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教运动的解读
耀邦同志视察陕南安康地区距今已有49年了,其时,他任中共西北局第二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1965年的陕西安康早春行,是耀邦同志在我国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做的一次农村调研。
耀邦同志这次陕南行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后来当上面严肃批评耀邦同志时,安康地区的多数干部也跟着批判。其实这不奇怪,当时绝大多数干部被“左”的思想所震慑,跟着大势走。而群众则不同,认为耀邦同志讲的话,对文件的解释合乎自己的利益,也就自觉行动起来。少数干部嘴上虽是批判,但在实际问题上仍然支持耀邦同志的意见,并据此精神开展工作。
耀邦同志1965年早春的陕南行和当时我国的政治形势有密切关系。1965年1月4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会议纪要。纪要是以毛泽东主要意见为依据而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1月14日,该文件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俗称“二十三条”,社教运动统称“四清”。“二十三条”虽然只是重申了“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的提法,但文件又有警人的新意,那就是“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进一步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阵地。”耀邦同志给安康干部们这样解释走资派:“这一句话有四点。一叫重点,一叫党内,一叫走资本主义道路,一叫当权派。”但他更多的解释却集中在如何发展生产上,社教运动“就是要落实到生产上去,要把生产搞好”。
耀邦同志根据对社教运动的这些指导思想,在2月14日凌晨二时给陕西省委发了一份《电话通讯》,该件同时报送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西北局。在《电话通讯》中,他把问题的重要性提得更高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不断发展,才能谈得上大好形势,只有领导群众增了产,才能称得起是为人民忠诚地服了务。”
耀邦同志对社教运动的指导思想,不经意间和“二十三条”发生了深刻的冲突。但奇怪的是,毛泽东当时并未对耀邦同志背离“二十三条”精神的工作给予批评,也未给予什么肯定。他是否对党内斗争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是否因为这些复杂原因,耀邦同志才躲过一劫?10月6日,总书记邓小平对耀邦同志讲:“你们的争论搁下,不要谈了。你不要回陕西去了,休息一段时间,另行分配工作。”“中央没给你做结论。”实属保护性的态度。
……
(摘自9月1日《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