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首页
  自2018年5月16日起,《人民日报海外版》于“文学观察”版开启专题“文学聚焦·文学新地理”,陆续刊登相关述评文章。华夏五千年,流淌着生生不息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一方水土哺育的是百姓黎民,一纸文脉勾勒的是绵延世代的人文赓续。在今天,我们所追寻的不再是囿于概念与想象的言说,文学在自身价值的不断探索中成为建构社会精神的丰厚养料。一砖一瓦,一溪一渠,每片土地上的乡村与城市都在历经着时间的变迁,也在沐浴着时代的馈赠。成长意味着新的发现,同时酝酿着新的冒险,文学的脚步在这些古老的土地上从容行进,一刻不停……
  


天津文学:破茧化蝶 多元共生

考察天津文学的前世今生,需要更悠长的历史维度和更宽阔的时间坐标。最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馆分别举办了孙犁、梁斌、王林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有意味的是,这几位著名作家皆为地地道道的河北人,孙犁的《荷花淀》《铁木前传》以及“芸斋小说”和文学随感,梁斌的《红旗谱》《播火记》等……[详细]


河北文学:现实主义的坚守及新变

改革开放以来,铁凝成为河北文学的一面旗帜。她的创作始终与时代共呼吸,既继承坚守着现实主义的精神,又不断地创新发展,成为河北文学继往开来,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种风向标。“香雪”时期的铁凝以“香雪般善良的眼睛”在细微处寻找真善美……[详细]


内蒙古文学:用文字点燃光辉岁月

新世纪以来的内蒙古作家,在讲述传统故事的同时,关注现代化进程中凸显出来的挑战与抉择、继承与革新、生存与发展、孤独与怀旧、焦虑与喧嚣等民族、地域共同体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讲述小地方的大故事,以个体命运的残缺记忆来展现民族、地域共同体的生存感悟……[详细]


浙江文学:多元传统与时代前沿

浙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代表性省份,曾提出建设“全国网络文艺重镇”和“全国影视副中心”的定位。这使得文学与影视改编等视听艺术的关系愈发密切,探索着“梦工厂”式的全产业链文化工业及至数字经济模式。固然这不是文学直接关心的事,但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讲,必然会改造和哺育未来的文学形态和文学功能……[详细]


安徽文学:多维度聚焦现实

植根于文化厚土之上的安徽文学一直有着不俗的表现。当前的安徽文学创作既扎根于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融入现实的精神和未来的前瞻,正循着人民的心音拾级而上,呈现出特有的时代内涵与特色……[详细]


广西文学:边缘崛起的文学桂军

广西作家对乡村与城市、边缘与主流的差异更为敏感,体会也更深,这是广西文学感人至深的地方。其中的原因与广西的地理位置有关。广西与湖南一岭之隔,与广东一衣带水。地理上如此相近的距离,却有着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差距,这种反差,确实是广西作家宝贵的写作资源。许多有关广西文学的描述,诸如苦难、底层、执拗、荒诞,其实皆源于此,源于广西作家现实人生境遇的切身体验。这种切身体验不仅丰赡了他们的文学想象,而且改变(而非篡改)了他们的人生命运……[详细]


广东文学:文化融合新图景

这几十年,中国在发生巨变,广东更是如此。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语言镜像,必然会体现出一个时代新的风习和气象;如何审视、书写当代人的生活与处境,是一个作家最重要的使命。但在今天的文学研究谱系里,当下经验因为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于是成了最为芜杂、过剩甚至不值钱的经验——小说、影视界重历史题材甚于现实题材,学术界也重古典甚于当代……[详细]


福建文学:理论创作并驾齐驱

 回到文学地理的主题,人们宁可关注这个奇特的现象——为什么福建盛产文学批评家?“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每一个批评家都拥有激动自己的话题,但是,这一片土地为什么赋予他们相近的文化性格?坦率地说,我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尽管我亦属这个队伍的一员……[详细]


辽宁文学:一树芬芳花满枝

 文学之树,扎根于文化的土壤之中,文学之花,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哺育,辽宁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孕育出斑斓多姿的辽宁文学。辽宁是文学大省,辽宁的文学写作者队伍浩浩荡荡,既有终其一生耕耘文学园地的耄耋老人,也有大量初入文学世界的年轻作者,甚至在经济落后的偏远乡村,也活跃着大量的文学社团和文学爱好者,他们怀着对文学神圣而炽热的情感,执文学之灯,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求索……[详细]


河南文学:厚重而多元

 进入新时代,中原作家群继承保持关注现实的优秀传统,在题材和表达上大胆开拓,改变了之前以乡土题材和历史题材创作为主的状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开拓题材领域,表达也更加多样化,开创了新时代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具体来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作家继续保持旺盛的创作势头,不断有优秀的新作问世;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创作走向成熟,开始成为中原作家群的中坚力量;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开始崭露头角,继承中原作家群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创新,保证了河南文学队伍梯队的完整……[详细]


北京文学:如哨鸽般的无限诗意

  上世纪80年代北京文坛是个群星璀璨的年代,各种文学潮流都有领袖人物和代表性作品,北京文学在国内的地位可见一斑。90年代,文学的语境发生了变化,但这个变化并没有影响北京作家对文学试图重新理解和书写的努力,因此它作为文学生产、传播以及评论的中心地位并没有被颠覆。不同的是,在这个真正的文学领域,那种单一的社会历史叙事,正被代之以具体的、个性的、丰富的、复杂的、以及宏大和边缘等共同构成的多样文学景观……[详细]


湖北文学:扎根现实开新面

  近40年来,湖北文学更有长足发展,产生了开启新时期文学历史的作品《哥德巴赫猜想》,有3位作家的3部长篇小说获得茅盾文学奖,十余位作家的多篇(部)作品获鲁迅文学奖和其他重要文学奖项。新人辈出,代有传承。隋珠楚玉,争奇斗绝,姚黄魏紫,各呈异彩,在当代文学的百花园中,自成一道靓丽的风景……[详细]


山西文学:坚守与嬗变

   当文学的长卷延展至40年前,那个注定要使中国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山西的文学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早逝的诗人文武斌欣喜地呼唤着,春来了!来了——来了——/来得这样突然这样快!马烽、西戎等“山药蛋”派作家创作了《结婚现场会》《在住招待所的日子里》等一批作品,开始了对“文革”的反思,深切地呼唤新的时代的到来。这种呼唤,并不仅仅是作家个人的声音,而且是那一时期人民的心声,时代的必然……[详细]


甘肃文学:构建另一条丝绸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数次西部建设、开发,也曾使西部得到过改善,甚至在1980年代出现“西部文学”这个闪耀着光芒的大词,西部的文学也曾出现过辉煌。直至“一带一路”的建设,将整个国家的目光聚焦到甘肃这条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上,甘肃的文学也一下子被擦亮了。沉默千年的古道重焕光彩,发出沉重而又新鲜的呼声。甘肃文学也由此生发出文化自信,作家们重新将笔触投射到这块土地上,书写故乡,重建精神家园……[详细]


陕西文学:守恒求变 血脉永续

   在新时代的文化生态中,陕军要迈向新的高峰,就必须在坚持已经形成的陕西经验的同时,面对新时代的新生活、新气象、新问题,以及来自国内外的新的艺术经验,在守“恒”中求“变”。事实上,陕西经验的形成原本就是在守“恒”中求“变”的结果,就是在坚持现实主义、人民立场、民族传统、本土语境的基础上,对不同时代因素的广泛吸纳、深切体察和深情书写。或许,这是“陕西经验”中最重要的经验,是陕军能够走向任何一座时代高峰的根本原因……[详细]


江苏文学:江南江北皆春色

   苏北、苏中、苏南,都有着大小不同的写作群落,这些作家坚守在地方,书写着地方。正是他们的写作,使地方保持着文化的原创力,使文化趋同时代的地方特色文化得到保存与传承,更是他们的写作,影响着地方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文化取向,为文学创作培养和存贮着大量的后备人才。一个地方应该有自己生根的文学。文学在地方应该是有价值的,是应该参与到这些不同规模与层面的生命共同体的精神建构中的……[详细]