉得科学与幻想的关系,科学是幻想的翅膀,不是幻想的镣铐。所以科学是幻想的镣铐,甚至像郑渊洁说的那样,知识越多,想象力越低,我觉得这都是很大的误区。
吴岩:我先介绍一个,老牌的杂志《科幻世界》,希望大家能够关注,不单是这本杂志,它是一个系列杂志,它应该是专业的科幻。还有一个《新科幻杂志》,这两个是专业科幻杂志,大家可以关注。然后有一些书系挺好的,像科幻世界杂志做的《科幻大师丛书》。国外的比较好的,刚才讲的《读客》出的《银河帝国》《基地》系列等等。还有上海的世纪文景,还有像译林的新译本,这些都是非常经典,非常重要的作品。其他还有一系列书系,现在好书很多,这是国外的。国内的刚才讲的科幻世界他们做了一系列国内的作家,有一个叫做中国科幻基石丛书,还有一个叫星云。

    刘慈欣:长篇的杂志。

    吴岩:还推出一些新人。

    刘慈欣:我再推荐个比较另类的阅读,咱们现在很多都在网上阅读,国外有两大科幻的最高奖项,一个叫星云奖,一个叫雨果奖,它每年都有一个最终提名,最终提名都贴到网站上,特别是星云奖网站上,都可以免费看,那都是这个年度质量很高的科幻小说、奇幻小说,特别是星云奖,从2009年到现在都有,那个里面可以看一看。
韩松:科学幻想里面,科学与幻想的关系,越来越不可分,有时科学即是最大的幻想。正如最高级的科学即是魔法一样。关于魔幻现实主义可以划到纯文学里去,那是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表现手法,而不是一种文学类型,正如意识流的手法一样。科幻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类型文学,跟侦探小说一样。但一些用比较有力的文学方法作为表现手段的优秀科幻作品或者带有科幻色彩的文学作品如五号屠场万有引力之虹蝇王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也应该是纯文学作品。我是这样想的。其实今后可能只有好作品差作品而不再有什么类型作品之分
[我是科幻盲]:科学幻想里,科学与幻想是什么关系?能不能请几位老师推荐一些作品。 [2013-03-25 14:28:04]

[刘慈欣]:我曾经说过,我的小说里面它对现实的反映也好,对政治的反映也好,应该不是小说的主体内容,但是可能那里面的内容,因为故事讲到那里,可能它相当得多。我觉得我的小说里面,它的政治含义,很像菲欧几何,但是知道欧几里得的几何,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都是咱们认为的公里。但是发展到后来出现一种菲欧几何,在一种非平面的空间下,欧几里得是不成立的,可能过一个点,一条直线都作不出来,两点之间那个直线绝对不是最短。而且这个菲欧几何,它开始是个思想体操,后来发现不是思想体操,后来发现它真的是那样。所以说我小说中的政治也是这样,在我们现在的主流价值观中,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很多东西就是绝对正确的,现在的所谓的普世价值也好,各种主流的价值观、道德观也好,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绝不能违反的,这个自古以来就是绝对正确的东西。但是科幻小说它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设定另外一个菲欧几何的空间,在那个空间里面,你这些所谓的看上去很正确的这些价值观也好,道德也好,就显得很可笑,而且很不正确。反而以前认为很邪恶的一些东西,在那个空间里面,在这种菲欧几何的空间里面,你倒是变得很合理,很正面。这个就是我的科幻中间主要涉及到的政治内容。
[银河铁道之夜]:刘慈欣的小说里有很多政治想象,能详细讲一讲这里面的内涵么?比如文明间的冲突之类……谢谢~ [2013-03-25 14:28:03]

[刘慈欣]: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本质上说,就像当初争论科幻是文学为主,还是科学为主一样,是一个伪命题。科幻和儿童文学划为一类真的是个伪命题,因为科幻可以有属于儿童文学的那一部分,也可以有属于成人文学的那部分。而且儿童科幻,我觉得属于少儿科幻的文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首先他们的市场很大,可以作为科幻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很遗憾的是,现在国内从事少儿科幻创作的人还确实是很少。
    从思想上将之与儿童文学区分开的话,怎么说呢?读者低龄化,不一定是儿童文学,我一直认为读者低龄化,不是中国科幻的一个缺陷,相反是它的一个优势。如果像西方科幻,美国科幻读者那样,都是中年或以上的读者群,并不是一个很乐观的状况,我个人认为。

    吴岩:而且西方现在好多人羡慕我们有这个青少年读者。科幻迷的一些想法可能也要改变,因为好多人,他实际上写了成人看的文学,后来发现其实可以成为儿童文学的时候,反而得到成功,曹文轩也是,那个《草房子》放到儿童文学里面更成功,其实没有一个界限。

    刘慈欣:这里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从我的感觉上,从科幻文学最深的那个灵魂深处上来说,科幻文学有一种天真的东西,这种东西从科幻文学诞生以来,它一直是科幻文学中间很有魅力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当然很难说得清道得明,但是它确实有一种天真的东西在里面。也正是这种东西,是科幻能够在大众中成为一种蓬勃发展的那种文化。举个例子,你像美国的星球大战和星际旅行,产生了很大亚文化群的这么两大系列,它中间有很多成为标签的一种天真的东西,这可能和科幻很深的一个灵魂,一个内核相关的。但具体我确实也说不清这个东西,只是一种感觉。
[赵明]:尽管有《三体》这样的杰作,但在中国,科幻文学还是和儿童文学是划为一类的,能否从思想上将之与儿童文学区分开?科幻作家又该怎么做呢?谢谢。 [2013-03-25 14:27:55]

[刘慈欣]:发表渠道现在是比较多元的,以前主要发表渠道就是科幻世界杂志等杂志,现在有很多,比如像最近郭敬明那一下就签约了三四个,陈楸帆、飞氚、宝树,还有写《神的平衡器》的一个女作者,还有其他的渠道,比如像很多出版社,我也数不过来,也都在做科幻。 [2013-03-25 14:27:40]

[吴岩]:科幻是文学嘛,未来学是科学,这是很不一样的,未来学产生是由于科幻作家,特别是威尔斯他的一系列的作品,证明人类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去思考未来,这样的话,才产生了未来学的这个领域,上世纪初的时候。后来到了三四十年代,未来学成形以后,它走向它自己的发展。未来学主要用的科学方法,基本上是叫外推,推论,去年联合国有一个做环境项目,它做了三十几种未来学的方法,比如根据现代的数据推理今后,当然里边也有一些是借助科幻的那个来推向未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叫新纳尔瑞欧(音),科幻作品里它不是只讲一个技术,比如石油,明年少多少,后年少多少,大后年少多少,不是,它是讲石油一少,车少,然后生活就变了,住的就近了,就远了等等这些,所以科幻实际上是一个科技变化,有很多网络的变化,科幻把这个东西写出来。而未来学只推想一个方向,后来未来学把这些东西也放在里边,也做这种预测,像这种就是一个科幻的未来学方法。还有一个,科幻有好多想法是直觉,像直觉这些东西,它现在也用一些。

    刘慈欣:科幻的思想方法是介于科学和文学之间的很奇怪的思想方法,既不像科学那么严谨,也不像文学那么随意。未来学一般用一种线性的推断,但是科幻不是线性的,可能是一种曲线型的一种推断,一种很跳跃的。
    吴岩:科幻不是推理,它是比喻,科幻给的这个故事,是现实的比喻,这是不一样的,因为推理你是一点点推出来,未来越来越,它不是。
主持人:有跳跃性。
    吴岩:对,是一种类似的东西,给你很多启迪。
    刘慈欣:而且这个科幻文学对于未来,从整体上来说,有一种排列属性,什么叫排列属性?一般来说,未来学确定一种未来,推导一种未来。科幻文学是我们可以看到有多少种未来,可能的未来摆在我们面前等等,这是科幻文学的一种视角。
    吴岩:还可以加一点,今天的未来是和我们今天人的行动有关,如果人看了很多科幻以后,很可能他在做事的时候,就把那个用在这儿,最后你说的这些东西就实现了。
    刘慈欣:因为有人评论奥威尔的书,1984年我特别注意到,纪念1984,有一个人问,为什么1984?真正的1984没有到来,最后有人回答,可能就是因为有了1984年那本书,那本书写得很黑暗,很恐怖,至少是起到一定的作用。
    吴岩:还有典型的例子,就是原子弹的那个,美国那个原子弹是秘密做的,做了以后,后来还没出来的时候,有一天中情局就跑到一个作家家,把这个作家抓了,抓了以后说,你从哪儿搞到这些秘密?他说我确实不是我搞的,我就是写的这个作品。后来发现什么呢?那些科学家给关在一个地搞发明,结果每天没事干,等于看这些科幻杂志,就把这个用在他那上面了。所以很可能现在很多人看刘慈欣的小说,他们现在又从事科研,过几年可能他们就会把它用在他的真实研究上面。
[龙猫]:想问问吴老师科幻和未来学的关系?谢谢~ [2013-03-25 14:25:45]

[主持人]:一般他们是有一个圈是吗?发表渠道是什么? [2013-03-25 14:25:32]

[吴岩]:我觉得从《三体》给带动以后,中国科幻确实像刚才刘慈欣讲的,全面的一个提升、复苏。现在作者非常多,而且来自各行各业,来自各个领域,除了像他们这些人,原来就是搞科幻喜欢写,还有一些纯文学的作家现在也加入进来。最近又出了几本,但是我都还没有仔细看,原来比如写诗的,写小说的。还有一些科学家,中国顶尖的物理学教授李淼(音)他也来写,而且他最近写了一本书,叫《三体里的物理学》。年轻作者现在很多,大部分作者,像我们六零后,都已经算是少的了,现在是七零后很多,八零后,九零后很多了,而且有的人写得是非常不错,刚才讲的像陈楸帆、夏笳、飞氚等等,数不过来,还有宝树、江波,非常多,看他们的实力是很强的。 [2013-03-25 14:25:17]

[刘慈欣]:这方面吴老师了解。 [2013-03-25 14:24:25]

[主持人]:咱们现在目前的整体创作情况是怎么样的,能介绍一下吗?在您感觉上,现在目前的氛围。 [2013-03-25 14:24:09]

[吴岩]:是请了三个人翻三本,这三个人要么是,像刘宇昆(音)华裔,同时在美国用英文可以写作,而且得了美国的科幻大奖,所以像他参加翻译是很好。另外两个人有一个是北师大毕业,原来是中文系的一个学生,是美国人,周华(音),他中文非常好,他的母语又是英语。还有一个是艾瑞克(音),他翻了很多咱们纯文学的作品。所以译者选得非常好,下面就看出版环节,包括销售环节,怎么推等等,还是还有很多部。 [2013-03-25 14:23:52]

[刘慈欣]:正在翻译,第一部已经翻译了。 [2013-03-25 14:22:13]

[韩松]:地铁和高铁这两部作品的创作动机,都是源于现实的科幻性,源于现实的不可理解性,那种巨大的骇异感,那种与五千年农业文明交织在一起的工业化信息化带来的人类和动物的快速变异,还有中国与世界的难以沟通却又不得不在飞速变幻的过程中打交道,由此形成的种种冲突,正好像在黑暗的隧道中面对突然降临的外星文明。
[左岸风景]:请问韩松老师,《地铁》《高铁》的创作动机是什么?这两部作品的扭曲变幻很吸引我。 [2013-03-25 14:21:46]

[吴岩]:我先说吧,中国科幻大规模地传播是没有过,当时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个教授跟美国的一个出版社合作出版,当时翻译了一些外国作品。因为中国科幻本身也是低潮,所以国外也找不到作品,他们经常有作者来,问有没有。像从1991年开始,我们不但地科幻世界杂志想繁荣这个事,每次开会,开会外国记者来,问有没有东西,但是很少。最近一些年开始零零星星的在各个杂志上面出现一些短篇被翻译过来,像韩松的作品等等。然后去年的年底,香港有一个杂志叫《译从》,做了一个中国科幻专号,晚清的选了几篇,现在的选了几篇,这个主编的主要想法是说,今天的这个等于是世纪初,晚清的也是世纪初,这两个时代有点像,还有一些零星的,像以色列有一个编者叫冷卫(音),他注意推进世界科幻,他编了几本全世界各国都有的,我们有时候给他点作品,他每一期里面放一两篇。还有其他一些杂志,像人民文学最近也搞了一个专号,科幻方面的,星河主编的,还没有出。像欧宁编的一个杂志叫《天南》,《天南》的第二期也是科幻专号。现在零星的加起来,我觉得短篇小说大概在三十篇左右,现在还有一些年轻作品,陈楸帆的一些作品,夏笳的一些作品,我觉得三四十篇差不多。像比较长的作品,刘慈欣的《三体》。 [2013-03-25 14:21:43]

[韩松]:科幻应紧跟科研前沿,现在的科技变化惊人,人类处在又一场科技革命的前夜,不能仅仅是掌握中学时代那样的科普知识,而应理解新的科技的精髓,前瞻人和社会在科技时代的出路。一些外国人对科技的理解达到了很让人吃惊的地步,有的我们都看不懂。学习无止境。科幻要有新的创造,需要不断地向科技前沿学习。

刘慈欣: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可能是现在一种科幻所面临的很本质的一个困难,就说科学在飞速地发展,它不断地提供出越来越多的故事题材和想象力的题材。但是作为科幻作者的话,你如何去把这种题材变成文学的表现,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首先一点困难在哪儿?比如现在最前沿的一些理论,科幻作家就很难懂得它,更不用说去表现它,把它变成读者还能懂的东西去表现,首先这是一个能力问题,因为现在的科学与古典科学不一样,古典科学,只要你下功夫,你能够把它搞懂的。但是现在的科学前沿,它用到的数学语言已经相当复杂了,如果不是专家的话,一般人凭着自己的努力,你很难把它搞懂。作为科幻作者来说,你既然自己都不懂,你更难把它变成读者能懂的文学形象了,这个光靠科普是远远不够的,是根本不行的。

吴岩:科幻的灵魂,其实很多人认为是科技上别人没想到的新的东西,其实你问很多作者,一天到晚其实在琢磨这个新点子,还不是在考虑这里故事怎么回事。而只有找到这种新的东西的时候,才觉得这可以写,当然还有后边,里面贴着故事那些。但是今天的作者,确实在这方面,咱们中国作者,有好多新作者,觉得你有这个点子,我再给它串串新故事,这种比较容易。但是真正的好故事,恐怕你还是要产生一个新的创意,这样才能在史册里面有你。

    刘慈欣:但这个越来越难。

    吴岩:越来越难,你根本无法进入。

    刘慈欣:但还是一句话,科幻有很多种类,像我写的科幻是这种模式的,但还有别的种类,比如倾向于文学的科幻。

    吴岩:或者是一种世界观的不同,比如说咱们有华裔作家姜峰南(音)他写过一个巴比伦塔,是一个宗教题材,那本来是像个神话似的,但是他写的认为真正有这个事,然后造一个塔,怎么塔,造一个转圈的梯子,然后上去,要走几个月,然后才能走到上面,所以半途上得要设旅馆、驿站,得有给车加油的地,然后还要把砖头一点点推上去。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讲,有瓦匠磨这个塔,瓦刀掉下去,掉两个月就得掉地底下去,这两个月这个人就没活路了,把这些写出来了,就产生一个新的科幻作品,也不是什么特高级,但是是一种新的视觉。

    主持人:我要读,我感觉科幻是在寻找一种新的对于世界的解释,科幻它要打破我们现在有的思维,然后寻找一个突破。

    吴岩:其实科幻的思想伽利略看吊灯,看摆动这些,其实是他用一种新的思想来看这个吊灯看出这个东西,科幻就要这样。
[袁博]:我认为现今的科幻作家,与科研的前沿还是有些脱节。许多科幻的设定,用的还是很多年前的桥段。我想请问几位老师,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科幻作家有必要去紧跟科研的前沿吗?还有只要有一定的科普知识即可? [2013-03-25 14:21:37]

[主持人]:咱们网友最早的提问,咱们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现状,在国外的现状是什么样的?能不能给读者介绍一下? [2013-03-25 14:20:23]

[吴岩]:对,反正会有人骂。 [2013-03-25 14:20:05]

[主持人]:这批评够狠的。 [2013-03-25 14:19:45]

[吴岩]:对。 [2013-03-25 14:19:28]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没有读者,潜在的读者很多,但是可读的书不多。 [2013-03-25 14:19:15]

[吴岩]:我也同意,另外就是很难定义到底是大众还是小众,科幻现在的媒体形式基本上转到电影,所有的科幻大片,就是观众最多的,所以它应该是最大众的。在小说这个领域,你看你怎么定义读者群,如果你把他放在咱们这种年龄上,可能他不看。但如果定义在九零后,多拉A梦这些,人家都是熟悉得不得了,现在国外每天追的这些剧,那你说他大众小众,它还是蛮大众的。但确实你讲中国的作品,现在像《三体》这样的作品还非常少,我们的作者还没有有更多的像《三体》这样的东西出来。好多人看完《三体》以后,说我想看别的,我找不着,没有。 [2013-03-25 14:18:18]

[刘慈欣]:这个我很同意吴老师以前在成都说的一句话,这可能跟时代有关。中国人发展到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也好,现代化进程也好,都呈现一种加速的趋势,它很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的视野,文化的氛围。说得更具体一些,现在的中国人,再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那种,眼睛只看到周围的一些很现实的东西这样一个人群了。至少是有一部分的中国人,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人开始思考更终极的问题,开始思考全人类都关心的问题,或者说得更清楚一点,就是开始思考那些别的民族在丰衣足食之后,有闲暇思考的那些更长远的,更终极的那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长远的现实,有些可能连长远的现实都不是,就是一种很哲学的问题。我认为不管是《三体》也好,还是其他的科幻作品、科幻电影也好,在中国它的市场开始出现热潮,它肯定是很深层的一个因素。就像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次科幻热潮一样,它的直接背景和推动力,就是当时郭沫若的话讲,叫科学的春天,长期的文革的科学的低潮期之后,突然科学技术开始占有一定的位置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情节,可能就是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带给人们新的精神状态,我觉得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2013-03-25 14:17:00]

[主持人]:您觉得您的《三体》,您也说了,它现在发行了已经是四十多万套了,您的《三体》发行量应该说已经算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您觉得您的《三体》这么受到读者的欢迎,您个人认为有什么原因? [2013-03-25 14:15:55]

[刘慈欣]:我觉得目前这个时代它已经和过去的阅读格局不一样了,社会的取向分得越来越细,各种的文学题材,甚至文学题材里面的分支,都有它特定的读者群,而且这个读者群也分得越来越细。在这种情况下,科幻走向大众怎么说呢?我作为一个作者,我只能是写我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因为科幻分了很多种,它的内部也是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具体怎么样走向大众,我真的一时也说不清楚,因为它的情况太复杂,不太一样。
    从我自己写的科幻来说,它是一个从科幻诞生以来一个很固定的,很封闭,也很忠实的一个读者群,就是科幻迷的读者群,这就是我所写的科幻所面向的一个科幻迷。但是还有其他出发点的科幻,转移社会的科幻也好,还有文学性强的科幻也好,它有自己的特定群。具体总体上来说,一两句话真的很难说清楚。 [2013-03-25 14:14:45]

[主持人]:但是我觉得现在科幻,我个人感觉,好像还是有一点点隔,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有更多的读者你要跟他说起科幻文学,甚至有一些比较专业的人士,你要跟他谈科幻,他可能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就是说科幻如何能进入到更多的阅读视野中去,或者进入到更广的接受范围之内,有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2013-03-25 14:14:24]

[韩松]:首先,国内和国外对中国科幻的兴趣增大。比如两届老书虫国际文学节,请了科幻作家。这是一个针对外国人的文学节。还有不少外国人感兴趣,外国记者采访。外国文学活动邀请中国科幻作家出访。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科幻。他们对中国科幻的兴趣,好像比奇幻要大,因为觉得科幻跟中国现实和中国未来有关系。不仅仅是消遣和好玩。
第二,中国梦的问题。科幻是一个关于梦的文学。那么,中国成了重新有梦的民族。但这个梦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清朝末期就开始做,那时科幻第一次进入中国。五十年代又做。七十年代末又做。今天又做。这个梦做得有悲有喜,更多是苦涩。但毕竟又有了梦。科幻在这个梦里扮演重要角色,它是现代化的产物,而中国梦就是现代化的梦。
第三,中国科幻的主题很多与现实问题有关。现在的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能源资源问题,人口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腐败问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问题,等等,都是中国科幻经常描写的主题。主流科幻作家的作品里,都有强烈的现实的影子。科幻是一种很有力的现实主义。一部中国科幻史,包括科幻的几次兴衰,就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一面镜子。
第四,科幻能给中国带来什么?也许问题有些大,但不止被一个人问到。鲁迅介绍科幻进中国的理由,是“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当自科学小说始”。科学,未来,想象力,冒险精神,百家争鸣,无数世界的可能性,人与宇宙的关系,终极真理,规则,自由,平等,民主,反对专制和集权,这些都是科幻本质的一些东西,在中国宋以后的文化中是稀缺的。不敢奢望带来太多,但的确一些科幻作家,有这样的抱负,或责任感,也是今天坐在这里的原因。看看中国近现代历史,什么中国社会思想解放,科幻就兴旺。另外,我们也想表明科幻是我们现代文化的一种,一种很重要的文化。也许你可以说它不是文学,不是主流。但文化强国,不能没有科幻的参与。也许,科幻重新走向兴盛,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开始的信号。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梦必先有科幻梦。
第五,科幻文学的世界传播问题,应该看到,海外关注度的确上升,这是两个原因,一是世界处在一个转折点上,现在很关心未来,思考人类何去何从,东西方如何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今后会怎样;二是中国提供了有关未来的独特经验,比如它的模式,它的崛起引起的关注,它应对挑战的方式,还有强大的中国会不会对世界造成威胁;三是中国发展到今天,很多话题,成为了世界性的话题,遇到了世界也遇到的问题,如环境、能源、人口、安全、可持续发展等等。
但中国科幻真正走向世界需要漫长的路程,也许要等到中国更强大,尤其是文化影响力更强大。目前的问题是,科幻在中国国内,仍是小众,都还没有引起国内的更大关注,要走向世界,它自身也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比如,它的创作整体质量还不高,它没有影视化,它受到一些限制,等等。
最后,中国科幻走向世界,还有语言问题,有文化问题,有与国外科幻的代差问题。整体上,我们还在模仿西方的科幻,缺少自己独特的东西,让人“哇”地叫出声来的东西。核心是想象力不够,也缺乏思考的深度和锐度。许多作品读来比较幼稚,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与真正的文学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要加强中国科幻的世界竞争力,需要整个中国的思想文化有更大的繁荣,更多的解放。需要中国爆发一场科技革命,有自己的真正的科技创新。也需要中国的市场经济进一步拓展。
中国科幻文学走向世界,与主流文学是不同步的。主流文学还是会引起更大关注。 [2013-03-25 14:12:45]

[吴岩]:我很同意刚才刘慈欣说的这些,实际上人类由于科学技术的产生,拓展了它的领域,整个人类生活不只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人和宇宙的关系,比如最近几年环境保护,特别动物保护这些,遇到很大的问题,你到底是以人为中心看这个事件,还是以整个自然界为中心,如果以自然界为中心,人和别的生物是平等的,在这个基础上,你再去考虑人文主义,以人为核心,从启蒙开始的这套东西,就显得不够。那么科幻文学恰恰是补充了外围的这些东西。而且从不同时期看科幻文学,确实起到了很有意思的,其实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很压抑,有很多生活中各种问题,买不上房,背上贷,领导又说你等等,需要有一个可以去放松的空间,需要有一个可以去离开这个的空间。那么科幻文学恰恰就是提供了这种空间,所以我一直认为科幻文学是疗伤文学,它可以给人从想象里边,把这种心理的负面的东西,把它移除,然后恢复到比较正常的状态,再回到工作,从这个方面讲,科幻文学是很有价值的。 [2013-03-25 14:11:51]

[刘慈欣]:很简单,科幻是对一个人的生命扩展,为什么这么说呢?从目前来看,我们太阳系里面的很大空间里面一个灰尘一样的东西,太阳系本身又是银河系里面的一粒红尘,银河系又是上千万星体中的一个灰尘。所以说,我们人类之外的空间是相当大,但是主流文学就只集中在这粒灰尘上,主流文学在它们的宇宙观,其实是哥白尼之前的库勒烈(音)的宇宙观。我们之外几十亿年的时间,上百亿光年的空间都无所谓,从来不去看一眼。我觉得作为一种文学,这毕竟是一种很遗憾的一件事情,即便是像奇幻文学,魔幻文学等等,它们所涉及到的空间,与传统的主流文学,就是现实主义主流文学要大一些,但是仍然是小得很,很少超出月球轨道之外的。而科幻文学,它涉及到的时间也好,空间也好,都是非常广阔的,非常大的,它把我们传统的主流文学所看不到的那些,也不愿意看的那些宇宙中的其他的部分,它看到了,而且它把人性放到这些部分中去,让人性在这些里面表现出它的美也好,丑也好,它的本质,这个是主流文学也从来没有去做的。
    所以我觉得从文学角度讲,这是读科幻的一个原因。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从文学角度讲主要是这样。 [2013-03-25 14:10:07]

[主持人]:我们先按照这个上面的说,我们搜集了一些问题,我把这些问题一个一个解答一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读科幻作品?如何去理解科幻作品?您是第一代科幻迷,为什么读科幻作品?如何去理解? [2013-03-25 14:08:58]

[吴岩]:先讲几句韩松的作品,中国科幻后来发展到八十年代以后,原来一直是鲁迅的这种思想占上风,然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同文正(音)出来以后,三个党死光,最后还是得回归到社会、人生观这个东西,整个这一直影响到今后,后来参加创作的人都是走的这个路,其实我们三个人基本年龄差不多,韩松稍微小一点,韩松基本上沿着这个路一直把这个东西推到今天,特别关注现实,特别关注社会。所以我给他的定义就是,他是科幻现实主义,他会去用科幻方式来写汶川地震,他会用科幻方式写今天的高铁等等这些东西,那这个确实是有影响,因为我们今天确实是一个希望批判的年代,所以他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刘慈欣很有意思,他到了八十年代以后,他就没有走大多数科幻作家走的路,就是去在社会领域里边,他有一个观点,实际上鲁迅他们的科普的那个想法是对的,这种路还没走好,还应该走得更好,他写过一篇文章,当时因为一下子就断掉了,如果发展起来会是另一种科幻,这是中国特色的科幻。然后他就回归,回归到什么?回归到中国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那种科普性的科幻,回归到苏联的那种科幻,回归到凡尔纳的那种科幻,我给他起名叫新古典主义,又把古典的这些挖出来,但是在新的条件下,它和古典不一样,比如在速度上面,他也会对今天有非常大的影响。 [2013-03-25 14:07:48]

[主持人]:您觉得刘慈欣和韩松的作品在我们被当下的中国科幻目前的这种创作的影响和以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 [2013-03-25 14:06:51]

[吴岩]:中国的科幻实际上是两个脉络,一个脉络就是可以追寻到鲁迅,从1903年开始,他讲科幻,这个脉络一直继承下来,到民国,然后有顾军正写了一些科幻,新中国建立以后有叶岩等等,一直发展到今天像刘慈欣,其实鲁迅的基本想法,中国人怎么能有一种科学观,用科学的方法来改进中国人的自然视野,我觉得这是第一个脉络。所以刘慈欣在这个领域里面做得非常成功。
    第二个脉络就是从梁启超开始,比鲁迅稍微早一点,梁启超基本的想法就是说,科幻能不能改变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看法,我们的文化能不能摆脱过去那种千年的状态,所以它不断地批判和反思。像这个脉络下来,后来到了老舍,然后到新中国建国以后,也有一系列的作者在这方面,然后一直到今天的韩松。我曾经在国外讲过,中国其实在这两个大的极端的中间,其他所有人的作品都在这两个大的中间,而他们两个正好是这个脉络的集成。 [2013-03-25 14:04:32]

[主持人]:下面请吴岩老师。 [2013-03-25 14:03:36]

[刘慈欣]:简单地说,我是从一个科幻迷变成一个科幻作者的,因为大家在科幻文学这个领域里边,走到科幻文学广场上来的人是通过不同的路走来的,有的人可能通过文学这条路,有的人可能通过科学这条路。我本身就是一个很地道的科幻迷,可以说中国第一代的科幻迷。因为在我之前,好像中国不存在科幻迷这个概念,再之前,可能科幻都很少有人听说过,可以说我是作为中国第一代的科幻迷来慢慢地变成一个科幻作者。所以我的科幻写作的主要的目标,就是关注于科幻本身,关注于人和大自然的这种关系,相对来说,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可能退居二位。
    具体地来说,我自己写作最感兴趣的,我个人一直认为世界上最精彩的故事,其实是科学讲出来的,我试图把科学讲出的故事中的这种美感,这种故事的震撼,通过科幻小说来表达出来。当然我的写作中间可能有写别的因素,包括现实的影响,以及小说中对现实的反馈。但是最深处,最核心的部分,还是我刚才说的这些部分,也就是一个典型科幻迷的一个追求,我简单就说这些。 [2013-03-25 14:03:19]

[主持人]:我们今天是这样的,现在已经有一些网友的提问,但是我还是想请刘慈欣老师和吴岩老师,刘慈欣老师您先介绍一下科幻创作上自己的一些体会或者感想,请吴岩老师对刘慈欣老师和韩松老师的创作做一个简单的点评。 [2013-03-25 14:02:28]

[吴岩]:大家好,我是吴岩。 [2013-03-25 14:01:43]

[刘慈欣]:大家好,我是刘慈欣。 [2013-03-25 14:01:20]

[主持人]:我们本次网上学术论坛,论坛题目是“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幻文学”,近年来,应该说中国科幻蓬勃发展,尤其是我们在座的刘慈欣,还有和我们远程连线的韩松。那么在这样一个状况下,又借着吴岩老师编的那期向世界推荐中国科幻,借着这么一个东风,我们举办这样一个论坛。
    下面介绍一下嘉宾,一位是刘慈欣老师,还有一个是韩松老师,还有一个是吴岩老师。请两位老师跟大家打个招呼。 [2013-03-25 13:59:59]

[主持人]:本期论坛将于今日14:00开始! [2013-03-25 1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