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摸国家历史难忘的一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13日07:56 李朝全

  这部作品首先是一种历史书写。它深入挖掘那段不该被忘却的历史,努力追本溯源,还原历史真实,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橡胶开发史和经济发展史的一段补白。这个题材很重要。橡胶的种植是新中国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环,它使我国在摘掉了贫油帽之后,也摘掉了“无胶国”的帽子,直至实现了橡胶自给。关于我国橡胶种植历史,曾经出版过伊始等人的《突破北纬十七度》,描写的是在广东雷州半岛种植橡胶的历史往事。薛媛媛的作品还原的是云南西双版纳的橡胶种植经过。她把这一种植经过放到中国种植橡胶的整个历史过程乃至世界发现、利用橡胶的历史大背景上来考量,特别突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的经济封锁,年轻的新中国如何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开创了在传统限定地域之外种植橡胶的可能,并且获得了成功。这种书写自然便具有史志价值和文献价值。

  《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也是一种命运的书写。作者把成千上万的湖南支边人作为人物刻画和塑造的重心。10多万湖南人,就有10多万个故事,10多万种命运和人生。作者只选取了其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典型个例。写他们在新土地上的开发、垦荒,艰难的生活、劳作,他们的爱情、婚姻、家庭和子女。因此,这是一种对往昔历史的抚摸、怀念与追思,是对那些牺牲者、奉献者无私付出的抚慰与酬报,实际上也是对那一代人奋斗人生的安抚和慰藉。作者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如湖南人喜欢吃辣,却遍寻不着辣椒,与当地黎族人交流却又苦于语言阻隔。当他们百般无奈开始骂娘——“娘卖麻庇咯”,孰料这骂人的话竟然正好与当地人小米椒“麻庇咯米”的发音相近,于是,他们终于买到了很好的辣椒。这样的经历表面上看很有趣,但同时也为我们揭开了湖南人进入云南以后生活的艰苦和困窘。还有像张庆新的母亲为了寻找孩子而死在路上,小段怀着孩子上山干活而把孩子生在山上,后来索性给孩子起个“唐山来”的名字以作纪念。胡兵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他吸毒、游手好闲,一只鸡都能卖给两个老板,让母亲恨不得亲手杀了他,但却没有杀死。而被母亲拼命追赶的胡兵最终摔断了腿,从此安下心来踏踏实实过起日子。这样的经历今日读来似乎都很生动有趣,但其中同样包孕着生活无尽的辛酸与无奈。

  这部作品还是一种青春书写,是一曲献给青春和劳动的礼赞,是向父辈一代人已逝青春的致敬。只有一个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国家,才能有如此挥斥方遒的大手笔,敢于在荒凉贫瘠之地试图种植橡胶;也只有这样一支庞大的生机勃勃的支边队伍,这个以强大信念作支撑的年轻群体,才能在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地方扎下根来,白手起家,种出橡胶树来。他们不仅要与自然界的害虫瘴疠作斗争,还肩负着剿匪、反特任务;既要克服疟疾、粮食匮乏、住房缺乏、野兽威胁等种种困难,还要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种植、建设生产、屯垦戍边。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握锄,既是战士,又是农场工人。与此同时,还要搞好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很多青年男女为了共同的理想结合成家,就像刘祖祥和刘桂香,原先并不相识,却因为都要到云南去支边而迅速走到了一起。许多人都和他们相似,一夜成婚,闪婚、裸婚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这一群人,他们是青春的,富于活力的。他们的面貌正与年轻的国家面貌相符,他们的精神也正是国家的精神,他们是青春中国的杰出代表。这一代人,都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把自己的毕生心血、把自己的命运乃至把自己孩子的人生都献给了祖国,都与国家命运、国家发展紧紧牵连。他们是平凡的,同时他们又是富于牺牲和奉献精神的,他们不是被牺牲掉的一代,而是鲜活生动、生命飞扬的伟大的一代。薛媛媛以一个湖南乡亲的深情追索往事、追问历史,写下了一部有价值的作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